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山水相連,世代比鄰而居。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緬就打通了貫穿川滇緬印的“金銀大道”往來通商。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國老一輩領導人身體力行,為中緬關系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作為面向東盟的重要門戶,廣西多年來積極加強與東盟各國在經貿、文化、教育等各領域合作。特別是在人文交流方面收效顯著,進一步促進了民心相通。
為推動中緬文化交流,自"2020 年起,漓江出版社啟動“中緬當代文學互譯出版項目”,推動“中緬當代文學互譯叢書”出版,這是“中國-東盟文學互譯出版工程”的首期項目。項目由廣西出版傳媒集團統籌,漓江出版社具體實施。項目選擇中緬雙方具有代表性、符合雙方讀者消費市場的優秀當代文學作品各"10 部:緬文作品譯成中文版在漓江出版社出版,面向中國市場發行;中文作品譯成緬文在緬甸指定出版社出版,面向緬甸市場發行。項目同時通過系列閱讀活動、電子閱讀等網絡平臺整體推介中緬當代文學。項目叢書已入選“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專項規劃中的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出版規劃。
中緬當代文學互譯出版項目作為“中國-東盟文學互譯出版工程”的首期項目,具有開拓、探索的重要意義。項目在推進的過程中,經歷了新冠疫情的影響和緬甸國內環境的巨變,困難頗多。項目團隊始終不忘初心,迎難而上,通過組建有戰斗力的項目工作團隊,建設高水平的緬甸語翻譯作者團隊,在譯者和致力于中緬文化交流的各界人士的幫助下,逐漸打開局面,陸續推出的必然要求,對深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有積極作用。
叢書作品,在中緬文化交流界逐步形成影響。截至2025"年3"月,已推動《沒有語言的生活》《秀兒——“時代楷模”黃文秀》緬文版在緬出版,另有《獨弦出海》《蛋鎮電影院》等作品正在翻譯中。緬譯中作品,已引進出版《如愿》《雨夜霧夢》《等待花開之時》《六邊形》《迷宮》五種緬甸文學作品。
語言是文化溝通的橋梁,文學是民族意識、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世界文學范疇內,緬甸的當代文學固然小眾,許多讀者對緬甸文學幾乎一無所知,但緬甸的輝煌文明與文化卻是不該遭到忽視的。成規模推出緬甸文學中文譯本,不僅豐富了國內世界文學板塊,更是對我們的鄰國文化的重視,是加強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必然要求,對深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有積極作用。
而項目將廣西當代作家優秀作品成規模翻譯推介給緬甸讀者,無疑有助于推動廣西原創文學真正地進入東盟市場,讓緬甸的讀者有機會接觸更多廣西圖書,提高優質廣西文學作品、作家在緬甸的知名度的同時,推動廣西文化走出去,提升廣西在中國-緬甸文化圈的影響力。首批翻譯出版的《沒有語言的生活》《秀兒"——“時代楷模”黃文秀》,在緬甸讀者中產生了重要反響,相關書評在緬文雜志《胞波》上發表。項目采用的“互譯”模式,在緬甸本土作家中也引發高度關注。緬甸作家布尼亞欽在個人社交平臺上發布與漓江出版社簽約的信息,在其讀者圈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大大加強了緬甸讀者對“中國廣西”的認知。
2024 年9 月,緬甸作家代表團訪華,專程訪問廣西,與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和廣西作家代表進行深入交流。雙方交流熱烈,都表達了加強合作的強烈意愿。
中緬當代文學互譯出版項目以文學為橋梁,以出版為平臺,以“互譯”為抓手,以活動為紐帶,積極發揮地緣特色,通過一個個優質故事的翻譯出版,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切實鋪就文化新絲路,提高了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廣泛性。
(作者系漓江出版社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