作者簡介:郭建芹(1982—),女,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齊盛學校。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小學語文課程學習的重點之一。但在當下,一些學生對文言文興味索然。其中一方面原因是,相較于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現當代文學作品,文言文的內容往往讓學生感到陌生。除此之外,文言文與現當代文學作品在語法、結構上也有所不同,如果教師沒有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支架,學生會感覺文言文晦澀難懂,學習難度較大,難以領略到文言文的魅力[]。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挖掘文言文中有趣的元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要引導學生討論文言文的內容,指導學生開啟思辨性學習。
一、朗讀演繹之趣
(一)仔細朗讀,發現音律美
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文言文普遍具有短小精悍、音韻和諧、文辭優美、適合朗讀的特點。小學生的聽覺敏感度較高,對聲音的感受力更強,教師可以借助朗讀活動帶領學生體會課文的音韻之美、節奏之妙,從而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他們的語感和文化品位。
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帶領學生通讀課文,幫助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楊氏之子》這篇課文中有一些多音字,學生需要在朗讀前根據文意分辨字音。比如教師將“為設果,果有楊梅”寫在白板上,并指著“為”
字向學生提問:“大家認為這個字是讀第二聲還是第四聲呢?”在認真分析之后,學生確定“為設果,果有楊梅”中的“為”應當是“給”的意思,所以應該念第四聲。接下來,教師又在白板上寫“果為楊梅”,繼續提問:“在這個句子中,‘為’字也讀第四聲嗎?”這個句子的結構接近日常用語,學生很快回答道:“‘果為楊梅’中的‘為’表示‘是',因此,應該讀第二聲。”
除此之外,由于一些字詞古今詞義存在差異,學生在朗讀時也需要注意辨析詞語含義,找到合適的斷句方式。比如教師特意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寫在白板上,問學生:“在這個句子中,‘家禽’是一個詞嗎?”在比較孔君平說的“此是君家果”和楊氏子說的“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后,學生意識到“君”和“夫子”均為敬稱,“君家”和“夫子家”是對應的,“果”和“禽”也是對應的,因此在朗讀時,不應將“家禽”兩個字連讀,否則就難以體現楊氏子回答的簡潔、有趣。
(二)趣味朗讀,把握人物形象
小學課本中的文言文都有著生動的故事情節,通俗易懂。學生可以在熟悉課文后,根據自己的觀點,采取不同的形式朗讀課文,體悟古人用詞之巧妙,感受朗讀的趣味。在這一環節,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解決字音和斷句問題后,教師鼓勵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通過語調變化展現自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教師安排學生組成三人小組,一人負責旁白,另外兩人朗讀楊氏子和孔君平的對話。在準備階段,教師提醒學生反復默讀《楊氏之子》,分析楊氏子和孔君平的性格特點。教師還告訴學生:“同學們,你們如果想準確地演繹角色,應當在朗讀前認真揣摩人物形象,想清楚如何通過朗讀語氣、節奏以及合適的表情、肢體語言,展現楊氏子和孔君平的性格特點,展現這段對話的有趣之處。”
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可以學會從具體的對話內容去分析人物形象,以及根據自己的理解,采用多種方式去展現人物的性格特點。由此,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表達能力會得到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也會增強。
二、情節探析之趣
小學課本中的文言文雖然篇幅短小,卻展現了生活的智慧與人文情懷,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同發掘其深層理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人物刻畫的細節、具體情節等方面探究故事的趣味,由此體會剖析文言文內涵之趣。
(一)分析字詞句,加深理解
小學課本中的文言文具有言簡意賅的特點。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言之美,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帶領學生詳細解析字、詞甚至是整個句子,讓學生在解析的過程中逐漸體會文言的魅力,有效積累語文學習經驗。
《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言語》,其中“言語”指會說話、善于言談應對,因此《世說新語·言語》中的故事往往是體現主人公言談寓意深刻、見解精辟的故事。魯迅曾評價《世說新語》“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教師可以在圍繞《楊氏之子》組織教學活動時,引導學生通過解析字詞句,體會主人公楊氏子的機智,以及《世說新語》這本書言約旨遠、詞淺義深的特點。
比如教師結合《楊氏之子》中對主人公楊氏子的形容“九歲,甚聰慧”,向學生提問:“在文中,楊氏子的聰慧具體表現為什么呢?大家可以先認真閱讀這個故事,用筆圈出文中你認為最能體現楊氏子這一特點的關鍵詞,然后在小組內討論、完善你的觀點。”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總結學生的看法,在白板上記下學生提及最多的詞—“應聲”“未聞”,以及一個短句“為設果”。教師提問:“有人想要分享自己為什么選擇‘為設果’這三個字嗎?”有學生站起來回答:“我覺得‘為設果’體現了楊氏子在待人接客方面的成熟、得體。雖然父親楊氏不在家,而孔君平‘呼兒出’,楊氏子需要匆忙應對孔君平的拜訪,但他并沒有慌張,也沒有對客人出言不遜,而是非常禮貌地拿出水果招待客人。課文開頭就說了楊氏子只有九歲,年紀比我們小,但是他已經懂得待人接物了,面對父親的客人不慌亂、焦躁,而是保持禮貌的態度,這顯示了他的聰慧。”教師在稱贊學生邏輯清晰、有條理地敘述了自己的觀點后,繼續提問:“有誰能告訴老師為什么‘應聲’也體現了楊氏子的聰慧嗎?”學生回答:“‘應聲’是立刻的意思。通過這個‘應聲’,我們可以看出來楊氏子的思維十分敏捷。他雖然才九歲,卻很快聽懂了孔君平的意思,明白孔君平在開玩笑考驗自己,并找到了禮貌回應的方法。”教師點頭認可學生的觀點,然后提問:“那么‘未聞’這兩個字又如何體現楊氏子的聰慧呢?你們可以翻譯‘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句話嗎?如果去掉‘未聞’,這句話的效果會有變化嗎?”有學生主動回答:“‘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句話可以翻譯為‘我沒有聽說過孔雀是夫子您家的鳥呀’。如果刪掉‘未聞’這兩個字,這句話的意思就變成了一(那么)孔雀就是夫子您家的鳥。這聽上去就不大禮貌了,像是楊氏子在和孔君平比較誰更聰明。因此在分析對話之后,我們整個小組都認為,‘未聞’兩個字展現了楊氏子的聰慧,他不僅在面對客人孔君平時不卑不亢,而且在與客人對話時,并沒有因為對方開玩笑就草率地回擊,只是使用敬語說了類似的玩笑。”在學生回答后,教師還補充道:“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楊氏子對孔君平的稱呼是‘夫子’,這是古時候對男子的敬稱,楊氏子這么回答,不僅化解了孔君平的調笑,又使客人不會尷尬,非常巧妙。”在這樣一層層的解析中,學生逐漸明白了楊氏子的聰慧之處,并且鍛煉了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體會到賞析文言文字詞句的樂趣。
通過對文言文字詞和簡單句子的細致剖析,學生既能夠對文本的內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又可以有效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情感變化,明確故事發展脈絡,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而且在解析過程中,學生會逐漸習慣運用新學到的文言知識去分析和說明自己的觀點,由此收獲學習的成就感。
(二)舉一反三,增強趣味
除了帶領學生分析具體的字詞句,教師還應帶領學生根據故事的走向舉一反三,讓學生進入故事場景進行聯想、創作,由此深刻體會文章內容蘊含的趣味[2]。
在學生賞析楊氏子的聰慧后,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一一如果楊氏子的客人不姓孔,而姓梅、毛、李,楊氏子可以如何回答呢?”學生立刻給出答案:“未聞梅子是夫子家果”“未聞毛豆是夫子家豆”“未聞李子是夫子家果”。教師稱贊道:“看來大家和楊氏子一樣聰慧!”學生紛紛笑了起來。這樣的學習活動不僅讓課堂氣氛變得更有趣,而且讓學生有機會開動腦筋,運用新學知識舉一反三,從而體會到運用文言對話、創作的樂趣。
三、文化思辨之趣
一篇短小精悍的小古文,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知識。在開展文言文教學時,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了解文言文的特點,讓學生窺見古代中國的社會面貌,感受到文言文穿越時空的文化底蘊,理解其蘊含的人生智慧[3]。
(一)了解背景,延伸思維
教師可以在開展文言文教學時,適當補充相關歷史知識,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創作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探索欲,并帶領學生開啟一段跨越時空的文化旅程。
比如教師在學生基本掌握《楊氏之子》這則故事蘊含的語言知識后,補充《世說新語》這本書的背景信息:“《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又稱《世說》《世說新書》。書中記載了東晉時期名士們的言行舉止,是我們了解當時社會風貌的重要窗口。”介紹上述背景信息后,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楊氏子的故事發生在什么樣的社會環境下呢?那個時候的人們崇尚怎樣的生活方式呢?”由于學生對課文內容已經十分熟悉,很快有人舉手回答:“魏普人士崇尚瀟灑的生活態度,無論是楊氏子還是孔君平,在與人交往時都十分率真有趣。”
又如,教師帶領學生圍繞禮儀展開討論:“讀了聰慧又懂得待人接物的楊氏子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發現了,禮儀在古人的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現在請大家想一想,有什么禮儀在古人和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見呢?又有哪些古人重視的禮儀,在今天已經不那么常見了呢?”在討論過后,有學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古人和今天的我們一樣,對待客人都很熱情。古人喜歡給客人敬茶,這個禮儀在今天也很常見。”也有學生說:“我發現‘楊梅’在古代會被用來待人接物,現在人們可能更多地給客人提供別的水果。我覺得這是因為古人認為楊梅是珍品,而今天我們雖然依然會用水果來招待客人,但楊梅吃起來相對麻煩,也不再被視為珍品了,因此人們更多地使用別的水果招待客人。”
通過這樣的討論活動,學生不僅對課文的創作背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還有機會聯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分析課文內容,從而感受到語文學習和自己日常生活的聯系。
(二)回歸生活,深化思考
在課堂的最后,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結合日常生活討論課文內容,分享自己的學習感悟。
在帶領學生學習有關《楊氏之子》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后,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你們覺得自己可以像楊氏子這樣,機智地應對這些問題嗎?我們要怎么做呢?”通過思考和討論,學生得出了許多有用的結論。有學生說:“我從楊氏子身上學到的東西是,認真傾聽他人的話,才能捕捉到對方言語中的漏洞,從而巧妙回應。”教師幫助這名學生總結道:“是的,我們在與人交流時,的確應該用心聽、用眼察,理解他人的真正意圖,采用合理的方式回應他人。”
結語
小學課本中的文言文雖然篇幅短小,但是蘊含著豐富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對小學生來說,要掌握這些知識,既是一個挑戰,又是一次機遇。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學習這些小古文時,著重引導學生探究文本內容,賞析文本中的字詞句、人物形象,分析文本的創作背景,并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說出學習感悟,讓學生慢慢發現學習文言文的樂趣,產生學習動力,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虞林.基于語用情境的小學文言文教學的有效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24(9):81-83.
[2」郭蓉.“趣”為先導讀思結合有效拓展:“如何激發四年級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的思考[J].名師在線,2020(31):33-34.
[3]劉冬.“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例談[J」.安徽教育科研,2024(1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