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5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6-0004-03
消費社會是指走出中世紀匱乏狀態以后,生產和消費都超出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圍,消費成為社會生活和生產的主導動力和目標的社會[1]。在此背景下,物質消費不僅滿足基本需求,還成為社會身份、階層認同和文化表現的重要標志。從中世紀晚期開始,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和積累,英國最終在1660—1760年形成初具現代性的消費社會。其中,瓷器作為獨特的消費品,在英國消費社會的形成與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自明朝時期中國瓷器進入英國市場以來,瓷器迅速成為貴族青睞的奢侈品,象征著財富與地位。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英國中產階級的崛起以及瓷器工藝革新與產品革新,瓷器從奢侈品向日常消費品轉變。本文具體研究瓷器的引入與發展、英國中產階級的崛起、工藝革新與產品革新如何推動這一轉型,分析瓷器如何推動英國消費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1消費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1.1新航路辟通:商品全球化浪潮下英國消費市場的孕育
消費社會的形成和英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聯系密切相關。16世紀末,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新航路的開辟使英國與亞洲、非洲、美洲等地建立了更為廣泛的貿易網絡。這一時期,瓷器等奢侈品開始通過國際貿易流入英國,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精美瓷器,成為貴族炫耀財富與地位的標志。瓷器不僅是物質商品,還因稀缺性和來自東方的“異國”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會意義。光榮革命以來,英國國家財富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長,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發生重大變化[2]。
經歷了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前一個階段的深厚積累,英國于1660—1760 年正式步人消費社會,[3]消費從此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重要影響因素。
1.2瓷器興起:推動英國消費社會轉型的東方力量
18世紀的英國,隨著全球貿易的擴展和帝國的崛起,奢侈品的消費進人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期。瓷器作為東方進口的珍貴商品,首先在上層社會中流行,成為身份和財富的象征。中國瓷器制作精美,具有稀缺性,不僅滿足了英國上層社會對奢華的追求,也成了社交互動中的重要物品。
隨著工藝與產品的革新,以及工業革命的推進,瓷器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生產成本顯著降低。在此背景下,瓷器逐漸進入更多家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標志著奢侈品逐步大眾化,消費社會的轉型開始加速。瓷器的普及,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消費主義的體現,進一步推動了英國社會消費文化和現代生活方式的形成。
2瓷器的傳入與流行
瓷器在英國的引入與發展,對英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2.1瓷路初啟:中國瓷器的引入
瓷器作為精美的消費品,最早由中國傳入歐洲。中國的瓷器自唐代起便享有盛譽,其獨特的工藝、優雅的設計和堅硬的質地深受歐洲貴族階層的青睞。但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歐洲的瓷器數量極其稀少。因此,這種來自東方的神秘器物被視為比黃金還珍貴的珍寶,令歐洲王室趨之若騖。自16世紀末開始,中歐的外銷貿易網絡逐漸建立,而瓷器作為奢侈品,其價格仍然是普通人難以負擔的。但昂貴的價格并沒有使英國人退卻,據記載,1730年東印度公司將超過517000件中國瓷器帶進英國,且整個18世紀都保持在這種數量級上,由此可知,英國對中國瓷器的需求在歐洲國家中位居前列。
瓷器作為中國工藝品的代表,是全球貿易中的重要商品之一。它不僅是奢侈品,更是英國貴族階層身份和地位的標志。隨著瓷器的大量進口,它逐漸成為英國消費社會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商品。
2.2瓷器在英傳播:文化融合、階層重塑與產業變革的催化劑
瓷器的引入對18世紀的英國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一,中國瓷器的傳入為英國本土文化帶來了新元素。其獨特裝飾風格及精湛繪畫技藝,吸引英國藝術家與工匠借鑒。如18世紀陶瓷制品出現仿中國青花圖案,催生“中式洛可可”風格,應用于更多領域。同時,瓷器改變了英國人的審美觀念,促使其追求更精致、多元的藝術作品。學者戴維·波特的《驚人之美:18世紀“中國趣味”下的英國時尚與美學》一書指出,帶有典型異域風情的中國瓷器的大量輸入深深影響了英國的藝術風格、消費觀念等[4]。此外,瓷器普及重塑了英國社會階層結構,成為階層身份認同與區分標志,促進階層互動與流動。
最后,瓷器傳入為英國本土陶瓷產業帶來機遇,推動產業崛起。英國工匠起初學習模仿中國制瓷技術,通過研究進口瓷器改進各環節,逐漸掌握相關技術。隨著技術的進步與市場需求的增長,英國陶瓷產業不斷創新,實現規模化生產,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成為英國重要的產業支柱。
2.3瓷器作為奢侈品的地位與社會象征
在18世紀的英國,瓷器的稀缺性使其成為奢侈品的代表。由于瓷器生產地遙遠以及運輸成本高昂,初期只有上層社會才有能力購買。對英國人而言,瓷器不僅僅是餐具或茶具,更是貴族階層品位、文化修養和社會地位的體現。隨著瓷器的流行,貴族和上流社會的茶文化也隨之興起。瓷器茶具,如精致的茶壺、茶杯等,成為貴族家庭接待賓客、舉辦茶會時的必備之物。瓷器的精美與貴重,促使上層階級家庭通過購人與展示精致的瓷器來展現其財富與文化修養。
后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和消費文化的普及,瓷器逐漸成為更廣泛社會階層的消費品。中產階級家庭葉通過購買瓷器,展現其社會地位和對精致生活的追求。瓷器作為社會階層和文化認同的符號,推動了消費社會的形成,并加劇了通過物質文化區分不同階層的現象[5]。
3英國瓷器工藝與產品的革新及其對消費社會的影響
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及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動,尤其是中產階級的崛起,英國瓷器產業不得不進行變革,這引發了工藝與產品的革新,進一步影響了英國消費社會的形成。其中,工藝革新通常定義為一定性質的物品能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出來或提高生產效率,產品革新是指先前沒有的產品得以生產,已經存在的產品其質量得到改進。事實上,這些區分不是十分明顯,兩者往往互相滲透和交織,工藝革新往往導致產品革新,產品革新也需要工藝革新的支撐。
消費社會的興起反過來促進了英國市場需求的全面擴張,英國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引發了工藝和產品革新,也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生。其中,瓷器的工藝革新和產品革新不僅改變了瓷器的市場定位,也促進了英國消費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3.1英國中產階級崛起對瓷器消費的影響
18世紀的英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中產階級逐漸崛起。這一新興階層的出現對瓷器消費產生了深遠影響,進而推動了瓷器從奢侈品向日常消費品的轉變。
中產階級在經濟上積累實力,開始追求與上層社會相似的生活方式和消費品位,擴大了瓷器的消費市場。中產階級雖然不像貴族階層那樣擁有巨額財富,但隨著收入的增長,對高品質生活用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這促使瓷器制造商調整生產策略,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控制價格,為瓷器的工藝革新和產品革新提供了市場動力。
3.2瓷器的工藝革新新進程
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期,中國瓷器在工藝和質量上獨具優勢,其產品在英國大受歡迎。隨著英國社會的發展、各階層生活水平的提高,瓷器的需求逐漸增長。英國大量購入中國瓷器,致使金銀外流,進而引發英國政府的擔憂。因此,英國政府一方面通過經濟手段提高關稅,遏制瓷器進口;另一方面鼓勵英國本土瓷器的工藝革新,企圖以本土瓷器取代中國瓷器。
當時英國的瓷器制造業并不具備成熟的技術能力,英國陶瓷最初依賴于模仿中國瓷器的工藝和設計。但隨著政府對中國瓷器的經濟遏制、對本土瓷器的創新鼓勵,以及對經濟利益的追求,英國瓷器制造商不約而同地進行創新。在瓷土配方、燒制技術及釉料研發上取得了重要突破。18世紀,英國在陶瓷生產上取得了三項成就:骨瓷、奶油色陶瓷和轉印技術[6]。此外,約瑟夫·威奇伍德(Josiah Wedgwood)的工藝革新,使瓷器生產的質量問題得到解決,還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他還采用新的燒制技術,使瓷器的光澤和質感得到了顯著提升。這些突破推動了英國瓷器產業的機械化生產,大幅提升了產量,不僅滿足了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更使英國瓷器得以大規模出口海外,迅速崛起。
工藝革新使瓷器的質量和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成本降低,還使瓷器生產變得更加標準化和規模化,滿足了更大的市場需求,為中產階級的日常消費提供了可能。
3.3瓷器的產品革新表現
除了工藝革新,瓷器的產品革新同樣推動了瓷器市場的轉型。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和消費觀念的變化,瓷器制造商逐步調整產品設計,不斷改進工藝以適應不同功能要求,而新工藝的出現又為產品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茶具的設計。茶文化的盛行促使中國瓷器茶具在英國流行,但由于制瓷水平落后及制瓷條件不足,英國很難對其進行真正的仿照。因此,英國工匠對茶具進行革新,模仿其形制,采用成熟的制銀技術,發明了一種銀茶壺,受到英國消費者的熱烈歡迎。
瓷器的產品革新也體現在裝飾風格上,英國瓷器從最初模仿中國風格到加入歐洲本土的設計元素,如洛可可元素、古典主義元素等,外觀變得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制造商還根據市場需求推出了更豐富的產品滿足英國人的需求,包括精美的花瓶、擺設及小型瓷器雕塑等。這些新產品的推出,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的消費,推動了消費社會的發展。
4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18世紀英國瓷器的發展,揭示了瓷器如何從奢侈品轉變為日常消費品,并探討這一轉變如何推動消費社會的形成。瓷器作為物質消費品,被英國人視為社會地位、文化品位和階層認同的重要象征。瓷器的工藝革新和產品革新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使瓷器廣泛進入中產階級家庭,成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見,瓷器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產物,更是消費文化興起的催化劑,促進了現代消費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新寬.17世紀末至18世紀中葉英國消費社會的出現[J].世界歷史,2011(5):49-57.
[2]曹瑞臣.論海外奢侈品消費對近代英國社會的推動[J]:史學理論研究,2015(2):95-106.
[3]徐茗灝.17-18世紀倫敦消費空間的擴展[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2.
[4]曹瑞臣.近年來西方學界對英國消費社會興起問題的研究[J].世界歷史,2014(6):101-113,160.
[5]Maxine Berg. From Imitation to Invention: Creating CommoditiesinEithteenth Century Britain[J].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2002,55 (1) : 1-30.
[6]王洪斌.英國消費社會的興起與工業化的勃興[J].天府新論,2015(1):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