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思考和提問,并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活動方案的設計和實施;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應兼顧不同水平學生的特點,明確分工并適時調整角色定位。基于此,教師通過促使學生深度學習,培養其分析推理、問題解決與反思批判等高階思維能力,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掌握生物學知識,還能有效提升其綜合實踐能力。由此可見,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生物高階思維培養模式,高度契合新課程標準的核心要求與實踐導向。
一、創設深度學習情境,培養學生高階思維
(一)創設生活化深度學習情境,提升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尋找實際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聯系,結合這些聯系創設深度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探究生活和教材內容之間的聯系,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同時,教師根據學生對實際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聯系的理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在深入分析與推理中,深化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以浙科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三“微生物的培養需要適宜條件”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將課程核心知識(包括培養基對目標微生物生長環境的支持作用、滅菌及無菌操作技術的原理、馬鈴薯蔗糖培養基的配制方法等)與生活中“制作酸奶”的實例相結合,創設生活化情境。通過呈現“部分人在家里制作酸奶的成功率較低、食用自制酸奶導致腸胃不適的情況時有發生”等現實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微生物培養與家庭酸奶制作的內在聯系,更好地聚焦教學主題。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與已有微生物知識,初步分析得出家庭酸奶制作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雜菌污染。其次,教師順勢提出“如何確保發酵過程無雜菌混入”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展開討論,循序漸進地推導出“工具與原料滅菌、接種純菌種、精準控制發酵條件、隔離外界雜菌”等關鍵結論,自然引出“微生物的基本培養技術”教學主題。最后,針對學生在經過前期學習后已掌握微生物培養基本流程的學情,教師引導學生在實驗室中嘗試運用煮沸消毒法( 100°C 煮沸5—6分鐘)等技術排除非目標微生物的干擾。在此過程中,教師提供馬鈴薯、蔗糖、瓊脂、天平、試管、燒杯、三角瓶、培養皿、封口膜、牛皮紙或報紙、橡皮筋、小刀、高壓滅菌鍋、玻璃漏斗、移液器等實驗用具,并結合課程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馬鈴薯蔗糖培養基的配置流程(如制備 20% 馬鈴薯浸汁、滅菌條件控制為 121°C 高壓滅菌20分鐘等)。學生通過這一循序漸進的引導過程,能有效提升分析推理能力。
(二)創設問題化深度學習情境,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系統梳理課程知識,在此基礎上創設問題化深度學習情境,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
以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細胞核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圍繞“細胞核的結構”等核心知識,創設由淺入深的問題化深度學習情境。第一個基礎問題“細胞核的結構包括哪些部分?”聚焦知識理解,引導學生通過文本閱讀,明確細胞核由核膜、核孔、核仁等結構組成。第二個理解性問題“核膜、核孔、核仁的結構與功能是什么?”深化學生的認知,促使學生深入探究細胞核各結構的生物學意義。第三個應用性問題進一步提升思維層次:“如何理解核孔數量、核仁大小與細胞代謝程度的關系?”學生通過邏輯推理,總結出“代謝旺盛的細胞中,核仁較大,核孔數量較多”的結論。其次,教師基于學生問題解答情況,組織合作探究活動。在確認學生已掌握細胞核結構的基礎知識后,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每組由3一4名學生組成,他們結合所學知識自主提出新問題。例如,學生提出“核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為何還需要核孔?”的深度思考問題。最后,教師通過搭建探究支架,促使學生深度思考。教師以“課堂求助機會”作為激勵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分析、相互答疑。學生調用已學知識進行推理,得出“核孔為蛋白質、RNA等大分子物質提供運輸通道”的結論。這一過程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合作探究、搭建思維支架,有效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深度學習水平。
二、豐富深度學習內容,培養學生高階思維
(一)拓展課外學習資源,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借助互聯網平臺獲取優質拓展資料,整合課內外學習資源,構建深度學習內容體系,助力學生高階思維發展。
以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教學為例。首先,整合課內外學習資源。教師可圍繞教材核心知識點,如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關系、光合作用的場所、光合色素特性等,精心挑選課外學習資源,并提煉出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本質差異的理論闡釋、光合色素吸收光譜的科學解讀等拓展內容,為課堂深度學習提供豐富素材。其次,引導學生深化知識理解。教師通過補充“光合作用并非細胞呼吸簡單逆轉”的理論知識,幫助學生突破對光合作用反應式的表層認知,理解光合作用的復雜生化過程;利用“可見光波長范圍”“光合色素吸收光譜特性”等拓展內容,引導學生建立“光一色素一能量轉化”的知識聯系。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入分析光合作用的科學本質,促進知識的結構化與系統化構建。最后,通過實驗探究促進知識遷移與創新。教師開展以“光合色素的提取與分離”為主題的實驗教學,引導學生運用課外拓展知識,觀察并分析實驗中“濾液綠色過淺”“濾紙條無色素帶”等異?,F象。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比對文獻資料、開展小組協作討論,從材料選擇、實驗操作等維度分析產生異?,F象的原因,如“葉片儲存時間過長導致色素降解”“濾液細線浸沒層析液致使色素溶解”等。這一過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還促使他們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新實踐,實現深度學習目標[3]。
(二)構建辯證性深度學習內容,發展學生反思批判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創設辯證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有效提升學生的反思批判能力與高階思維水平[4]。
以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性染色體上基因的傳遞和性別相關聯”的教學為例。首先,巧妙創設辯證性問題情境。教師圍繞“伴性遺傳”核心概念,分析教材中“性染色體基因與性別關聯”的理論要點,引入“如果某一雜交組合產生的子代中,顯性或隱性性狀在雌、雄個體中的比例相等,則該遺傳是否一定不是伴性遺傳?”的問題。該問題打破學生對伴性遺傳的常規認知,激發其質疑與探究的興趣。其次,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將學生分成每組3一4人的小組,引導小組圍繞問題整合知識、剖析概念。學生通過合作分析,得出“該情況不一定否定伴性遺傳”的結論,并結合“伴X顯/隱性遺傳、伴Y遺傳”等知識展開初步論證。此過程推動學生主動理解知識,培養批判性思維。最后,通過論證提升思維深度。教師引導學生以具體案例證明觀點,促使其突破理論層面思考。學生通過查閱教材或拓展資料,獲取‘ XaXa:XAY:XaY=1:1:1:1:1, 等案例,完成從假設推理到實證分析的思維進階。通過系統的辯證性問題探究,學生既深化了對伴性遺傳規律的理解,又在質疑、論證過程中發展了反思批判能力。
三、優化深度學習活動,培養學生高階思維
(一)優化合作深度學習活動,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合作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在協作中深化知識理解、提升問題解決能力,促使學生深度學習[5]。
以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單向遞減流動”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根據學生具體的認知特點與能力差異,組建由不同層次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教師按照3一4人一組的原則,將學習能力較強和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合理搭配,形成優勢互補的合作小組。通過小組合作模式,學生能夠在思維碰撞中完善認知結構,彌補個體知識短板。其次,教師創設典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以“生態系統生產量和生物量”相關選擇題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題目中的核心概念與邏輯關系。學生在組內討論時,先精準提取關鍵信息,明確“生產量包含總初級生產量與次級生產量,前者主要為植物光合作用產物,后者涉及消費者與分解者同化作用”的概念;然后整理計算公式,即“總初級生產量(GP) Σ=Σ 凈初級生產量(NP) + 植物呼吸消耗量(R),生物量為凈生產量的積累量”;學生在明確關鍵信息和計算公式后,結合生態系統發展規律,分析選項內容。以B選項為例,學生通過推理得出:頂級群落雖總初級生產量較高,但因系統趨于穩定,凈初級生產量(NP=GP-R )低于同類型的非頂級群落,由此判定該選項正確。最后,教師布置練習題,引導學生合作解答,助力實現深度學習目標。學生在協作解題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能量流動原理的理解,還通過整合概念、運用公式、邏輯推理等思維活動,提升了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實現從知識記憶到高階思維發展的跨越。這種深度合作學習模式,既凸顯了學生主體地位,又增強了教學活動的實效性,為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提供了可行路徑。
(二)優化實驗深度學習活動,提升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精心開展結構化實驗教學,有效提升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整合教材實驗內容,運用“觀察一探究一推理”的分層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深度學習[]。
以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伴隨染色體傳遞”的教學為例。教師以“摩爾根的果蠅眼色遺傳實驗”為核心,構建具有邏輯遞進關系的實驗學習任務鏈。教師通過播放實驗過程視頻,呈現“雌性果蠅均為紅眼與雄性白眼果蠅雜交,得到雌、雄性紅眼果蠅,將雌、雄性紅眼果蠅雜交,得到雌、雄性紅眼果蠅的概率是3/4,得到雄性白眼果蠅的概率是1/4”的實驗過程,并引導學生探究核心問題,如“紅眼性狀為何呈顯性?”“性狀分離是否遵循孟德爾定律?”“白眼性狀為何僅在雄性中出現?”等。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探究,指導學生依據問題鏈梳理實驗邏輯,運用假說一演繹法提出科學假設,如“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Y染色體無其等位基因”;隨后,學生演繹推理實驗過程,確定用“ + ”表示果蠅紅眼的基因、“-”表示白眼基因,測交“XY”的雄性白眼果蠅和“ X′X′ 的雌性紅眼果蠅,實現配子,得到“XY”的雌性紅眼果蠅和“XY”的雄性紅眼果蠅;4 X+X- ”的雌性紅眼果蠅和“XY”的雄性紅眼果蠅交配,得到“XX”“XX+”的雌性紅眼果蠅、“XY”的雄性紅眼果蠅、“XY”的雄性白眼果蠅。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分析實驗數據、推理遺傳規律,不但能深化對基因染色體理論的理解,而且能系統提升邏輯推理與科學探究能力。這種實驗深度學習模式,通過問題驅動與實踐探究結合,為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有效路徑。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通過優化高中生物教學過程設計,以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為核心開展深度學習實踐;同時,通過設置多樣化的問題、組織實驗活動等方式驅動探究,引導學生深化知識理解,強化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切實提升教學質量,順應新課標對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潘蕾.發掘潛能綻放思維之花:高中生物課堂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策略探究[J].高考,2024(10):103-105.
[2」陸敏.指向高階思維培養的高中生物實驗課堂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23(45):117-120.
[3」王龍龍.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培養[J].高考,2023(30):102-104.
[4]易娟.跨學科融合下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探索:以高中生物學科研究性學習教學為例[J].甘肅教育,2023(6):111-114.
[5]孫靜.高階思維培養路徑下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研究[J].學苑教育,2023(7):34-36.
[6」戴娟.高階思維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培養與應用[J].文理導航(中旬),2021(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