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培育農民文化自信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必然要求,也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力量源泉?。文化振興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持久力量,通過挖掘和弘揚優秀鄉村文化、加強農民文化素養教育、構建城鄉文化交流機制等方式培育農民文化自信,有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新時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而農民群眾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主力軍,文化自信能夠凝聚廣大農民群眾致力于實現這一目標。農民文化自信,即農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鄉土文化的認同、自豪感和歸屬感,以及對現代文化的開放態度。農民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作為最廣大的群體,其文化積淀深厚,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
農民文化自信的理論特質
農民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農民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農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農民長期生活在鄉村,受鄉土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產生了較強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他們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傳統節慶活動、民間習俗等,感受到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這種感受往往源自內心的認同和自豪。鄉村文化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步積淀和形成的,包括民俗、語言、飲食、建筑等,體現了農民獨特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長期以來,鄉村文化積淀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形成了獨特的風貌和內涵,這些都是農民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鄉村的民俗、語言、建筑、飲食等,不僅體現了農民生活智慧,也折射出農民特有的價值觀和審美追求。這種獨特的文化傳統,既是農民文化認同的重要源泉,也是他們自豪感的來源。
農民文化自信源自農民內心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更多體現為一種內心的文化自覺,是農民主動認同和珍視鄉村文化,并以此為榮的心理狀態。這種自覺意識的形成來自對鄉村文化重要性的認知和農民內心對鄉村文化的深厚感情。當農民能夠主動地去學習、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時,他們的文化自信也就更加牢固。
農民文化自信源自城鄉文化融合的互動關系。隨著城鄉融合發展,農民與城市居民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城鄉文化逐步實現交流互鑒。這種互動過程,有利于農民客觀認識城鄉文化差異,積極吸收現代文化的優勢,并在此基礎上對鄉村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因此,城鄉文化融合為農民文化自信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農民文化自信的開放包容
城市居民可能更多地關注現代文化,而忽視了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相比而言,農民文化自信并不意味著完全排斥現代文化,而是能夠兼容并蓄,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吸收現代文化的營養。隨著新型城鄉關系的形成和城鄉文化交流的加深,農民正在學習和接納現代文化,并與鄉村文化進行融合。一方面,農民在保持對鄉村文化的認同和重視的同時,需要以積極的態度去學習和接納現代文化。他們要客觀看待城鄉文化差異,不能簡單地認為鄉村文化落后于城市文化,而是需要認同現代文化的優勢,并主動吸收現代文化的營養。例如,農民在保留傳統的農事生產方式的同時,也主動學習和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在保留傳統建筑風格的同時,也要積極學習現代建筑設計理念等。另一方面,農民在接納現代文化的同時,也需要主動地將其與本地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創新,形成新的文化形態。例如,一些農民在建房時融合了傳統民居的元素與現代建筑的設計,打造出既具有鄉土特色又體現時代風貌的鄉村建筑。這種融合創新,可以增強農民對現代文化的接納能力,也豐富了鄉村文化的內涵,展現了農民文化自信的另一個面向。
農民文化自信的現狀分析
鄉村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歷史文明的重要載體。然而,鄉村文化的地位并未伴隨現代化進程的發展逐步提高,傳統技藝的消失和生活方式變化對鄉村文化的發展也產生沖擊。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喚起農民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認同,推動鄉村文化在新時代繁榮發展。
鄉村文化影響下的依賴性
長期以來,農民對本地文化保持著較強的依賴性。一方面,傳統的鄉村文化為農民提供了生存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規范,成為農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另一方面,農民也普遍缺乏對鄉村文化的批判性反思,難以對其進行主動選擇和創新。這種文化依賴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農民的文化自信,限制了他們對現代文化的積極接納。
城鄉文化差異帶來的焦慮感
隨著城鄉發展差距的擴大,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日益凸顯。城市文化往往被視為先進、時尚和優越,而鄉村文化則常常遭到貶低和邊緣化。部分農民感到自身的文化價值觀念與城市文化存在落差,缺乏文化自信,甚至產生文化焦慮。這種城鄉文化差異帶來的心理落差,使得農民難以平等地參與到城鄉文化交流之中,進而影響了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新興文化對農民吸引力不足
隨著社會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各種新興文化不斷涌現,對農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是,這些新興文化往往與農民的生活實際脫節,難以引起農民的廣泛關注和認同。一些農民對新興文化持有懷疑和排斥的態度,覺得它們與本地文化格格不入,無法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此外,鄉村文化建設投入不足,缺乏有針對性的文化供給,也限制了新興文化在農村的傳播和發展。相關的保護和扶持政策有待進一步健全,鄉村文化建設亟須得到更多關注和資源投入。
總之,農民文化自信缺失既有深層的歷史文化根源,也與現實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要擺脫這一困境,需要從多方面著手,切實增強農民的文化自信。
農民文化自信的培養路徑探析
挖掘和弘揚優秀鄉村文化
農民文化自信的培養需要從鄉村文化出發,挖掘和弘揚優秀鄉村文化。首先,要對鄉村文化進行全面梳理和系統研究,深入了解其歷史淵源、內在價值和文化內涵。鄉村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智慧、生產生活智慧和價值觀念,如鄉土倫理、節慶習俗、民間工藝等,都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次,要加大對鄉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鄉村文化的保護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鄉村文化遺產的發掘、收集、整理、保護和傳播體系,從而使這些優秀鄉村文化不斷傳承下去。同時,要運用現代傳媒手段,如視頻紀錄片、數字化檔案等,將這些鄉村文化廣泛傳播,增強農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最后,要積極探索鄉村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發展之路。鄉村文化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與時俱進,吸收現代文化的營養,讓鄉村文化在與現代文化的交融中煥發新的生機。例如,鼓勵農民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創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產品;把農村傳統節慶與現代文化活動相融合,使之煥發新的活力;將鄉村文化故事與網絡新媒體相結合,用生動有趣的形式傳播鄉村文化。通過這些措施,不斷豐富和發展鄉村文化,增強農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加強農民文化素養教育
農民文化自信的培養需要加強農民文化素養教育。在教育體系方面,建立健全農民文化素養教育體系,要把農民文化素養教育納入鄉村振興的整體規劃中,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計劃。在教育內容與形式方面,要創新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例如,在農民培訓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鄉土知識等內容,讓農民感受到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采取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等方式,激發農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文化氛圍方面,提高農民的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讓他們能夠欣賞和創造優秀的文化作品。同時,要大力營造尊重知識、崇尚科學的文化氛圍,促進農民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例如,組織開展傳統節慶活動、民間文藝展演、圖書閱讀等,使農民在參與中獲得文化的滋養和認同。同時,利用鄉村學校、文化站等平臺,開展系統的農民教育培訓,推動農民文化素養的全面提升。
此外,農民文化自信的培養要注重發揮農村基層組織在農民文化教育中的引領作用。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應該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增強農民的文化自信;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
構建城鄉文化交流機制
農民文化自信的培養還需要構建城鄉文化交流機制,促進城鄉文化融合發展。首先,要加強城鄉文化交流合作。可以通過建立城鄉結對幫扶、文化交流團等方式,組織城鄉居民進行文化交流活動,讓城鄉居民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特色,增進文化認同。另外,要鼓勵城市文化機構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提供資金、技術等支持,推動城鄉文化交流與合作。其次,要暢通城鄉文化信息交流渠道。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搭建城鄉文化交流平臺,推動城鄉文化信息共享。例如,建立城鄉文化資源共享網絡,促進城鄉文化資源的交流與利用;運用新媒體直播實時呈現城鄉文化交流,讓城鄉居民實時了解彼此的文化活動。通過信息互聯互通,增進城鄉居民的文化理解與認同,促進城鄉文化的良性互動。最后,要營造有利于城鄉文化交流的社會環境。要完善相關法規政策,為城鄉文化交流活動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強輿論引導,營造尊重鄉村文化、促進城鄉文化交流的社會氛圍;要加大城鄉文化交流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到城鄉文化交流中來,推動城鄉文化的深度融合。
發揮現代科技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農民文化自信的培養提供了新的機遇。在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方面,通過數字化采集、數據庫建設等手段,系統記錄和保存農村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后世傳承奠定基礎。同時,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新媒體手段,積極推廣和傳播優秀鄉村文化,引起公眾的關注和認同;在文化傳播方面,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鄉村文化傳播形式。例如,引導農民使用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媒體,創作鄉土氣息濃郁的特色文化作品,增強農民的文化自信和表達欲望。同時,可以借助電子商務平臺,讓農民運用現代科技開發和銷售富有鄉村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提高農民的文化創新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在擴大影響力方面,推動農民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在農業生產、鄉村治理等領域,引導農民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提升鄉村文化的創新性和現代性來增加鄉村文化的影響力與感染力。例如,將傳統農業技藝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開發富有鄉土特色的智慧農業應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鄉村治理的文化載體和方式。
通過科技賦能鄉村文化,讓農民切實感受到鄉村文化在新時代的獨特魅力,從而增強對鄉村文化的自信與認同。
營造有利于農民文化自信的社會環境
農民文化自信的培養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第一,要加強政府的領導和支持。各級政府要將鄉村文化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為農民文化自信的培養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時,要健全鄉村文化管理體系,完善相關法規制度,為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第二,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社會各界特別是城市居民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中來,共同關注鄉村文化、發現鄉村文化的價值。同時,要引導輿論方向,營造傳承和發展優秀鄉村文化的社會氛圍。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不斷增強農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第三,重視農民文化自信培養的長期性和系統性。農民文化自信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持續共同努力。各級政府要制定長期規劃,將農民文化自信的培養納入鄉村振興的整體戰略。同時,要加強各項措施的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取得持久成效。只有持續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推動農民文化自信的長期提升,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農民文化自信的培養,不僅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所在。農民文化自信的培養有助于推動鄉村文化建設,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有助于增強農民的主體性和參與意識,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只有培養農民的文化自信,增強他們的文化主體意識,才能充分調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推動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將農民文化自信的培養作為重點內容,通過各種途徑和措施來提高農民的文化自信,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和信息化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