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2025全球人才峰會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召開。峰會由北京市人才工作局、通州區委區政府支持,國際人才組織聯合會和全球化智庫聯合主辦。本屆峰會圍繞“全球人才流動與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全球人才發展趨勢:新一輪的競爭還是合作”等議題,設置多場主題論壇與中國人才50人論壇等活動。其間,國際人才組織聯合會發布《全球人才流動趨勢報告2025》。報告以推動開放型人才流動格局為導向,構建簡明客觀的評價體系,選取了包括中國在內的38個國家,從多項指標及宏觀政策的角度開展了國際人才競爭力評價和研究,旨在推動構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人才治理新秩序,凝聚人才發展與交流的國際共識。本期《留學》擇其要點,揭示全球人才流動的現狀特征與演進趨勢,為關心和致力于全球人才事業的建設者和觀察者提供參考借鑒。
國際人才競爭的基本面
美國人才競爭力指數仍處于領先地位,世界人才中心正從歐美向亞洲擴散
報告數據顯示,在世界主要國家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數中,美國位居首位。前10名中,歐美國家占6席,亞洲國家占4席,且前5名中有3個亞洲國家,反映出世界人才中心呈現從歐美向亞洲擴散的趨勢。在人才規模和人才環境等指標方面,中國與美國優勢明顯;在人才質量指標方面,韓國、加拿大、瑞典位列前三;在人才投入指標方面,美國、以色列、瑞典排名前三;在人才效能指標方面,新加坡表現突出,韓國緊隨其后。
中國在人才規模與人才環境指標方面優勢顯著
在世界主要國家人才競爭力指數總體排名中,中國位列第五,僅次于美國、韓國、瑞典和日本。在人才規模指標方面,中國排名首位;在人才環境指標方面,中國位居第二;在人才效能指標方面,中國位列第25位;在人才投入指標方面,中國排名第28,雖與前十名存在差距,但在投入總額上呈現增長潛力,與部分發達國家的差距相對較小;在人才質量指標方面,中國處于第30位,高層次人才相對不足和人口就業基數較大的特征顯著。在“受過高等教育的適齡勞動力人口數”和“科學研究人員數”兩個指標方面,中國的指標數值高于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在人才規模的量化表現上具有明顯優勢。
全球人才區域流動呈現規模擴張、流向多元的特征
聯合國數據表明,從2000年到2024年,全球國際移民數量從1.73億增長至3.04億,主要呈現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的趨勢,美國以5240萬國際移民成為最大移民目的地國,印度、中國分別以1853 萬、1170萬人口規模位列前兩大移民來源國。在移民結構上,工作型移民為主流,集中于高收入國家及新興市場服務業,高技能技術移民成為各國政策爭奪的重點。作為“準國際人才”的國際學生群體備受各國歡迎,在過去20年間國際學生人數增長了兩倍。2024年,美國斯坦福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一篇報告揭示了華裔科學家的流動趨勢。該報告稱,自2018年后,離開美國的華裔科學家增加了75%,從美國向外遷移的華裔科學家數量從2010年的900人增加到2021年的2621人,其中大部分選擇回到中國工作。
全球數字經濟規模增大,數字人才需求迅速上升
隨著數字技術的加速創新與深度滲透,全球經濟競爭格局和職業生態持續重塑,數字人才需求呈現顯著增長態勢。世界經濟論壇數據顯示,2025至2030年預期需求增速前20位的崗位大多與數字技能直接相關。全球數字經濟規模預計從2021年的38.1萬億美元增至2025年的53.9萬億美元,占全球GDP比重達45%。盡管自動化技術可能替代約30%的職業活動,但同時將創造1.3億個新崗位,凸顯新質生產力驅動下就業結構的深刻變革。
世界主要國家人才競爭力評價
在人才競爭力總體水平方面,美國處于領先地位,韓國位列第二,瑞典、日本、中國依次排在第三、第四和第五位,德國、新加坡、比利時、瑞士分列第六至第九位。在前10名國家中,歐美國家有6個,亞洲國家有4個,且亞洲國家在排名前五的國家中占據3席。
從影響因素來看,美國近年來推行“美國優先”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學術自由,致使部分頂尖科研人員流向歐洲。北歐及西歐,瑞典、德國、比利時等國家通過加大科研投入、推進綠色產業轉型,提升了人才競爭力排名;丹麥因防務預算大幅增加、碳稅改革取消以及教育改革引發爭議等因素,排名有所下降;英國受“脫歐”后續影響,在科研領域與歐盟合作減少,人才競爭力排名下滑。在中東歐地區,捷克和土耳其通過持續增加科研支出、逐步提高公共教育經費占比,提升了教育與科研領域的整體水平,土耳其新建多所高校的舉措,增強了其人才吸引力。而俄羅斯因外部沖突影響,國際合作渠道受限,人才外流情況加劇,人才競爭力排名有所下降。
在人才規模方面,中國和美國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在“受過高等教育的適齡勞動力人口數”和“科學研究人員數”兩個指標方面,中國的指標數值高于印度、日本、韓國等位列第三至第五位的國家,在人才規模的量化表現上具有明顯優勢。
在人才質量指數方面,韓國、加拿大、瑞典位居前三。從“每百萬勞動力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和“每百萬就業人員中科學研究人員數”兩項指標來看,韓國排名首位,加拿大緊隨其后,瑞典、丹麥、新加坡、挪威、比利時、芬蘭6 國表現突出。
在人才環境指數方面,美國與中國展現出顯著優勢。
在人才投入指標方面,美國和以色列的教育、研發、醫療領域投入比重較高,在該指標上得分領先。數據顯示,中國在投入比重指標上與前十位國家存在一定差距,但在投入總額層面展現出增長潛力,與部分發達國家的差距相對較小。
在人才效能方面,在“勞動生產率”“勞動力人均有效專利數”“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三項指標中,新加坡表現突出,韓國緊隨其后,愛爾蘭、瑞士、美國展現出較強實力,日本、德國、丹麥的表現也較為優異。
中國人才競爭力的優劣勢分析
從人才競爭力總體水平來看,中國位列第五,處于美國、韓國、瑞典、日本之后。與中國的經濟體量和國際地位相比,人才競爭力排名存在一定差距,但整體呈現上升趨勢。中國人才競爭力的提升主要得益于近年來國家實施的一系列人才政策,在優化國內人才培養與調配體系的同時,也增強了對海外優秀人才的吸引力。1978—2019年,423.17萬人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占已完成學業群體的86.28%;2019年,當年中國留學回國人員達58.03萬人;2020年,當年留學回國發展人數首次超過當年出國留學人數;2021年,當年留學回國人員總量突破百萬大關。
在人才規模指標方面,中國與美國展現出顯著競爭優勢。數據顯示,中國在該指標上的表現遠優于美國。
在人才質量指標方面,中國排名第30位,該指標表現存在階段性壓力。從指標構成來看,“每百萬勞動力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和“每百萬就業人員中科學研究人員數”兩項指標均采用人均統計口徑,受中國勞動力及就業人口基數較大影響,人才質量指數相對偏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每百萬勞動力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這一二級指標上呈現顯著增長趨勢,體現出追趕態勢,這得益于國家對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視和持續投入。
在人才環境指標方面,中國位列第二,這一表現反映出中國在優化人才工作與生活環境方面的持續努力,尤其在搭建人才發展平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近十年來,從國家政策到地方實踐,中國對人才發展環境的重視已形成系統性推進格局。
在人才投入指標方面,中國位列第28位。數據顯示,中國與美國、瑞典等國家在投入比重指標上存在一定差距,但與部分發達國家的差距相對較小。從投入總額來看,中國展現出增長潛力。
在人才效能指標方面,中國位列第25位。數據顯示,中國在人才效能指數方面約為新加坡的四分之一,在人才作用充分發揮及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間。同時,中國在該指標上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全球國際學生流動分布特征與趨勢
國際學生規模持續擴張,增速明顯下降
全球高等教育國際學生數量從2000年的211萬人增至2022年的686萬人。2019年之后受全球疫情、經濟調整等因素影響,國際學生總量保持增長態勢,但增速明顯下降。2020—2022年國際學生數量的平均增速為4.1%,明顯低于2019年的6.7%,也低于全球高等教育學生整體增速水平。
國際學生主要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
來自中等收入國家或地區的國際學生自2018年至2022年一直占國際學生總數的60%以上,數量呈現緩慢增長趨勢。中國和印度是全球主要的國際學生來源國,2022年分別有105.2萬和62.2萬學生在海外高等教育機構留學,占全球國際學生總數的15.3%和9.1%。
國際學生的留學目的地主要是高收入國家或地區。2017年以來,在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留學的國際學生一直占國際學生總數的75%以上,但占比呈現逐步下降趨勢,從2018年的79.1%下降至2022年的75.8%。其中,美國和英國是國際學生的主要留學目的地,2022年分別有94.9萬和67.5萬國際學生,占全球國際學生總數的13.8%和9.8%。
國際學生比較偏重STEM專業,研究生占比較大
從專業選擇看,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國際學生與本國學生在選擇專業領域時差異明顯。30%以上的國際學生傾向于選擇STEM專業,而本國學生中平均只有19%選擇STEM專業。從國際學生就讀的學歷層次來看,研究生階段的國際學生占比均顯著高于本科階段。2022年,就讀于本科階段的國際學生占該階段學生總數的5%,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國際學生占比為15%,而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國際學生占比達到25%。
全球主要國家人才流動政策動向
人才跨國流動已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常態,人才對流入地經濟增長與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顯著。基于這一趨勢,多國紛紛出臺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入境就業、創業與定居,并通過整合國際智力資源助力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當前復雜的國際局勢推動形成多極化、區域化、數字化的世界格局,為加速經濟復蘇,全球范圍內的人才競爭日趨激烈。許多國家正采取針對性政策措施,致力于在新形勢下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流入。
美國
2022年,美國國土安全部修改了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政策手冊指南,以確保STEM專業人才在申請永久居留權和選擇性實習培訓方面享有更多便利。根據新的指南,自2022年起,國家利益豁免(National Interest Waiver,NIW)簽證類別適用于部分STEM領域的專業人士和企業家。該政策手冊指南更新了STEM領域專業人士申請選擇性實習訓練(OPT)的政策,為符合條件的國際學生提供了更寬松的展期辦法和求職時間。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第一周內共發布了98項行政命令,其中有10項與移民政策直接相關,創下了四十多年來美國總統在“百日新政”期間發布移民相關命令數量的最高紀錄。特朗普政府可能將選擇性實習訓練(OPT)的時長整體縮短為12個月,甚至更短,這將大幅降低企業雇用外籍畢業生的性價比,加劇STEM行業人力短缺。此外,美國擬于2025年實施H-1B簽證政策改革,通過大幅提高外籍員工最低工資標準和強化監管,保障本土就業和精準引進高端技術人才。
韓國
2023年8月16日,韓國中央政府公布了新的留學生教育競爭力提升方案(Study Korea 300K Project),計劃在2027年實現招收30萬國際學生的宏偉目標。為吸引更多國際學生赴韓留學,韓國政府進一步放寬了韓國留學簽證的辦理要求。為吸引國際學生在韓就業,韓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在韓國際學生在當地工作的政策,兼顧長期工作和兼職工作需求,如上調留學生兼職工作時長、放寬在韓工作的語言要求和申請工作簽證的前置條件、取消對雇傭外籍勞動者的限制條件等。
為進一步吸引國際優秀人才,韓國自2024年起啟動新一輪移民制度改革,包括設立“頂級簽證”,聚焦人工智能、半導體與生物科技領域。韓國中央政府聯合各地方政府推行“區域簽證”機制,根據區域產業發展差異對有關領域的人才提供優惠政策。例如首爾、釜山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的城市將對半導體、機器人、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留學生降低簽證要求,增加兼職工作時長;全羅道、濟州等地區放寬基礎制造業和旅游業的對應專業留學生簽證。
瑞典
瑞典移民局以一系列官方條例構建了覆蓋“入境—在學—畢業后過渡”的留學生管理體系。完成至少兩學期課程的國際學生,可申請最長12個月的求職或創業居留,無需雇主擔保。瑞典為在瑞典就讀博士學位的國際學生一次核準最長 4年的學習居留許可,且全部計入申請永久居留所需年限;在瑞典就讀博士學位的國際學生,連續合法工作滿4年且經濟自給,可申請永久居留。通過延長畢業后的銜接期,瑞典進一步增強了對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實現了對國際學生“引、育、留”的制度閉環。
面向更廣泛的國際專業人士,瑞典逐步確立了以質量控制為核心的三層次制度。提高普通工作許可的最低薪資標準,遏制“薪酬傾銷”并提升外籍勞工技術含量;降低歐盟藍卡薪資門檻和放寬換雇主及家屬隨行限制,以增強對數字、綠色產業人才的吸引力。同時,瑞典政府于2025年建議把公民入籍的常規居留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并新增誠實生活與經濟自給審核,顯示“審慎整合”的政策轉向。
日本
2019年4月起,日本政府在其工作簽證中增加了“特定技能勞動者”(SSW),接收具有專業技能的國際勞工。為緩解基層勞動力短期缺口,同時避免外籍勞工長期占據低技能崗位,日本政府基于互利原則,與14個文化相近的亞洲國家簽署合作備忘錄。該框架將14個國家明確列為“特定技能勞動者”(SSW)和“技能實習制度”(TITP)的核心人才供給國。2023年,日本推出“未來創造人才簽證”(J-Find)和“特殊高技能人才簽證”(J-Skip),給予創業人才、特殊高技能人才更大便利和支持;同年,該國實施“對日投資擴大行動計劃”,助力半導體等戰略領域人才引進。
日本基于2023年《J-MIRAI戰略》設定雙線目標,即在2033年前將國際留學生規模從28萬擴至40萬,并輸送50萬本土學生至海外深造。具體措施包括:增設英語授課學位項目、拓展高校聯合培養計劃、強化中學英語教育體系,同時完善面向國際生的日語教學網絡。日本還于2024年2月啟動了留學生“就業特區”,在福岡縣北九州市啟動新的國際學生就業機制,放寬了留學生留日求職所需的在留資格要求。此外,與新加坡的做法類似,“留學日本全球網絡項目”自2014年起在全球鋪設宣傳據點,系統化推廣日本教育品牌。
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加大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力度,探索實行技術移民。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海外人才引進工作,外國人才項目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引進外國人才法治環境不斷優化,外國人才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2016年6月,中國加入國際移民組織,這是中國深入參與全球治理,深化國際移民合作的必然選擇。2018年4月2日,國家移民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正式掛牌,標志著我國移民治理正式步入體系化發展進程。
與此同時,國家和地方積極借鑒國際經驗,探索通過技術移民制度來吸引海外人才。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要在技術移民等方面先行先試,并提出“緊缺人才清單制度”“外籍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等技術移民方面的舉措。2020年8月,《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提出“試點開展外籍人才配額管理制度”。2021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探索建立技術移民制度”。同年,《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探索實施技術移民政策。”當年,《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施行,其第二十四條明確“市人民政府應當推進國際化人才特區建設,開展技術移民試點”,技術移民首次納入地方性法規。2024年7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
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擴大免簽范圍
中國的人才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近悅遠來”引才用才格局進一步形成,逐步從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國轉變為主要人才回流國,正在成為創新人才集聚、創新要素整合、創新活動活躍的全球人才高地。國家移民管理局持續深入推進移民管理制度型開放,不斷優化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持續提升外國人來華旅行、生活便利度。截至2025年6月,中國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適用國家增至55國,持有效國際旅行證件和確定日期及座位的聯程客票,從中國過境前往第三國或地區,可從北京、上海等24個省(區、市)60個開放口岸中的任一口岸免簽入境,并在規定區域停留活動不超過10天。同時,中國持續優化入境政策,不斷擴大免簽國家范圍,讓更多外國朋友來中國體驗更優質的產品供給、更多元的消費場景和更便利的服務保障,以更大范圍的開放、更深層次的合作與各國共享繁榮。截至2025年6月9日,中國單方面免簽“朋友圈”增至47國,持這47國普通護照人員來華經商、旅游觀光、探親訪友、交流訪問、過境不超過30天,可免辦簽證入境。免簽名單不斷變長,彰顯了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