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基于兒童立場的小學游戲教育實踐研究”(立項編號:XC202103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恩惠(1992一),女,武漢城市職業學院。
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少不了游戲。在小學階段,游戲教育既可以讓學生享受童年的快樂,也可以讓他們在游戲中成為真正會玩的、健康的孩子。探索如何通過游戲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是游戲教育在小學階段的實踐目標。
一、游戲是教育的“多巴胺”:游戲與游戲教育的定義
“游戲”既是名詞又是動詞,用作名詞時是指一種放松而又專注的狀態,用作動詞時是指進入這種狀態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玩”就是“游戲”的意思。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玩”和“游戲”都有“玩耍”的意思。“游戲”和“玩”的含義存在重合之處,可以互相通用,本文中的“玩”等同于“游戲”之意。
柏拉圖認為,最有效的一種教育是讓孩子在有趣的活動中玩耍。游戲能夠滿足兒童的心理需求,愉悅其身心,使其獲得深度放松而又高度專注的游戲體驗。游戲還可以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給他們帶來正向的情感體驗和心理能量,使他們感受到強烈的愉悅感和
幸福感。
游戲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種有趣的學習方式。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彼得·格雷認為,用游戲心態學習,效果會更好[2]。游戲教育是指將游戲作為教育教學手段,通過游戲化的方式傳遞知識、技能和價值觀。游戲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會玩的孩子不成癮:游戲教育的要求
游戲教育必須正視游戲成癮問題。游戲的目的是愉悅身心。而游戲成癮背離了游戲的目的,是一種病態的表現。游戲成癮的兒童沉迷于虛擬世界,本質上是自我迷失、自我空虛、缺乏自我調節能力的表現。
游戲教育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是引導學生正確地玩,用合適的游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所以說,小學游戲教育需要確定讓學生玩什么、怎樣玩、什么時間玩,以及如何科學地、發展地、創造性地玩,等等。一言以蔽之,游戲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成為會玩的孩子。
所謂培養會玩的孩子,是指培養學生健康的游戲行為習慣,使學生學會適時、適度地游戲,做到不貪玩、不成癮。現實中,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偷偷玩游戲,反映出時間管理能力的缺失;有的學生因過度沉迷游戲而導致視力下降;有的學生在休息日通宵達旦地游戲,嚴重影響睡眠質量。這些都是缺乏游戲教育的表現。真正會玩的孩子不會成癮。為什么呢?一是會玩的孩子往往興趣廣泛,不會局限于單一的游戲;二是會玩的孩子能夠在獲得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懂得自律,不會放縱自己。當前,教師需要通過系統的游戲教育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游戲觀和行為習慣。
三、會玩的孩子更健康:游戲教育的價值
生態學家馬克·貝科夫說,玩耍是健康發育的標志[3]。游戲對兒童成長發展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運動類的游戲能讓兒童在快樂中增強體能,如打球、跳繩、推鐵環、抽陀螺這類游戲其實也是一種體育鍛煉。另一方面,游戲有助于培養兒童的身體協調性和靈活性,尤其競賽類的游戲需要兒童具有靈敏的反應和機智的表現,而益智類游戲在鍛煉兒童身體的同時還有助于發展兒童的智力。
(一)游戲是兒童發現自我的橋梁
與傳統學習模式相比,游戲給了兒童更寬松的自我成長環境。兒童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反復探索,在游戲中樹立自信心。兒童玩耍的過程,就是一次次發現和成長的過程。兒童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游戲,在游戲中體驗成功,在成功中找到自我。
(二)游戲是兒童探索創新的搖籃
兒童在游戲中往往充滿活力。例如,“過家家”打野戰之類的游戲能夠釋放兒童的天性;孔明鎖之類的游戲能夠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花樣跳繩、拆鬧鐘之類的游戲能夠培養兒童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
(三)游戲是兒童情感發育的基石
兒童在游戲中會經歷成敗輸贏。游戲中的每一次失敗,都是一種挫折教育;游戲中的每一次落后,都是一種情感磨礪。游戲給兒童帶來的情感體驗還包括與同伴的友誼。兒童的世界很單純,游戲中的友情很真誠,這種美好的情感有助于促進兒童的成長。
(四)游戲是兒童人際交往的渠道
首先,兒童在游戲中必須遵守游戲規則,學會與他人平等相待、友好相處,這是兒童開展人際交往的前提。其次,兒童可以在游戲中學會合作,而合作精神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品質。最后,兒童可以在游戲中學會以協商、合作等方式解決沖突和矛盾,這些是人際交往的必備技能。
(五)游戲是兒童宣泄情緒的方式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游戲不僅能夠幫助人們暫時忘卻煩惱、獲得愉悅體驗,更能促進心理狀態的平衡與和諧。心理分析理論認為,象征性游戲和想象游戲具有調節情緒的作用,可以幫助兒童緩解憤怒、悲傷和沮喪等負面情緒,調節幼兒的心情。
(六)游戲是兒童社會化的路徑
人的成長就是社會性發展的過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游戲是促進兒童社會化的關鍵媒介。游戲情境就是兒童社會化的演練場,兒童可以在游戲中認知社會角色、理解規則規范、建立人際關系,還能掌握恰當的社交技巧和行為方式,并逐步認識到自身行為對他人產生的影響。
四、小學游戲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游戲讓課堂學習更有趣
游戲化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表演、智力闖關、角色體驗、有獎競猜、趣味挑戰等游戲化的教學方式都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語文教材上的古詩,他們可能會覺得枯燥無味,但采取游戲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戴上頭飾進行角色扮演或情境體驗,親身體會古詩的意境和韻味,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就會大大提高。
游戲化的教學情境還能增添課堂學習的樂趣。將游戲元素融入課堂學習中,課堂氛圍可以變得輕松愉悅,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也可以大大提升,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為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和表達憤怒情緒,教師可以設計生動有趣的游戲化教學活動。比如,教師可以采用吹氣球這一具象化方式,引導學生將抽象的情緒體驗轉化為直觀可見的表達:氣球吹得小表示有點生氣,氣球吹得大表示非常生氣,氣球吹爆了表示很憤怒或者情緒失控。
總之,游戲化教學更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過程,著重讓學生在享受游戲樂趣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吸收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二)游戲讓課間活動更快樂
課間活動是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幫助學生調節情緒、放松身心。雖然課間活動時間只有十分鐘,但將游戲融入課間活動,能讓這一短暫的時光變得趣味十足。教師可以在課間活動中引入一些簡單有趣的游戲,如猜拳踩腳、馬步推掌、“造反”運動、踩影子等,讓學生在歡笑中釋放學習壓力,享受游戲的樂趣。
課間游戲不僅能讓學生收獲快樂,而且有助于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在課間活動中,學生們共同參與游戲,可以加深對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建立起深厚的友誼。這種友誼不僅能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感受到溫暖和快樂,還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三)游戲讓課后服務更充實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為學生創造游戲的機會和條件,引入本土傳統游戲、心理團輔游戲、體育競技游戲、智力趣味游戲等多樣化的游戲來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甚至可以創設狂歡節、童話節、謎語節等節日,讓學生在游戲中收獲快樂、開闊眼界、吸收知識,使課后服務變得越來越豐富多樣。
在小學階段,課后服務以社團活動為主。教師可通過社團活動來實施游戲教育。以心理團輔社團為例,教師可精心設計有趣而有效的心理游戲,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互動中深化自我認知,培養共情能力,實現心靈成長。針對體育活動社團,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讓學生通過運動提升體能素質。總之,利用游戲來充實課后服務,不僅能提升校園生活的趣味性,更能讓學生在“嗨玩”中獲得全面發展。
(四)游戲讓幼小銜接更自然
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游戲幫助一年級學生適應小學學習生活,讓幼小銜接更加自然。
(五)游戲讓家庭關系更和諧
游戲教育還可以延伸到家庭。首先,游戲能給家庭生活增添樂趣,有助于親子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結和和諧關系。其次,游戲有利于促進親子間的有效溝通,既能減少親子沖突,又能提升溝通效果。最后,親子游戲為雙方提供了珍貴的情感體驗機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親子游戲能讓家長暫時放下電子設備,與孩子共享快樂的親子時光。游戲帶來的和諧親子關系、有效親子溝通和快樂親子時光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理“營養素”。
在家庭教育實踐中引入游戲干預技術,呈現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關系圖譜,能夠有效促使家長反思并優化家庭教育中的互動模式。比如,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教師可運用沙盤、OH卡牌等游戲媒介直觀反映孩子的內心世界及親子關系情況。此外,許多親子心理游戲有利于改善親子關系。比如,“共建我們的家”讓親子共同建構家庭場景,能夠強化家庭成員間的情感紐帶;“家庭自畫像”讓親子將家的感覺通過畫筆表達出來,能夠促進親子間的換位思考;“提線雙人舞”能夠促使父母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從而改變與孩子的互動模式。
跨入小學階段,一年級學生首先需要適應的是校園環境。相比幼兒園,小學校園的范圍更大了,學生需要認識學校的區域分布以及各個功能室。開學第一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校園之旅”的游戲。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校園的3D地圖,整體了解學校的布局,重點了解一些重要的功能教室(如閱覽室、心理輔導室等)。然后,組織學生逛校園,引導學生說出所在地點的名稱,或是描述兩地之間的路線。這樣的游戲活動能夠讓一年級新生快速了解和適應校園環境。
結語
愛玩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游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生長“維生素”,游戲教育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階段的游戲教育具有重要價值意義。游戲教育充分尊重小學生認知發展階段性特征和情感社會化需求,為他們提供了符合其年齡特點的學習成長方式,既是對“雙減”政策內涵的深刻踐行,也是構筑小學生幸福童年的必由之路。
接下來,學生需要適應的是上課時長。小學一節課的時長為40分鐘。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集中課堂注意力,維持課堂教學秩序,教師可以精心設計相關游戲。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適度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游戲。雖然這樣看似減少了教學時間,但卻能夠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益.游戲:放松而專注的智慧[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彼得·格雷.玩耍是最認真的學習[M」.馬小鳳,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
[3]孫云曉.捍衛童年[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