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旭(1989—),男,安徽省太和縣第八中學。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1]。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催生出豐富的、燦爛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時,要積極尋求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程的有效途徑,讓學生在探究課程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學生對課程核心知識的理解與認知,同時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提高思想政治教學的實效性。
一、立足教材內容,挖掘優秀傳統文化
教材作為學科教學的主要載體,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信息,對教學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2]。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有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素材,為思政課程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在教學時,要深入剖析教材,挖掘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將其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洗禮,陶冶情操,發展思想政治素養。
例如,在教學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三課“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時,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及意義,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性和必然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什么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呢?教師引導學生從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理解和感悟。具體而言,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契合點,讓學生分析馬克思主義與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可能性。學生在充分的交流與討論后發現,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內核上有很高的一致性。首先,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和中國古代的民本理念頗為相似,二者都認為民眾才是國家的根本,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歷史的創造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的價值。其次,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也有一定的聯系,如唯物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原理與中華文化中的“陰陽”概念是一致的,都強調萬物相輔相成,矛盾對立中蘊含著和諧統一。最后,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華文化中“多元統一”的民族史觀也是相同的,都強調各民族平等團結、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在厘清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后,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也就更能體會“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句話的內涵。
教師立足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契合點,幫助學生理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內涵和意義,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先進性與優越性,既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二、優化教學形式,融合優秀傳統文化
(一)創設情境,滲透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著厚重的底蘊和深刻的內涵。如果僅僅依靠傳統的講授形式,無法全面細致地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創設教學情境,靈活運用圖片、視頻、故事、游戲等多種載體,向學生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時,教師通過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情境,調動學生多重感官,讓學生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樹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具體而言,教師在教學時,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視頻,讓學生從多個方面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蘇州雙面刺繡團扇,一面是金絲猴,另一面卻是大熊貓,在刺繡大師的精雕細琢和匠心獨運之下,金絲猴靈動可愛,大熊貓憨態可掬,兩者栩栩如生,十分逼真,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再如中國獨特的榫卯工藝,不費一顆鐵釘就能造出各種復雜的木質結構,既美觀又耐用,充分體現勞動人民的智慧。
教師在教學時,通過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創設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視頻學習和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從傳統工藝、文化藝術、精神內核等多個角度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二)探究議題,理解傳統文化
議題探究以學生真實生活情境中的探究話題為抓手,以學科知識為支撐,以提高學科素養為核心,以小組合作探究為主要形式[3]。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與教學主題相關的議題,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而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次建構。
例如,在教學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單元“全面依法治國”時,教師讓學生從思政角度分析“以法治國”和“依法治國”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讓學生發現古人的智慧,理解優秀傳統文化,以古論今,把握依法治國的內涵及意義。秦朝是一個以法家思想為核心的大一統王朝,這在以儒家思想體系為主導的封建王朝中是比較特殊的。可以說,“以法治國”成就了秦朝的燦爛與輝煌,但同樣也是其迅速滅亡的根源所在。那么“以法治國”和我國如今提出的“依法治國”有什么不同呢?教師讓學生針對這個議題展開探究。學生對秦朝的法律制度進行仔細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討論,總結出秦朝法律制度的特點,并和現代的法律制度進行對比,發現二者之間有著顯著的區別。首先,秦朝律法在本質上是為了維護帝王的統治,是帝王統治國家的手段;現代的依法治國不僅是治理國家的手段,更是一種價值取向,體現的是對人民的尊重和保護。其次,二者的目的也是不一樣的。秦朝的法制是出于統治人民的需要,以實現階級穩固和對外擴張為目的;而現代法制的目的是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實現公平和正義。最后,立法的方式也不同。秦朝的律法由帝王制訂,體現的是帝王個人的意志;現代的法律由公民投票產生,反映的是人民的意志,體現了廣泛的民主性。雖然秦朝的法律制度有著很多的局限性,但依然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有些甚至沿用至今,如保護未成年人、有自首情節的從輕處罰等,更為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法治”思想自此深入人心,激勵著中國人民為實現公平和正義而努力抗爭。
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探究議題,讓學生主動探究秦朝的法律制度,對比秦朝“以法治國”與現代“依法治國”的聯系與區別,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現代法律制度的特點,并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和內涵,發現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促進學生對思政課程的理解。
三、開展思政活動,感悟優秀傳統文化
(一)組織詩歌分享活動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不僅辭藻優美,筆觸細膩,情感充沛,充滿著想象力與創造力,還凝聚著作者的高尚情操和不懈追求,蘊含著深刻的思想觀點。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詩歌分享活動,借助古詩詞讓學生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例如,在教學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時,教師組織以“古人的價值觀”為主題的詩歌分享活動,讓學生發現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體而言,教師讓學生課后收集和整理帶有明顯正面價值取向的古詩,分析詩歌中的價值觀,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為交流和分享活動做準備。活動當天,學生輪流上臺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背誦杜甫的《春望》,表示自己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國情懷,體會作者對山河破碎的哀痛之情,從“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中感悟中國人骨子里的家庭觀念,感受到濃厚的親情。有的學生深情朗誦方岳的《次韻謝兄饋李》,談及古人喜好風雅、淡泊名利的價值取向,并以陶淵明、黃庭堅、杜甫、唐寅等不同時代的詩人舉例,討論中國人的處世哲學。還有的學生推薦張格的《寄禪月大師》,其中“化成羅漢驚三界,書似張顛直萬金”表達對藝術的推崇,認為藝術作品的價值遠非金錢可比,也表現出古人對藝術的追求。經過這次活動,學生學到很多之前沒有聽說過的古詩,極大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對古人的價值取向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能夠將其與課堂所學相結合,生成自己的理解。
教師在教學時,通過組織古詩詞分享活動,不僅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記憶,幫助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取向,還推動學生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本單元重點知識聯系起來,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
(二)開展社會調查活動
社會調查是學生了解社會生活的有效途徑,它可以讓學生將課堂所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啟發學生思維,推動學生運多種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設計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調查、理解、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鼓勵學生深入社會生活,了解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情況,撰寫本地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情況調查報告,提出問題并給出合理的建議。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優秀傳統文化,如民間藝術、特色技藝、傳統美食、風俗習慣等。教師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收集和整理帶有本地鮮明印記的優秀傳統文化,選取其中的一到兩項開展社會調查,了解它的起源、發展歷史、傳承情況、未來展望等,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自己的建議,完成調查報告。有學生瞄準本地的傳統工藝,走訪非遺傳承人和民俗歷史博物館,了解傳統工藝從起源、發展、興盛、衰落到再度復興的歷史,親自觀看、觸摸、體驗,了解工藝的流程和特色,探究傳統工藝下一步的發展計劃和接班人的培養工作,了解本市民眾對傳統工藝的認識和了解程度,從而對本地特色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有學生則對本地的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如繪畫、音樂、文學作品等。他們通過網絡搜索、實地采訪、現場觀摩等手段,感受本地傳統藝術的魅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深入理解本地藝術中蘊含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等,將現實與藝術聯系起來,對家鄉的特色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通過社會調查活動,學生不僅能夠詳細了解本地區的傳統工藝、特色藝術等,還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家鄉,從心底形成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出色地完成實踐任務。
教師在教學時,通過開展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去尋找和探究具有本地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家鄉的特色工藝、傳統藝術、民俗文化等,不僅讓學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認識自己的家鄉,切實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情況,還激發了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發展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結語
總而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將學科知識與傳統文化創造性地融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是教師需要鉆研的課題。教師在教學時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解讀,找準課程融合的著力點和契合點,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積極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的促進作用,推動學生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寧秀霞.對在高中思想政治學習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J.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2016(29):12-15.
[2]王恒利.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探索[J].教育,2024(30):53-55.
[3」蘇曉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策略探析[J].高考,2023(22):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