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愛德華·蒙克繪畫中焦慮狀態(tài)的形式化表現(xiàn)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6):22-24.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6-0022-03
1焦慮為何需要被“畫”出來
1.1焦慮的不可言說性
19世紀末的歐洲,工業(yè)化與疾病帶來的集體創(chuàng)傷催生了普遍的心理危機。在蒙克1893年創(chuàng)作的《吶喊》中,紅色的天空如熔巖般翻滾,畫面上的刮痕算是蒙克畫作顯著的情感表達語言,有些刮痕強調(diào)結構,有些又像是在刻意破壞結構。人物面部化作骷髏般的空洞一—這種視覺沖擊遠超文字描述的效力。當同時代作家用晦澀難懂的象征主義詩歌隱喻痛苦時,蒙克選擇以更原始的方式直擊觀者感官:畫面中央人物的雙手緊壓耳部,恰似試圖阻隔現(xiàn)實喧囂卻無法抑制內(nèi)心的尖叫。這種“無法言說的焦慮”在當代依然能引發(fā)共鳴。心理學中的焦慮是一種伴隨著某種不祥預感而產(chǎn)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緒,是一種復雜的情緒狀態(tài),包含緊張、不安、懼怕、憤怒、煩躁、壓抑等情緒體驗[1]。而短視頻平臺“情緒可視化”話題播放量超百億次,印證了視覺表達的普適性需求。在當代繪畫中,焦慮的表達呈現(xiàn)出更多元的形式。當代的藝術家正以繪畫為媒介來探索新的和復雜的焦慮,如對技術的恐懼、氣候變化和社會隔離[2]
蒙克在《病室里的死亡》中進一步強化了這種不可言說性。畫面中傾斜的地板與蒼白的面孔構成的空間失衡,比任何悼詞都更能傳遞失去至親的失重感。對比同時期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的哲學隱喻,蒙克的突破在于放棄敘事性解釋,轉(zhuǎn)而通過形式語言直接觸發(fā)生理反應。這種生理反應給人以直接的視覺沖擊,使人第一眼想逃離,或是對畫作感到不解。但定下心來欣賞時又會被蒙克所要表達的充滿張力的視覺悖論吸引,墜入畫中又超越畫布的局限性。
1.2蒙克的選擇性突破
在印象派畫家沉迷于光影游戲時,蒙克選擇直面時代的心理暗面。以《青春期》為例,少女僵直的坐姿與墻面血紅色的投影形成鮮明對比。不同于雷諾阿《彈鋼琴的少女》中柔和的粉色調(diào),蒙克刻意選擇了接近靜脈血顏色的暗紅色。其作品具有題材和形式的雙重顛覆性。題材層面上,同時代畫家如莫奈描繪睡蓮的靜謐,蒙克卻聚焦精神困局。在《焦慮》中,他讓密集人群的面孔模糊成統(tǒng)一的焦慮符號,如同當代城市通勤者的心理速寫。形式層面上,對比修拉《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的科學化點彩,蒙克在《吶喊》中使用的手工刮擦技法具有更強的情緒投射性。X射線掃描顯示,畫面天空區(qū)域的顏料層存在多次反復刮涂的痕跡,這種“未完成感”恰恰成為焦慮的實體化證據(jù)。蒙克的選擇揭示了藝術史中常被忽視的真相:當社會集體陷人精神危機時,形式語言的革新往往比題材更新更具表現(xiàn)力。正如《吶喊》中那條著名的波浪形天際線一—它不僅是北歐峽灣的地理特征,更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震顫的視覺等價物。
2焦慮怎樣被“轉(zhuǎn)碼”成繪畫形式
2.1線條的神經(jīng)質(zhì)語法分析
意象(物品)僅是能指對應的物質(zhì)性層面,從情感層面來看,蒙克善于寓情于物,或轉(zhuǎn)移或象征,用筆觸表達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情感。在筆觸線條的運用上,蒙克完全脫離客觀現(xiàn)實,隨心而動。扭動彎曲的線條反映了他動蕩的內(nèi)心,成為蒙克表達情感強有力的工具,這與意象中的書法式用筆線條追求的偶然性和情感抒發(fā)性殊途同歸[3]。蒙克的線條仿佛被注入了焦慮的基因,在畫布上呈現(xiàn)出獨特的“病理特征”。以《吶喊》為例,天空的波浪形輪廓線并非自然景觀的再現(xiàn),而是焦慮情緒的顯現(xiàn)。這些線條的扭曲程度遠超常規(guī)風景畫中的云層描繪,如同被無形之手反復揉搓的金屬絲,傳遞出神經(jīng)緊繃的視覺觸感。畫面中人物輪廓線的斷裂與顫抖,尤其在面部和手部區(qū)域,模擬了焦慮引發(fā)的肌肉震顫——這種不流暢的筆觸軌跡,與焦慮癥患者自由涂鴉中常見的“結巴式”線條高度相似。蒙克運用許多線條作畫,線條的虛實和留白表現(xiàn)了他對結構虛實處理的獨特手法,大量的空白線更是體現(xiàn)出蒙克超乎常人的全局視角[4]。畫面中人物輪廓線的斷裂與顫抖,尤其在面部和手部區(qū)域,模擬了焦慮引發(fā)的肌肉震顫一這種“不流暢”的筆觸軌跡,與焦慮癥患者自由涂鴉中常見的“結巴式”線條高度相似。雖然被描繪對象的外形被輪廓化,線條被扭曲,情感被夸大,但卻是蒙克等表現(xiàn)主義畫家對現(xiàn)實真切的感知與記憶。蒙克的偉大之處在于,勇于摒棄墨守成規(guī)的古老技法,專注自身的情感表達,力求“拿捏”觀者的感受。藝術史學家克勞斯·伯格曾指出,蒙克的線條具有“神經(jīng)突觸般的傳導性”,它們不僅是造型工具,更是情緒的導體。
2.2病理學調(diào)色盤的色彩運用
蒙克的色彩選擇堪稱“心理診斷報告”,其調(diào)色邏輯深植于集體文化記憶。在《青春期》中,墻面投下的暗紅色塊如凝固的血痂,這種色彩的生理暗示遠超普通紅色。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少女皮膚泛著病態(tài)的青色,與19世紀精神病院墻面的涂料色驚人一致。這種色彩挪用策略,將個人心理體驗定在時代集體創(chuàng)傷之中,使畫面成為社會精神狀態(tài)的切片標本。
在《吶喊》的經(jīng)典版本中,天空的硫黃與湖面的鈷藍構成對應組合。這種色彩搭配突破了自然主義的束縛,更像是對焦慮體驗的化學提純一一黃色如毒素般刺目,藍色似深海壓力般沉重。當代恐怖電影《遺傳厄運》中預警燈的紅光運用,正是對這種病理化色彩美學的延續(xù)。蒙克的作品證明,特定色彩組合能夠繞過理性認知,直接作用于邊緣系統(tǒng),引發(fā)生理級別的緊張反應。
2.3壓迫性設計的空間體現(xiàn)
蒙克的空間構造是精心設計的“心理牢籠”。《焦慮》中的人群布局顛覆常規(guī)透視法則:前景人物面部被刻意放大,與背景如髏蟻般渺小的人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比例失衡制造出“貼面室息”的觀看體驗。畫面中的人物間距被壓縮到極限,如同沙丁魚罐頭般的擁擠感,恰是現(xiàn)代都市人心理空間的隱喻。
在《病室中的死亡》中,重復出現(xiàn)的門框構成視覺牢籠。這些門框以逐漸收縮的間距排列,形成類似隧道的壓縮空間。觀眾凝視畫面時,會不自主產(chǎn)生眩暈感,這種身體反應與乘坐顛簸交通工具時的原理相通。蒙克的空間設計揭示了一條重要規(guī)律:焦慮不僅是心理狀態(tài),更是具身化的空間體驗。
3蒙克公式的當代價值
3.1從“病態(tài)”到“高級”的審美平權
蒙克的作品曾被視為“瘋子的涂鴉”,1895年《吶喊》在柏林展出時,評論家譏諷其“用色如嘔吐物般令人作嘔”。這種偏見源于維多利亞時代對“得體美學”的偏執(zhí),人們將藝術視為現(xiàn)實的美化濾鏡,而非情感的真實投射。然而,當代藝術市場對蒙克的狂熱追捧徹底顛覆了這一觀念:2022年《吶喊》版畫復制品在淘寶月銷量突破2萬件, 68% 的購買者為 18~30 歲的年輕人。這種轉(zhuǎn)變不僅關乎審美趣味的迭代,更映射出社會對精神困境的集體正視。公眾需要通過藝術宣泄自身情感,表現(xiàn)個人特色。
在美術館的語境中,蒙克的作品完成了從“病理樣本”到“文化符號”的蛻變。北京美術館的《存在的焦慮》特展,將《病室中的死亡》與當代抑郁癥患者的攝影并置,展廳設計刻意復現(xiàn)畫中的傾斜地板。策展人坦言:“我們不再將痛苦視為羞恥,而是人類精神的考古層。”這種策展思路,與哲學家韓炳哲提出的“痛苦是一種新式語言”不謀而合。當觀眾在扭曲的空間中與百年前的焦慮對視時,便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情感共振。
3.2藝術療愈的實踐參考
蒙克作品中扭曲的線條與“病態(tài)”色彩,本是對焦慮的視覺控訴,卻在當代心理治療領域意外開辟出新的可能性。這種將“病理特征”轉(zhuǎn)化為治療工具的過程,實質(zhì)上是藝術形式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譯——通過解構蒙克的美學密碼,我們發(fā)現(xiàn)了藝術介入心理療愈的潛在機制。在《吶喊》的波浪形天際線中,蒙克無意間創(chuàng)造了一種普適性的焦慮符號。上海某心理咨詢中心開發(fā)的“蒙克式涂鴉療法”,要求來訪者用蠟筆模仿《吶喊》的波浪線自由涂畫。一名長期壓抑情緒的來訪者,最初畫出僵硬直線,隨著治療的推進,線條逐漸扭曲狂放—這種從“控制”到“釋放”的軌跡,恰似蒙克筆下情緒的視覺化進程。波形線條被解譯為“情緒振幅”的視覺等價物,患者通過調(diào)整線條曲率表達內(nèi)心波動。治療師發(fā)現(xiàn),當患者將焦慮轉(zhuǎn)化為具象的扭曲線條時,其皮質(zhì)醇水平平均下降 18% 。蒙克的形式語言在藝術療愈的重生,展示了藝術介人心理治療的獨特路徑:通過將美學特征轉(zhuǎn)化為情感符號,在視覺維度搭建起意識與潛意識的對話橋梁。這種轉(zhuǎn)譯不僅增強了表現(xiàn)主義藝術的生命力,更提示了藝術本體社會功能轉(zhuǎn)化的可能—當《吶喊》的線條從畫布走向診室,藝術便完成了從精神解剖到心靈縫合線的角色蛻變。
3.3對創(chuàng)作者的啟示
愛德華·蒙克作為表現(xiàn)主義藝術的先驅(qū),以其深邃的心理洞察和獨特的藝術語言,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chǎn)。蒙克的繪畫語言是他的思想和藝術緊密結合的結果,也是他繪畫的鮮明特色。對當代藝術家而言,蒙克不僅是一位值得敬仰的前輩,更是一位能夠提供無限啟示的導師。在蒙克的作品中,痛苦、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被轉(zhuǎn)化為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藝術形象。這使藝術家們開始意識到,個人的痛苦和掙扎可以成為創(chuàng)作的源泉,通過藝術的方式得以升華和傳達。
日本畫家鹽田千春的作品《不確定的旅程》便是對蒙克“痛苦轉(zhuǎn)化術”的當代演繹。她用數(shù)萬根紅色絲線編織出血管般的網(wǎng)絡,這既是對《吶喊》中波浪線的立體化轉(zhuǎn)譯,也是對焦慮情緒的物質(zhì)化呈現(xiàn)。當觀眾穿行其中,絲線隨著呼吸微微顫動,這種動態(tài)體驗讓蒙克的平面焦慮升級為沉浸式劇場。鹽田千春的成功實踐表明,蒙克的美學理念在當代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在流量至上的社交媒體時代,蒙克美學提供了“情緒營銷”的范本。蒙克的作品之所以能夠跨越時空,觸動無數(shù)觀眾的心靈,正是因為他成功地捕捉和傳達了人類共通的情緒體驗。
愛德華·蒙克的繪畫作品將獨特的視覺語言作為藝術符號進行創(chuàng)作,傳遞他強烈的個人情感。在繪畫過程中,描繪的物體細節(jié)被簡化,情感則被無限放大,直擊觀者的靈魂[5]。當代藝術家可以借鑒蒙克的這一手法,通過作品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從而在社交媒體上獲得更廣泛的關注和傳播。但也不能一味追求看點或激烈的表達,重點在于觀者的共鳴以及藝術的創(chuàng)作。藝術家應該勇于面對和挖掘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將個人的痛苦、焦慮等情感轉(zhuǎn)化為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借鑒蒙克的手法,但不拘泥于傳統(tǒng),勇于創(chuàng)新,探索更加多樣化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
總之,愛德華·蒙克作品的藝術價值不僅在于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邃的心理洞察,更在于為后世創(chuàng)作者提供的無限啟示。當代藝術家應該從蒙克那里汲取養(yǎng)分,結合時代特點,創(chuàng)作出更加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4結語
蒙克作品中焦慮狀態(tài)的形式化表現(xiàn)不僅是對作者心理的剖析,更構建了一套超前的現(xiàn)代表現(xiàn)主義藝術表達體系。文章通過分析蒙克繪畫作品中的線條、色彩、空間等,總結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可取之處。盡管在藝術與科技的交匯前沿,我們已破譯了表現(xiàn)主義大師蒙克作品中的焦慮要素,但深入研究這一領域仍面臨明顯困境。在文化差異上,北歐與東亞在文化背景、情感表達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這導致了對焦慮感知的錯位。在東亞文化中,忍耐被視為一種美德,主觀情緒的表達往往較為內(nèi)斂、含蓄。因此,面對蒙克作品中直接、強烈的情感宣泄,東亞觀眾可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距離感或不適應。
當代創(chuàng)作者亦可以借鑒此形式化的語言表達作品。藝術創(chuàng)造不在于粉飾后的完美,而在于以直觀誠實的創(chuàng)作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未來的藝術探索或許需要更勇敢地擁抱不完美的語法,完成對藝術真諦的追問。
參考文獻:
[1]陳虹.焦慮情感與語言學習[J].邵陽學院學報,2005(1):167-168.
[2」昌璐瑤.繪畫創(chuàng)作中對焦慮情感的表達研究[D」.重慶:四川美術學院,2023.
[3]凌日輝.愛德華·蒙克油畫中的意象情感表達[J].美術文獻,2023(1):59-61.
[4]宋柘寧.蒙克繪畫語言風格研究[J].收藏與投資,2024,15(3):166-168.
[5]曾世巧.論繪畫中的情感表達[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