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交融和社會變遷,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民間非遺)作為一種民族的記憶和符號,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顯珍貴。將非遺元素融入幼兒教育,不僅是文化“接力”的過程,更是幫助幼兒樹立文化自信、增強其歸屬感的有力支撐。本文將進一步探討非遺元素融入幼兒園教育的具體內容,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建議,以期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點幫助。
一、民間非遺融入幼兒園教育的實踐意義
對于教師來說,民間非遺進幼兒園是一項充滿挑戰且責任重大的工作。幼兒教師不僅要樹立尊重和理解傳統文化的意識,還要有傳承經典、開拓創新的膽識。只有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才能培養他們對非遺的熱愛和探索精神,引導其立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幼兒期是個體自我認同和文化歸屬感形成的關鍵階段。幼兒園開設剪紙、泥塑、皮影戲、民間音樂舞蹈等非遺課程,不僅能引導幼兒在實踐中體驗非遺技藝的制作過程,深刻感受非遺的魅力,深人了解祖輩的智慧與創造力,還能培養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從幼兒階段開始傳承非遺有深遠意義。
(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民間非遺蘊含豐富的教育價值,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制作工藝及背后的歷史故事,能夠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參與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不僅能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和空間感知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耐心和團隊合作精神。此外,非遺中的歌謠、故事等內容,有助于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情趣,促進其情感、認知、社會性等多方面的均衡發展。
(三)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承
幼兒園是啟蒙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非遺傳承的有效載體。通過引導孩子從小了解和喜愛非遺,培養他們成為傳承非遺的小使者,這種循序漸進的教育方式能夠擴大非遺的受眾群體,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可持續的保障。幼兒教師作為非遺文化傳承的實踐者,可以通過學習和開展非遺教育活動,成為非遺的保護者和傳承人。
(四)促進家園共育,增強社區文化凝聚力
開展民間非遺進幼兒園活動,需要教師與幼兒共同努力,同時積極爭取家庭和社區的配合與支持。例如,通過組織親子活動、家長學校、社區文化節等形式,邀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非遺體驗與教育活動。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增進親子關系,激發幼兒對非遺的學習熱情,還能促進家庭對非遺的認知,實現家園共育的有效銜接。此外,活動的開展還能提升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感,深入推動社區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二、民間非遺融入幼兒園教育的現狀
(一)整體開展情況存在不足
中小學開展非遺活動或課程的比例高于幼兒園。調查顯示,僅有 48.61% 的幼兒教師表示,其所在幼兒園開展過與非遺相關的傳統文化活動或課程。此外,許多幼兒教師對非遺教育活動的基本流程與實施方式缺乏了解,在教育過程中需要借助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順利開展相關活動。
(二)教師缺乏非遺素養
大部分幼兒教師對非遺的認知較為有限,甚至存在一些誤解,導致其缺乏非遺啟蒙教育所需的基本理論素養。這種現狀給非遺啟蒙教育的開展帶來諸多困難。即便是已開設非遺課程的幼兒園,其課程質量與培訓效果也不理想,部分教育內容甚至存在錯誤導向。
(三)非遺課程內容單一
目前,我國的非遺資源十分豐富,幼兒園開展的非遺活動內容卻相對單一。幼兒教師在進行非遺教學過程中,所選內容較為有限。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以提升非遺課程的多樣性和趣味性。
(四)家長參與度不高
在傳統節目或慶典活動中,幼兒園通常會邀請家長參與。但在非遺教育中,家長的參與度普遍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非遺教育效果。為了更好地推進非遺教育,幼兒園應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其中,形成家園共育的良好氛圍。
三、民間非遺融入幼兒園教育的策略
(一)精選非遺資源
篩選非遺資源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選擇符合幼兒認知發展規律的教育內容。例如,小班可選擇簡單易操作的非遺項目(如泥塑),中班、大班可逐步增加復雜度較高的非遺技藝(如剪紙、傳統舞蹈、戲曲等)。教師可將非遺元素融人園本課程體系,設計系列主題活動,如非遺故事創編、傳統音樂律動等,同時通過創設情境式學習環境,引導幼兒深度參與。此外,還可開展“剪紙藝術周\"專題體驗活動,以多樣化形式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探索熱情。
(二)提升教師非遺素養
幼兒園應加強教師培訓以提升非遺素養,通過邀請非遺傳承人進幼兒園傳授技藝、組織教師參觀非遺展演等方式,促使教師深人了解非遺,進而提高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同時,教師應定期反思自己開展的非遺教學活動,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優化教學策略。不斷學習和更新非遺知識,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和文獻、參加非遺研討會等,深化對非遺內涵的理解。參加教師社群和專業組織的活動,與其他教師共同探討非遺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案。關注教育政策的最新動態和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非遺文化教育的最新趨勢和要求,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三)營造豐富的教育環境
幼兒園應營造濃郁的非遺學習氛圍,引導幼兒在環境中感受非遺魅力。例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AR、VR等,開展非遺互動性體驗活動、游戲,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感受非遺的魅力,激發學習興趣。制作非遺線上課程,包括非遺視頻、非遺故事書等,引導家長及幼兒開展持續性學習。組織幼兒參觀非遺博物館、工作室等,實地了解非遺、民俗風情。引導幼兒自編自演相關非遺小品、情景劇等,增進對非遺的了解。主辦“小小傳承者\"活動,邀請幼兒做“非遺小博物館\"館長,努力做非遺知識的傳承者。
(四)加強家園合作
非遺進幼兒園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家園共同努力。幼兒園應當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邀請家長參與非遺教育活動,共同營造非遺傳承氛圍。例如,邀請家長參與親子服裝秀、非遺手工制作等活動,引導家長和孩子一起走近非遺。舉辦親子非遺課堂,邀請非遺傳承人、相關專家到幼兒園開展講座,既可以增進親子關系,又可以深入了解非遺。同時,鼓勵家長和孩子在家庭制作非遺工藝品,使非遺得以傳承。深化家長對非遺的理解,并培養其反思意識,推動幼兒園與家庭協同反思,使家園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兒童成長。還可拓展運用多元化路徑,開發適切的文化傳承策略,在實施中持續創新,使非遺在幼兒教育中煥發獨特魅力。
(五)政策支持和引導
政府應加強對幼兒園非遺教育的政策支持,通過出臺引導性政策及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幼兒園開展非遺教育??陕摵喜┪镳^、文化館等機構,與幼兒園建立合作關系,為其開展非遺教育提供專業指導與實踐場地。政府部門需強化職責意識,有效發揮指導職能,積極引導幼兒園規范實施非遺教育活動,并通過專項支持政策保障教學成效。
四、結語
總之,精選非遺資源融入幼兒教育,是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路徑。民間非遺進幼兒園,既有利于非遺教育的創新傳承,但也面臨著現實的挑戰。需通過精選非遺資源、提升教師非遺素養、營造豐富的教育環境、加強家園合作、政策支持和引導等多元維度,制定系統性實施方案,推動非遺深度融入幼兒生活實踐,浸潤兒童心靈,綻放新時代光彩。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讓非遺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