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周佳妮(2001一),女,江蘇省張家港市新塘幼兒園。
美術作為一種視覺藝術,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課程是美育的重要載體,通過以美潤心、以美育人,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以形象的力量與美的境界促進學生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升。學校美術教育的方式方法豐富,除了開展美術課堂教學,還可以建立班級美術創作坊、美術興趣組等,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創作活動。
班級美術創作坊是依托美術工具、材料而構建的供學生進行美術創作的班級美術活動空間,具有生活性、開放性、自主性等特點。筆者在創建班級美術創作坊的過程中,堅持生活化理念,結合生活資源開發美術創作素材、設計美術活動,為學生的美術素養發展賦能[1]。
一、生活化理念下班級美術創作坊的構建意義
首先,生活是美術創作的源頭活水,生活化理念下的班級美術創作坊依托生活源泉,將美術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為學生營造熟悉的學習環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美術創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其次,基于生活化理念的班級美術創作坊為學生提供了生活化的美術素材,能夠增強學生的具身感受與直接體驗,激發學生觀察、想象、表達、創作的欲望,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動手能力等美術素養。
最后,基于生活化理念的班級美術創作坊為學生提供了交往溝通與合作學習的平臺,在此背景下,學生有更多交流情感、交換思想、分享經驗的機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2]。
二、生活化理念下班級美術創作坊的創建原則
(一)生活性原則
生活性原則在班級美術創作坊的創建中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班級美術創作坊的創建是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增添樂趣,為學生美術素養發展賦能;其次,班級美術創作坊的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以學生的日常生活作為美術創作素材,學生能從生活環境中生成創作靈感;最后,班級美術創作坊的工具、材料主要來源于現實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進行美術創作,用生活化材料支持學生的美術表現。
(二)開放性原則
生活化理念下班級美術創作坊的創建應當堅持開放性原則,包括環境、時間、活動的開放等。班級美術創作坊的環境、時間設置應具有開放性,全時段開放,里面的材料取放方便自由,學生在課后可隨時進入創作坊開展美術實踐活動。此外,學生開展美術創作活動的地點不局限于教室,也可以借用創作坊中的美術工具、材料,到自然界中開展美術實踐活動。
(三)自主性原則
學生的身心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他們在觀察、思考、表達、動手等方面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因材施教,讓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基于生活化理念的班級美術創作坊應遵循自主性原則,考慮到學生能力發展的差異性,給學生提供可以自主選擇的美術創作媒材,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性創作。同時,教師不對學生的美術創作內容、進度、質量提出統一的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表達、創作的權利,使學生的美術創作更加符合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從而讓學生獲得個性化的發展。
三、生活化理念下班級美術創作坊的主要類型
班級美術創作坊可以分為主題型與綜合型兩種。主題型創作坊以單個項目為美術創作活動內容,提供的媒材用于特定的美術創作形式,主要開展專項的美術創作活動,如繪畫創作坊、泥塑藝術坊、手工編織坊、紙藝創作坊、布藝創作坊等。繪畫創作坊中的媒材主要有畫板、畫架、水彩筆、油畫筆、紙張、顏料等,主要用于繪畫創作活動;泥塑藝術坊中的媒材主要包括泥工板、竹刀、牙簽、橡皮泥、黏土、軟陶等,旨在讓學生綜合運用搓、團、壓、捏等技法制作出人物、動物、花卉等各種造型;手工編織坊中的媒材有鉤針、剪刀、別針、毛線、布條等,主要用于手工制作編織手帕、十字繡、花籃、掛件等藝術作品;紙藝創作坊中的媒材以彩紙、廢舊報紙、剪刀等為主,供學生開展剪紙、紙塑等活動;布藝創作坊中的媒材主要有剪刀、針線、布頭等,旨在讓學生對廢舊布頭進行藝術加工和創造,制作成布藝裝飾畫、布藝玩偶、布藝靠枕等。
綜合型創作坊活動區域內放置的美術媒材具有綜合性,美術工具和材料更為多樣、齊全,可以用于各種不同形式的美術創作活動,為學生的美術創作提供廣闊的空間,學生美術創作的選擇性、自由度更高。綜合型創作坊里的工具、材料涉及繪畫、泥塑、編織等多種類型,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使用,以滿足不同的需求,開展不同的美術創作實踐活動。
班級美術創作坊中的媒材除了一些特定的工具、材料,還有一些生活化材料,如自然界中的泥巴、石頭、貝殼,以及易拉罐、舊掛歷、飲料瓶等廢舊材料。
學生可以利用自然材料、廢舊材料進行創意美術創作。
四、生活化理念下班級美術創作坊的活動流程
生活化理念下班級美術創作坊的活動涉及采集和加工材料、作品制作、作品展評、拓展延伸等方面的內容,其流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活動準備階段、作品制作階段、展評改進階段、總結延伸階段。
(一)活動準備階段
美術創作坊活動準備階段包含多個方面的內容,主要有確定活動主題、設計活動方案、采集活動材料等。
確定活動主題,指教師聚焦現實生活,依據班級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美術教學內容,確定生活化美術創作主題。比如,筆者發現許多學生喜歡恐龍,平時經常閱讀恐龍繪本、玩恐龍玩具,于是,筆者設計“恐龍家園”主題創作活動,組織學生畫恐龍、制作恐龍泥塑和布藝恐龍,將繪畫、泥塑、布藝等美術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綜合運用美術知識、技能、方法進行美術創作,全班團結協作,共同完成“恐龍家園”主題創作活動。
“恐龍家園”主題創作活動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單憑學生個人無法完成創作任務,因此,在確定主題后,筆者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集思廣益,共同設計活動方案。具體而言,筆者和學生一起討論恐龍家園的結構布局,并畫出設計圖紙,確定恐龍的種類、數量、造型和擺放位置,以及相關的背景等。接著,筆者組織學生討論塑造不同恐龍造型的方式、方法,明確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列出所需要的材料清單。最后,筆者將整個任務進行細化分解,為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創作任務。
在創作活動方案設計完成之后,筆者組織學生收集美術創作所需要的工具、材料。首先,學生可從班級美術創作坊中儲備的器材進行選擇;其次,學生可以挖掘自然材料,如樹枝、蘆葦、石頭等材料;最后,學生可以收集家中的廢舊材料,如易拉罐、廢布條、纖維棉等物品。學生收集好材料之后,還要對一些不能直接使用的材料進行初步加工,如清洗、晾干、分類等。
(二)作品制作階段
作品制作是美術創作活動的關鍵階段,是學生借助工具、材料和利用相關技巧制作作品的過程。在作品制作階段,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分工合作,自主實踐操作,充分感受創作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在學生創作過程中,教師要發揮自身指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幫助與指導,以提高作品制作的
效果和效率。
在“恐龍家園”主題創作活動中,筆者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大組:繪畫組、泥塑組、布藝組、布景組,分別負責在背景布上繪畫恐龍、用黏土塑造恐龍、手工縫制布藝恐龍、在陳列臺上展示創作成果。繪畫組的學生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創意,他們拿起畫筆,蘸上水彩,在畫布上畫出展翅高飛的翼龍、蔚藍的天空、一朵朵白云等。泥塑組的學生以黏土塑造藝術形象,他們運用美術課中學到的美術知識、方法,利用捏、揉、搓、切、扭等技法,塑造出各種生活在陸地上的恐龍模型,如霸王龍、梁龍、三角龍、偷蛋龍等。有的學生還給恐龍涂上色彩,讓恐龍變得栩栩如生。布藝組的學生心靈手巧,他們拿起針線,用布頭縫制恐龍造型,往恐龍肚子里面填充纖維棉,做成布藝恐龍玩偶。布景組的學生在陳列臺上鋪上人工草皮,擺放大小不一的石頭,或者堆成假山,或者砌成水池,為恐龍營造一個美麗的家園。學生全體分工合作,利用不同的造型和表現方法,塑造出自己喜歡的恐龍形象。各組在完成教師分配的任務之后,合作進行組裝布置,繪畫組將畫好的背景布懸掛粘貼在教室后的墻面上,泥塑組和布藝組將制作好的恐龍模型交給布景組,讓他們按照設計圖,將恐龍一一安放到相應的位置。
在作品制作環節,學生親手實踐、團結協作,他們的情感得到釋放,潛能得以激活,技能得以提高,造型表現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等綜合素養得到提高。在學生創作過程中,筆者做到放扶結合,既讓學生自主創作,又在恰當時機提供啟發指導,為活動的圓滿完成做好保障。
(三)展評改進階段
新課程強調評價的作用,主張教學評一體化。評價是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學生而言,評價可以診斷反饋學習情況,幫助學生發現優點、認識缺點,從而實現反思改進,不斷優化學習。
展評改進是美術創作坊活動的第三個階段。在該階段,教師要組織學生展示作品、分享成果,評價作品、交流經驗,改進作品、優化提升。比如,“恐龍家園”主題創作活動結束后,筆者組織學生一起欣賞作品,請各組分別介紹自己作品的創意和制作過程,分享制作中使用的技法,闡述自己對作品的看法,同時請其他小組的學生對該作品進行評價,交流作品的優點和不足,提出改進意見。在評價過程中,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評價,如作品創意、材料運用、制作技巧等。有學生建議繪畫組可以對色彩運用、細節表達等方面進行優化;有學生建議泥塑組可以在黏土里添加一些棉絲,以防止泥塑恐龍開裂;有學生認為布藝組可以給布藝恐龍縫上兩顆黑色珠子作為眼睛,讓恐龍更加形象和逼真。當學生提出不足后,筆者允許被評價的小組進行解釋,鼓勵學生展開辯論,提出各自的看法,借此促進學生自我反思、改進不足。
展評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平臺,也為學生提供了反思改進的機會。在組織學生充分展示與評價之后,筆者讓學生重新審視自己制作的作品,結合同學的建議,融入自己的思考,對作品進行適當修改、完善,以使整個恐龍家園布局合理、富有美感,讓恐龍模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四)總結延伸階段
總結延伸是美術創作坊活動的最后一個階段,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引導學生對整個美術創作坊活動進行梳理回顧,幫助學生歸納學到的知識、技能,總結取得的學習成果和活動經驗;二是教師對創作活動進行拓展延伸,給學生布置新的美術創作任務,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技能等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恐龍家園”主題創作活動中,在組織學生對作品進行展示分享與評價改進之后,筆者引導學生一起回顧活動主題、創作過程,對活動中的表現和取得的成就進行總結。如筆者提問:“你在活動中有什么收獲和體會?學到了哪些美術知識和技能?取得了哪些活動經驗?說說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應該作出怎樣的改進?”學生回答問題后,筆者進一步拓展延伸活動,提出新的美術創作內容,讓學生制作家庭裝飾畫或布藝小玩偶,裝飾自己的居室,美化生活環境。
結語
班級美術創作坊的創建與實施,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寬學生美術視野,還拓展了美術學習的時空,豐富學生美術體驗,加深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生美術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耀堅,李婉.美術工作坊創建實施中的幾個問題[J].幼兒教育,2019(31):28-30.
[2」劉炳霞.工作坊模式下幼兒園美工坊的有效創建與實施[J].少兒美術,2023(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