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說唱組曲《東渡》-這部由中日藝術家聯袂打造的曲藝明珠,是一部跨國界、跨時空、跨文化、跨語言、跨曲種的舞臺力作,在首輪巡演中贏得了廣泛贊譽。它不僅實現了藝術表現形式的融合與創新,更構建了一種新型的文化交流范式,在兩國觀眾心中激蕩起超越語言的文化共鳴,讓千年文脈轉化為直抵人心的當代情感對話。黃泗浦遺址旁的創演座談會上,主創團隊首次完整呈現了創作中的文化解碼歷程:從藝術語言的創造性轉化到審美體驗的深度重構,為這場“曲藝界重大創新實驗”譜寫了充滿哲思的當代注腳。
探尋中日文化共生的密碼
《東渡》的藝術突破在于以“文化轉譯”的創造性手法實現中日文化內核的深度對話。團隊追尋著鑒真精神的文化脈動,尋找多元曲種融合的“最大公約數”。正如中方作者胡磊蕾所言:“當狂言的幽默感染長江兩岸,當河陽山歌回蕩富士山下,我們終于懂得:文化交流的真諦,是讓滄海化作心舟,使異邦成為故里。”
在曲種搭配上,曲本遵循“以戲帶曲、曲為戲用”原則。序章《送別》中,蘇州彈詞的“表唱”負責敘事,河陽山歌的質樸承載鄉民的情感,日本謠曲的吟誦營造歷史氛圍,揚州小調《拔根蘆柴花》的曲調喚起觀眾的共情,各曲種在場景切換中自然銜接,避免了“拼盤式”堆砌,又讓不同曲種成為鋪墊背景與推動劇情的有機元素。
唱詞的形式與內容安排是對“跨文化翻譯”能力的巨大考驗。中文以蘇州彈詞七言句式勾勒意境,吳語韻腳流轉如珠;日文取狂言念白之精髓,節奏明快直抒胸臆。鑒真的莊重吟誦與海龜父子的詼諧對白相映成趣,既有戲劇沖突,又不失曲藝的韻律之美,在“形異神同”的創作智慧中形成跨越語言的情感紐帶。
角色塑造兼顧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既還原鑒真高僧的莊嚴,又展現其作為“人”鮮活飽滿的情感維度。《母子》一折特地虛構了“母親”形象,猶如一把開啟鑒真精神世界的金鑰匙。通過“一針一線”與遠智師父的“婆婆丁”形成意象互文,在綿密的情感鋪陳中,感人至深的母子對白層層遞進地展現了鑒真從個人抉擇到文化使命的升華。海龜與小魚意象的塑造是《渡海》一折中的神來之筆,主創團隊曾為此文化符號的象征意義激辯三日,最終在神話母題中達成藝術共識,這只穿越兩國文化海洋的靈龜,既象征日本“海神使者”,又契合中國“長壽吉祥”的寓意,雙重文化意象的巧妙運用印證了“文化差異恰是創新沃土”的藝術規律,讓古老神話化作連接兩國觀眾的文化橋梁。
構建文化交融的“第三空間”
《東渡》的成功經驗不僅是兩國藝術的舞臺實踐,更是一次文明互鑒的有益探索。合作過程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思維方式的碰撞與對接。這種國際化合作的意義,遠超作品本身,成為了一次關于“如何在差異中構建共識”的實踐探索。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同源相近,又各具特色。雙方在歷史認知、藝術理念、工作習慣上的差異曾讓合作充滿挑戰。作品以“組曲式”敘事結構,吸收借鑒戲劇的“戲劇蒙太奇”手法,巧妙地平衡兩國觀眾的審美期待,在打破傳統曲藝表演形式窠臼的同時,為兩國不同藝術形式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間。幕間唱的設計既承擔場景轉換的功能,又通過唱詞的敘事性完成了情感銜接,在轉場、渲染、解釋之間達成微妙的藝術平衡。演出效果之震撼,印證了曲藝突破文化壁壘的無限可能,令我們最終突破了各自經驗主義的桎梏—當日本觀眾沉醉于蘇州評彈的婉轉韻律,中國觀眾會心于狂言浪曲的幽默詼諧,那些關于銜接手法的爭論已然消弭。這種跨越國界的藝術共鳴,讓文化互鑒的種子在會心一笑間悄然生根。
國際說唱藝術聯盟主席姜昆將其譽為“雙重編碼”的藝術創新,認為《東渡》構建了文化交流的“第三空間”。日中文化交流協會專務理事中野曉評價道:“這是他從事中日文化交流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大膽且成功的藝術實驗。”這一評價揭示了項目的核心價值—創新文化交流需要用勇氣打破邊界、用智慧化解差異、用堅持深化理解。
立體化的藝術突破
作品的創新突破源于嚴謹的學術支撐與系統化的藝術構思。主創團隊堅持以多維視角推進項目,實現了從舞臺到傳播的全方位突破。張家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衛兵表示:“要將《東渡》打造成可閱讀、可傳播、可持續的文化IP,這需要持之以恒的匠心經營。”
負責《東渡》相關圖書出版的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宋冬昱表示,應采取新范式實現“從舞臺到紙面”的敘事延伸,將中日藝術語言的轉換與流動,延伸為一個持續生長的文化敘事場。這種敘事不僅停留在舞臺表演,更通過出版物實現了二次傳播,讓觀眾得以在“立體閱讀”中觸摸唐代船板的歲月紋理。
專家學者們從傳播學、語言學、藝術學等多維度進行把脈,這種深度跨界融合確保了作品兼具藝術高度與傳播深度。金苗表示:“(作品)需要在舞美設計、傳播策略和跨文化交流等細節上持續發力,通過表演空間創新和全息投影等科技賦能,對語言和敘事方式進行優化,推動作品走向世界舞臺。”
國樂藝術家方錦龍將在《東渡》2.0版中加入尺八配樂,創新性地將傳統尺八演奏技法與現代音樂表現手法相融合。這不僅因為尺八本身就是鑒真東渡時期傳入日本的珍貴樂器,承載著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記憶,更因其特有的“一音成佛”的獨特音色能夠完美詮釋《東渡》所要表達的滄桑與堅韌。他感言道:“我們不是在復制傳統,而是在對話中創造新的傳統。”這句話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東渡》的創新精髓。
舞美專家藍玲老師也以《母子》一回為例,從唱詞的韻律轉換到服飾的紋樣考據,從樂器的形制演變到舞臺的時空調度,解析了服飾紋樣中靛青色系的考據:以代表性的中國色彩再現唐宋美學精髓,讓服裝設計成為訴說中華文化東傳的視覺語言,提升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讓東渡精神永續傳承
《東渡》創作團隊歷經500個晝夜的藝術探索,在當代視野下重新詮釋了鑒真精神的三重境界:一為堅韌之魂。五次東渡折戟,縱使雙目幾近失明,卻始終“心堅如磐向東瀛”。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恰似破浪之舟,在文化交流的驚濤中勇往直前。二為包容之懷。一葉扁舟承載的不僅是佛經戒律,更承載著建筑、醫藥、書法等文化瑰寶。這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胸襟,恰是當今文明交流互鑒最珍貴的密碼。三為超越之境。鑒真將宗教理想轉化作濟世情懷,使東渡故事超越國界,化作中日文化交流的精神坐標。這種歷久彌新的人文之光,至今仍在照亮中日文化交流的航程。
創作本身就是一場跨越滄海的深情對話。當靈感之火在中日藝術家心中點燃,他們在創作激蕩中締結了超越國界的知音之情。這種以心相交的深厚情誼,必將隨著作品的傳播而歷久彌新。從曲本構思到舞臺呈現,從臺詞推敲到設備調試,從翻譯保障到宣傳推廣,創作團隊以工匠精神反復打磨,以“釘釘子精神”攻堅克難,這正是當代文藝工作者對東渡精神的最好詮釋與傳承。
歷史的回響與時代的創新在此刻交匯。正如當年鑒真和尚以非凡勇氣跨越驚濤駭浪,今天的曲藝人正以鑒真精神為指引,以實驗性的姿態探索曲藝的邊界,在藝術與科技的融合中尋找新的可能。經過持續打磨提升的《東渡》2.0版本,必將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演繹新時代的東渡傳奇,努力成為中日乃至全球文化交流的一張亮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