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翰·希克斯在《經濟史理論》中提出了“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的著名論斷,工業革命既需要技術創新,也需要金融革命。
從人類社會工業化的歷史進程著眼,金融與工業文明可謂魚水不分。在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的當下,高技術更是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的陣地,特別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突破,正在重塑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也正處于新舊動能切換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技術創新本身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和高度不確定性。一款高科技產品的問世,就意味著研發的科創企業至少飛躍兩次“死亡之谷”:將新技術變為新產品,把產品市場化與產業化,均存在較大風險。
如何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金融體系,是所有金融機構需要直面的問題。
中國式科技金融的具體方式是什么,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答案。但有一個實際模式可供參考:中信模式。
中信股權投資聯盟管理基金規模超3200億元,直接投資孵化科創企業達1100家;截至6月末,累計服務國家級專精特新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超1.41萬家,覆蓋率超92%,較2024年初提升32個百分點……上述一系列的數據勾勒出了中信支持科技金融的生動圖景。
2025年,中信集團啟動科技金融專項行動并制定行動方案,著力提升精準識別對接、股貸債保聯動、產品整合創新、跨境出海服務、生態協同構建、動態數字風控等六大能力。6月25日,中信股份總經理張文武在2025年度股東周年大會上直言,中信構建了以股權投資為主、“股貸債保”聯動的金融服務支撐體系,對外輸出綜合解決方案,對內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周期多元化服務。
作為首批獲得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牌照的金融控股公司,中信金控整合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誠人壽等金融全牌照資源,創新綜合金融服務模式,放大綜合金融優勢潛能。
從聚合到聚變,隨著金融全牌照之間“化學反應”的激發,中信科技金融的實踐更有想象空間。不僅如此,中信還能協調中信重工、中信戴卡、中信金屬、中信出版、中信建設、中信泰富特鋼等實業子公司進行聯動,為眾多高精尖科技型企業拓展業務范圍、延伸產業觸角、對接更多資源,創造更多的期待。
近日,中國EDA龍頭企業—上海合見工業軟件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合見工軟”)發布了多款產品。其中,數字驗證最核心的基礎工具——數字仿真/調試器,實現了架構級迭代創新,這是國產EDA技術創新的重大進展,多項性能比肩國際標桿水平。
四年近40款產品的創新速度,合見工軟引領了中國EDA企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的新態勢。企業跨越式發展的背后,離不開中信銀行一站式全周期的服務。
科創企業普遍具有“兩高一輕”的特征,也即高風險、高收益、輕資產,這與銀行過去“重資產,低風險”抵押放款模式不相符合。
“山不來就我,我便去就山”,一場銀行服務科創企業信貸機制的變革悄然開始。當談及為何支持初創期的合見工軟時,中信銀行上海分行科技金融中心副總經理許麟介紹稱,科技類企業不能用傳統的授信方式,更多的是要看未來的發展。
式投貸聯動的審批模式,不再以歷史業績表現及增信條件作為首要評價因素,而是對企業各項指標(高管團隊、知識產權、科技資質等)進行賦分,當企業的分值滿足審核標準時,就可以在最短時間獲得授信。
就合見工軟而言,其團隊來自Synopsys和Cadence等國際領先的EDA公司,多位核心領導都曾擔任這些公司的全球副總裁及最高技術職位(Fellow),集團員工約1100人,技術團隊占85%。
為構建了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中信銀行上海分行專營架構,成立了科技金融中心,并形成了“1+5+N”的專營機構體系,包含一個監管認定科技支行、五家科技特色支行、N家科技重點區域支行?!拔覀冞€引入了一批學物理、化學的多元化學科人才,專門負責科技企業授信審批?!痹S麟表示。
合見工軟副總裁吳曉忠稱,EDA行業以研發人員投入為主,中信銀行對半導體板塊有著非常深入的認識和理解。針對行業特征,給予了企業在大量研發資金投入時期的支持,提供了8億元授信額度支持。
積分貸僅僅是中信銀行支持科技創新產品體系的一種。中信銀行上海分行黨委委員、行長助理單振雷稱,近期,中信銀行發布“啟航計劃——科技成果轉化賦能行動”,推出“6+5+3”創新服務矩陣。
具體來看,六大專屬金融產品是,科技成果轉化貸、積分卡貸款、科技人才貸、選擇權貸款、科技固貸、科技并購貸。以金融為紐帶,全面構建資本助力圈、上市培育圈、政策扶持圈、產業牽引圈、成果轉化圈五維生態體系。發揮中信集團綜合金融優勢,構建中信股權投資聯盟、中信金控投行子委員會、中信企業家辦公室“三大動力引擎”。
對于科創企業而言,相比于短期的薪資或獎金,股權激勵是一種更深層次、更持久的激勵方式。2024年,中信銀行上海分行推出科技企業員工持股融資,后續將積極研究推出認股權貸款。
“人才是科創公司最核心的資產。目前正和中信銀行探討,如何通過一些股權激勵產品聚集志同道合人士,共同前行。”吳曉忠表示。

國際普遍認為,硬科技創業項目的成功率僅在3%-5%之間,若有10%-20%的項目能夠被收購并購,已屬較為理想的成績,若實現公開市場募資,要度過九死一生。
在經過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歷程,多次飛躍死亡之谷后,科創企業在IPO(首次公開募股)時,仍可能面臨著在資本市場“看不懂、難估值”的情況。
如何通俗易懂但又準確地向投資者及公眾講述出高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及想象空間,這極大考驗著科技投行的價值發現能力。
“我們的技術相對復雜,轉化的成果不是簡單的生物制品,IPO時在行業找不到完全對標的公司,怎么向市場解釋公司的創新能力、稀缺性,成為難題?!鄙虾P賽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凱賽生物”)副總裁臧慧卿表示,中信證券對行業長期的理解很深,能將最復雜的專業內容講清楚。
“很久之前,我們就接觸了凱賽生物,當時對方還未盈利,A股市場不支持這種財務狀況的公司上市,但我們覺得這是一家有價值的企業,需要給予厚積薄發的時間。”中信證券全球投資銀行管理委員會能源化工與新材料行業組執行總經理孟夏表示,到了2018年11月,科創板設立,凱賽生物迎來了機會。
中信證券注重的是,凱賽生物的核心團隊,創始人劉修才博士深耕行業數十年,于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曾任美國山度士藥物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等,引領著技術和行業前行。凱賽生物是全球領先的生物法長鏈二元酸供應商,真正實現了對傳統化學法同類產品的市場替代。
孟夏稱,淺顯來看,若只關注產品,凱賽生物屬于化工企業,A股市場類似公司的PE在10倍-20倍之間。但這樣一來,就把凱賽的核心競爭力和核心價值給抹殺掉了,中信證券通過和公司的創始人及核心團隊做了大量的交流以后得出的結論是,凱賽生物的底層技術是合成生物和生物制造,其具備菌種篩選、基因改造、產品提純等多元技術和產業化能力,在本質上是一家生物平臺的公司。
“于是我們放眼全球,篩出來美國、歐洲的生物科技公司,進行比對,對凱賽生物的股票進行定價。”孟夏表示。
2020年8月12日,凱賽生物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被譽為“國內合成生物第一股”,PE一度超過100倍。
雙方的互動并不局限于此。2025年3月,中信證券作為凱賽生物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項目的聯合保薦人、聯席主承銷商,助力凱賽生物新增發行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交易,發行規模達59.26億元。
“隨著生物制造行業的快速發展,持續關注凱賽生物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需求,為其提供定制化的金融解決方案,協同中信集團各成員單位,共同推動生物制造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泵舷姆Q。
2025年以來,中信全面展開金融“強核”工程,綜合金融優勢進一步彰顯。
在股權投資方面,目前,中信股權投資聯盟管理基金規模超3200億元,直接投資孵化科創企業達1100家,支持了宇樹科技、聯影醫療、地平線等一批科技行業龍頭企業快速發展。
在“股貸債?!甭搫臃矫妫行懦掷m深化接力式融資服務。截至6月末,已累計服務前六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及前八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超1.41萬家,覆蓋率超92%,較2024年初提升32個百分點。
進一步來看,2025年以來,在“股”方面,中信兩家券商在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的IPO,以及服務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的IPO數量和規模,均排名市場第一。
在“貸”方面,中信銀行創新信貸機制和產品,加大對企業貸款支持力度;截至6月末,科技企業貸款余額6606億元,較年初增長17.1%。
在此次調研的企業中,基于對行業的審慎研判和敏銳的投資眼光,中信證券子公司中信金石旗下基金作為投資人參與了上海橙科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橙科微電子”)D輪融資,持股比例4.717%。后者研發的DSP芯片,突破了美國博通公司和美滿科技的行業壟斷,解決了中國高速光通信領域關鍵芯片的“卡脖子”問題。
背靠金融+實業,在產業資源協同方面,中信證券基于與各優勢產業方的深度合作,還幫助橙科微電子拓展與汽車產業龍頭企業達成多項合作,開展聯合研發和品牌推廣活動,探索聯合車載DSP芯片的研發應用,進一步提升其在業內的影響力與聲譽。
“中信證券投行在半導體及硬科技領域具有豐富的項目執行經驗和深厚的資本市場資源,將關注并為橙科微電子提供IPO輔導等資本市場服務?!敝行抛C券項目負責人趙耀稱,將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助力高速光通信領域關鍵芯片領域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硬科技企業資本運作。

在“債”方面,1月-6月,中信銀行在銀行間市場承銷債務融資工具4431億元,位列市場第一;兩家券商承銷科技創新債券1699億元,承銷規模分列市場前兩位。
在“?!狈矫?,中信銀行、證券公司聯動中信集團內部保險公司和外部擔保、增信機構,為企業提供成本可負擔、商業可持續的擔保兜底及專屬保險保障產品;中信保誠人壽創設“專精特新企業專屬團體保險”,并開展科技創新領域投資。
當下,政經關系與貿易動態交錯復雜下,中國企業全球化布局已進入戰略期,是否成功出海已成為影響部分科創企業長期發展的勝負手。
上海三瑞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海三瑞”)成立于2006年,專注于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功能助劑材料研發、制造和應用,提供行業領先的工業漿體和工程漿體技術解決方案。早在2012年,上海三瑞就開始出海。
除信貸支持,境外公司的資金賬戶如何管理,以及怎么參與全產業鏈也同等重要。中信銀行根據上海三瑞不同發展階段的資金需求,提供了定制化的融資方案“天元司庫”智慧財資系統,實現賬戶、資金、境內外、供應鏈等核心業務的多渠道信息整合,并在國際業務、供應鏈金融等方面展開協同。
在跨境融資服務方面,中信立足在港多元化金融布局,服務科技型企業利用香港等國際資本市場融資。中信金控是工信部中小企業出海服務聯盟中唯一一家金融行業的副理事長單位,通過提供“商行+投行+私行+智庫+產業對接+咨詢”一攬子綜合服務,助力科技型企業融入全球產業鏈。
遠方不遠,唯變不變。在政策引導下,隨著創業投資、銀行信貸、資本市場、科技保險、債券發行等工具的統籌推進,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和優質資本的接入,中國特色的科技金融體系逐漸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局面也正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