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當下,校園文化建設已成為增強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哲學作為智慧之學,可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奠定深厚的理論根基,提供獨特的思維范式;價值導向則如燈塔,可為校園文化建設明確方向、設定目標。深入研究二者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功能及融合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及現狀
高職校園文化涵蓋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層面。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特色不鮮明、內涵挖掘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為重形式輕內涵,缺乏系統性的哲學思考和鮮明的價值引領。
二、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哲學底蘊
(一)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強調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以及事物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規律,這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多方面的指導意義。高職院校需深人分析所處的地域環境、行業特點和學生來源等客觀條件,避免盲目照搬其他院校的建設模式。對立統一規律有助于正確處理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矛盾關系。以校園文化的繼承和創新關系為例,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繼承的動力。一方面,需繼承優秀教育傳統,積淀校園歷史文化;另一方面,需結合時代需求和新興技術發展,創新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
(二)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這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具有深遠影響。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角度來看,高職教育正是順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應運而生并不斷發展的。在社會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不斷優化,校園文化也隨之調整。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能夠促進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當校園文化蘊含進取精神、合作意識和職業理想時,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主動性會顯著增強,教師投身教學科研的積極性也會大幅提升。
(三)中國傳統哲學
中國傳統哲學歷史悠久,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例如,儒家的“仁愛”思想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道家的“自然”觀念啟示校園環境建設應尊重自然規律,打造生態校園。在校園景觀設計中融入自然環境,可讓學生在自然氛圍中學習成長。
三、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價值導向
(一)職業價值導向
職業價值導向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具有根本引領作用。高職教育以培養適應特定職業崗位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職業價值導向猶如指南針,為校園文化建設明確方向。從課程設置來看,職業價值導向促使高職院校緊密圍繞職業需求構建課程體系。例如,工科類高職院校依據行業標準與企業崗位技能要求,開設大量實踐課程和專業實訓項目。這種課程設置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學內容與未來職業的直接關聯,進而激發學習積極性,提升職業能力。職業價值導向對校園活動組織同樣發揮重要作用。各類職業技能競賽已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些活動在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營造出濃厚的職業競技氛圍,培養學生的職業榮譽感與團隊協作精神。與此同時,通過企業實習實訓活動,學生可提前體驗職場環境和企業文化,進一步強化職業意識。
(二)社會價值導向
社會價值導向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意義重大,它使高職教育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凸顯高職院校的社會責任與擔當。高職校園文化的社會價值導向體現為人才培養目標的社會適應性,即高職院校致力于培養適應社會各行業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校園文化需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培養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進而推動個人職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社會價值導向還體現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校通過組織社區義工、公益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內涵,還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了社會價值,培養了他們的社會公益心與團隊合作精神,使校園文化充滿正能量。社會價值導向亦促進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的互動。高職院校通過舉辦文化節、科技展等活動并向社會開放校園,展示教育成果及校園文化特色,邀請各界人士進校開展學術講座和文化交流。這種雙向互動使校園文化不斷汲取社會文化精髓,同時增強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可度與影響力,進一步推動高職校園文化的良性發展。
(三)個人價值導向
個人價值導向聚焦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與自我實現。從學習成長層面來看,個人價值導向引導高職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特長選擇專業及學習路徑。高職院校通過開設豐富的選修課程、組織社團活動等,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學生可結合自身學習能力與職業規劃合理安排時間,在夯實專業知識的同時廣泛涉獵其他領域,構建多元化知識體系,提升綜合素質,為未來職業發展與個人成長奠定堅實基礎。個人價值導向還注重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與創造力。例如,創新創業大賽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創意、實踐項目的平臺,使他們能夠將想法轉化為實際成果。學生不僅能在活動中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體會到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在體育比賽中,學生通過個人競技或團隊合作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極限,培養堅定的意志和拼搏精神。這些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出尊重個性、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其中找到自我展示的平臺,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
四、融合哲學底蘊與價值導向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策略
(一)理念滲透:以哲學思想為根基,鑄造價值導向的靈魂
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理念層面,需深度挖掘哲學思想內涵并滲透其中,為價值導向奠定堅實基礎。辯證唯物主義要求以客觀、全面、發展的觀點審視校園文化建設,在確立文化建設目標、制定發展計劃時,充分考慮學校的歷史沿革、現實資源和未來發展趨勢,確保各項措施既符合客觀實際又具備前瞻性。例如,在策劃校園文化活動時,應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由簡入繁、循序漸進,讓學生在參與中實現漸進式成長。歷史唯物主義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宏觀指導,使我們能夠將校園文化置于社會發展背景下審視,明確學校在社會進步中的角色與使命,培育學生適應社會需求、推動社會發展的責任意識。通過將哲學思想融人校園文化理念,職業價值導向、社會價值導向和個人價值導向得以筑牢思想根基,引導師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準則。
(二)實踐踐行:打造多元載體,促進融合發展
1.在教學實踐中,開發融合哲學和價值教育的特色課程。例如,開設哲學和職業素養課程,既能闡釋哲學基本原理,又能探討不同專業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及價值觀念,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職業價值導向的內涵。
2.在校園活動中,舉辦“哲學文化節”,開展哲學講座、辯論會和征文等活動,鼓勵學生以哲學視角反思社會現象和個人成長,強化對社會價值導向的認知。同時,通過舉辦各類職業技能大賽、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等活動,讓學生踐行職業精神和創新精神。
3.在校園環境建設中,打造蘊含哲學寓意與價值導向的景觀小品。例如,設立體現“合作共贏”理念的雕塑,或在校園道路旁建設文化長廊、展示古今名言警句,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師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同時,深化校企合作,加強社會實踐基地建設,讓學生通過企業實習和社會服務體悟不同企業文化背后蘊含的哲學理念內涵以及社會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推動哲學底蘊與價值導向的深度融合。
綜上所述,哲學底蘊賦予校園文化深度與智慧,價值導向賦予校園文化方向與目標。唯有充分挖掘哲學底蘊,樹立鮮明的價值導向,才能使高職校園文化彰顯特色、豐富內涵,推動新時期的高職教育繁榮發展,為我國培養更多具備深厚文化素養、正確價值觀念和精湛職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于雯雯.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策略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4(20).
[2]王坤煜.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意義、問題與路徑[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4(18).
[3]韓穎.新時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思考[J].時代報告(奔流),2024(9).
責編:勉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