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排江中游,滔滔江水向東流,紅星閃閃亮,照我去戰斗,革命代代如潮涌……”陽春三月,杜鵑吐艷。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的這個春天,贛南鄉親又情不自禁地吟唱起了《紅星照我去戰斗》的歌謠。4月 28日,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紅色教育培訓城市聯盟成立大會在江西省大余縣舉行,來自南方8省15個游擊區的50多個城市參加。
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會長于中海,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咨詢組成員、山東省原副省長徐珠寶,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原會長、陳毅元帥之子陳昊蘇,江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龔劍飛,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肖洪波,贛州市政府副市長羅瑞華,江西省市場監管局原局長王福平,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巡視員、研究員王新生,國防大學原軍隊建設與軍隊政治工作教研部教授董志銘,項英之孫項陽,陳丕顯之子陳東棋,劉建華之子劉魯明,葉挺孫女葉蓮,張云逸之孫張曉龍,黃道之女黃知慧,王直之子王東炎,彭勝標之女彭曉露等領導、黨史軍史專家、革命先輩后代代表共同見證聯盟成立。大余縣委書記韓相云,縣委副書記、縣長曾志平等縣領導出席會議。
于中海會長致辭飽含深情。他說,大余,是充滿傳奇色彩的紅色熱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里是中央蘇區堅不可摧的西南屏障,為中央蘇區的創立、鞏固和保衛立下不朽功績。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后,中共中央分局機關移駐大余,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長嶺會議在此召開,為扭轉革命局面起到了關鍵作用,成為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的核心區域和指揮中心,更是新四軍組建地和北上抗日出發地之一。
回首往昔,毛澤東、朱德、項英、陳毅等一大批老一輩革命家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陳毅元帥寫下了氣勢豪邁、壯志凌云的《梅嶺三章》,字字如鐵骨錚錚,句句似燎原星火,將革命者“此去泉臺招舊部”的壯烈與“人間正道是滄桑”的信念熔鑄成一座精神豐碑。多年來,大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紅色資源保護、研究、利用一體化之路。從革命時期的“打破封鎖線”到新時代的“攻克貧困線”,通過“黨建+紅色旅游”模式推動鄉村振興,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歷史記憶的傳承。歷史的回響需要現實的回應。
今天,成立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紅色教育培訓城市聯盟,是一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大事:一是有利于深化紅色史料研究。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是一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歷史,其中仍有許多史料有待我們進一步挖掘、整理和研究闡釋。聯盟的成立,各游擊區城市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整合資源,形成強大的研究合力,深入探究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和新四軍源頭的歷史細節,讓更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細節,為我們全面、準確地了解這段歷史提供詳實的史料支撐。
二是有利于擴大紅色教育影響力。聯盟成立后,各游擊區城市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跨區域開展紅色文化展覽巡展、紅色主題宣講、紅色研學實踐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教育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光輝歷史和革命精神,進一步擴大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紅色教育培訓品牌的影響力,使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三是有利于推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紅色教育培訓事業的發展,不僅能夠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還可以通過聯盟協同合作,以點帶面、以線連片,實現各游擊區城市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紅色教育培訓事業的高質量發展為契機,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助力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活力。為此,我們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將與大家密切合作,繼續深入研究和宣傳這段歷史,為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貢獻力量。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80 周年之際,我們要銘記 81 年前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星火在這里點燃,革命先輩以“旌旗十萬斬閻羅”的壯志,贏得了“中國人民一個極其寶貴的勝利”。三年艱苦卓絕歲月展現的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等精神財富,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仍具有啟示意義,我們更深感傳承革命精神責任重大。今天,聯盟接過了歷史的火炬,必將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芒。
愿此次大會成為賡續紅色血脈的新起點,愿聯盟以“長嶺會議”般的智慧深化史學研究,以《梅嶺三章》般的豪情講好紅色故事,以“下山整訓”的理念推動區域協同。我們熱切期待聯盟在做好紅色基因“傳承者”,做強老區振興“助推器”,做大精神力量“孵化池”3 個方面書寫出優異的新時代答卷,以紅色文化之光照亮高質量發展之路。
陳昊蘇在致辭時指出,“創業艱難百戰多”,銘記歷史方能薪火相傳。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更有責任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革命成果,更有信心面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困難、風險和挑戰。“靠人民,支援永不忘”,紅色基因需要代代傳承。要通過紅培聯盟的平臺,把“人民至上”的初心傳遞給年輕一代,讓革命傳統在新時代煥發光芒。“后死諸君多努力”,攜手開創紅色教育新篇章。希望聯盟各成員城市以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的壯烈史詩為精神紐帶,深化資源共享、課程共建,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讓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的烽火故事走進學校課堂,激勵萬千學子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龔劍飛、羅瑞華在致辭時表示,要以深入推進以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資源整合為依托,搭建紅色“平臺”,健全紅色教育培訓的合作機制,加強聯盟內各系統力量的融合聯動,深化聯盟內紅色教育培訓聯動。要通過建立聯盟交流機制和數字化資料中心,把散落的紅色地標串聯成“精神長城”,將三年游擊戰爭蘊含的偉大革命精神薪火相傳。
大余縣委書記韓相云在致辭中代表 31 萬大余人民,向與會領導、來賓表示熱烈歡迎,向所有關心和支持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衷心感謝。他說,大余作為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戰略支點,見證了《梅嶺三章》的錚錚誓言,經歷了池江改編的浴火重生,傳頌著周籃嫂等一個個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為我們創造了難忘的革命事跡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聯盟的發起城市,大余將更加積極主動地發揮好統籌協調作用,與其他聯盟城市保持密切溝通聯系,提供必要的服務保障和支持,推動聯盟向著創新、務實、協作的方向發展。
大會舉行了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鐵軍精神教育基地”授牌儀式,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咨詢組成員、山東省原副省長徐珠寶向大余縣南方三年紅軍游擊戰爭紀念館授牌;宣讀了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紅色教育培訓城市聯盟倡議書;發布了聯盟會標、會旗,舉行了聯盟成立簽約儀式。
筆者走出會場之時,漫山遍野的杜鵑花開得正艷,她們曾在嚴冬里以生命的頑強在寒風中孕育了眼前這宛如一場視覺盛宴的紅色海洋。此時,花繁葉茂的杜鵑花以其特有的活力與執著,憑借強大的生命力,歷盡艱辛終以重重疊疊的燦爛花海迎接著新時代的人們。此刻,我仿佛從遠方那生生不息的紅杜鵑花叢里,看到了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紅色教育培訓城市聯盟的明天。
(本文題圖由江西省大余縣委宣傳部提供)
(責任編輯 金 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