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963(2025)07-0028-03
《齊桓晉文之事》一文為中國古代經典論辯作品,多次入選各版本中學語文教材。文章開篇,齊宣王欲行“霸道”的主張暴露無遺,恰與孟子提出的“仁政”“王道”思想形成沖突。孟子欲說服與自身立場相反的齊宣王頗感困難,但孟子憑借清晰的邏輯思維與高超的論辯藝術,逐步使齊宣王陷入其預設之甕,最終不得不在心理上接受孟子的“王道”思想,
一、邏輯有效:構建論證基石
在邏輯有效方面,孟子的論證過程幾乎完整遵循了正確推理的有效規則,論辯思維邏輯清晰、結構嚴密。筆者擬從推理有效性的角度說明孟子是如何遵循邏輯推理規則,實現邏輯有效的論辯效果。
整體上看,《齊桓晉文之事》結構清晰,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首先,孟子提及“以羊易牛”的過往經歷旨在給齊宣王打氣,鼓勵齊宣王施行“王道”,因為這段經歷能夠說明齊宣王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礎。該部分蘊含以下假言推理:如果你存有不忍、仁愛之心,那么你就有施行“王道”的基礎,“以羊易牛”這件事能夠看出你有不忍、仁愛之心,因此,你具備施行“王道”的基礎。
其次,齊宣王在與孟子對話的過程中遮遮掩掩,不愿說出自己欲實施“霸道”的真正意圖。孟子循循善誘、步步逼近,使齊宣王不得不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中蘊含著以下選言推理:大王的“大欲”,或者是“肥甘”,或者是“輕暖”,或者是“采色”,或者是“聲音”,或者是“便劈”,或者是稱霸于天下(孟子補充)。孟子采用明知故問的方式,令齊宣王不得已自己主動否定“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劈”,進而推得齊宣王的“大欲”是施行“霸道”。
在推出齊宣王稱霸天下的“大欲”之后,孟子便想方設法去駁斥齊宣王的觀點,使得二人之間的論辯由正面論證“保民而王”轉到反面駁斥齊宣王的“霸道”野心。齊宣王欲實施“霸道”但又擔憂實力不濟,遂向孟子請教。
子抓住時機,以“緣木求魚”的典故向齊宣王闡明實施“霸道”的不可行性與危害性。齊宣王進一步追問其中緣由,孟子則再次抓住機會,以“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發問,并得到齊宣王的回答“楚人勝”。上述論辯過程包含以下復合三段論推理: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齊對其他八國是“以一服八”,分明是“小”“寡”“弱”;所以,齊國不可能稱霸天下。
當然,在給齊宣王致命一擊的同時,孟子也為其帶來了希望。孟子使用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從正面論證了實施“王道”的美好愿景:“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所以,若齊宣王發政施仁、實施“王道”,就能夠稱霸天下。最終,齊宣王虛心向孟子求教施行仁政、“保民而王”的具體辦法。論證以齊宣王接受孟子的“仁政”思想結束,雙方意見分歧消除。
孟子巧妙運用假言推理、選言推理以及復合三段論推理等多種邏輯推理方法,逐步引導齊宣王從自我蒙蔽中走出,正視并放棄“霸道”的幻想,轉而認同并向往“保民而王”的“王道”理想,這是其論辯過程邏輯有效性的集中展現。
二、論辯合理:搭設對話橋梁
荷蘭阿姆斯特丹學派的語用論辯理論強調在論辯中除了發話者、受話者和話語內容外,語境要素也至關重要。語境要素在論辯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影響論辯的產生和發展,也是評價論辯效果的重要依據。在分析孟子的論辯時,考慮語境要素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論辯技巧和策略。該理論提出,論辯分為沖突、開始、論證和結論四個階段,共同構成批判性討論模型。沖突階段旨在明確議題和角色;開始階段建立討論的出發點,以及舉證負擔的分配;論證階段檢驗立場的可行性;結論階段確立檢驗結果,決定是否堅持立場。批判性討論模型將論證視為解決問題的討論過程,并關注觀點的可接受性。語用論辯學派的創始人范·愛默倫等認為,上述四個階段的論證的合理性基于問題解決有效性和慣例有效性,即程序和論證規則需在解決爭議的充分性和主體間可接受性上進行檢查。同時,論辯過程中的一方若違反一條或者多條討論規則,則論辯均被視為不合理。這些階段對應于論辯性話語必須經歷的不同階段,論辯雙方依據是非曲直解決意見分歧。孟子在論辯中守經達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批判性交流解決意見分歧,體現上述論辯學思想。
在開篇沖突階段,即《齊桓晉文之事》開篇,齊宣王就問孟子是否聽說過齊桓公、晉文公稱雄稱霸之事,孟子以一句“臣未之聞也”的回答巧妙避開話題并轉移話題,趁機引出“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這里,齊宣王的“霸道”和孟子的“王道”為相對立場,不過從后面的論證過程來看,顯然是孟子誘導齊宣王一步步接受其“王道”思想。因此,齊宣王和孟子二人的意見分歧類型可以看成“單一非混合型”。
在辯論開始階段,孟子想讓齊宣王接受與“霸道”相反的“王道”思想,就必須在他們之間就某些出發點達成一致才能繼續推進討論。齊宣王覺得自己根本不具備施行“仁政”和“王道”的條件,而孟子則以“以羊易牛”事件作為突破口,找到了雙方溝通的共同基礎。齊宣王和孟子兩人在此基礎上得以更進一步地談及“王道”思想。
在論辯階段,齊宣王對“王道”思想持懷疑態度,雖認同“以羊易牛”的不忍之心,但難以接受全面推行。此時,孟子需費力論證,使齊宣王內心接受。齊宣王提及百姓對此事的爭議,孟子則為其開脫,指出齊宣王的仁愛之心未充分擴展至百姓。齊宣王仍懷疑自身能力,孟子通過比喻、反問,指出齊宣王未能行“王道”非能力不足,而是未曾行動。孟子則進一步用“挾太山以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作喻,闡明“不為”與“不能”之別,引起齊宣王的興趣。孟子步步引導,使齊宣王吐露其稱霸野心。孟子繼而以“緣木求魚”及“鄒人與楚人戰”為例,說明稱霸之不可行與危害,齊宣王因此對孟子放下戒心,愿聞“王道”之詳。孟子論證施行“王道”將吸引天下人才歸附,使齊宣王預見巨大利益,徹底放下戒心,詢問具體措施。孟子運用對比論證,比較古今君王制民之產政策,描繪施行“王道”后的美好圖景:百姓修宅種桑,養雞畜肉,耕田自足,受教化知孝悌,老者衣帛食肉,黎民溫飽無憂。孟子強調,如此則王業必成,未有例外。通過這一系列論證與描繪,孟子成功說服齊宣王,使其對“王道”充滿期待,并尋求具體實施方案。
在結論階段,孟子成功說服齊宣王接受其“王道”思想。孟子通過一系列生動活潑的推理與論證,促使齊宣王最終欣然接受了自己的“仁政”和“王道”思想。結論在文中是省略的,這恰恰說明孟子論辯的精妙所在。
整體而言,從沖突階段巧妙避開與轉移話題,到開始階段尋找共同基礎,再到論辯階段深入剖析與逐步引導,最后到結論階段成功說服對方,孟子在《齊桓晉文之事》中的論辯過程極為精彩,展示了其在論辯實踐中的嚴密思維與高超技巧。
三、修辭取效:增強說服效力
修辭作為古老而深邃的語言藝術,其核心在于通過巧妙的語言運用,提升表達與說服的效果。在理論探索層面,修辭與論辯的結合早已成為學者關注的焦點。二十世紀末,范·愛默倫等人將語用論辯學理論與論辯性現實緊密聯系,提出擴展的語用論辯理論。該理論在標準論辯理論的基礎上加入修辭維度,使得論辯雙方在遵循論辯合理性的同時,能夠運用策略操控,使論辯結果朝著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策略操控,即論辯參與者在遵循批判性討論規則的前提下,通過運用修辭手段和策略性方法來推動論辯進程,以確保其在保持論辯合理性的同時能夠各自實現其目的。權衡論證策略、修辭“同一性”理論、典范修辭手法、適應聽眾需求等均屬于論辯過程中的策略操控。
孟子在說服齊宣王采納“王道”主張時巧妙運用權衡論證策略,引出其立場的反面理由或前提借以增強說服效果。面對齊宣王對仁政實施能力的懷疑,孟子沒有直接反駁,而是從反面闡述了不施仁政的嚴重后果,并通過“鄒人與楚人戰”的實例、“緣木求魚”的寓言以及現階段“制民之產”與“興甲兵”的不良后果,與施行仁政后的美好愿景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權衡論證策略的使用,不僅吸引了齊宣王的注意,更促使他深入思考、權衡利弊,最終誘使他放棄稱霸念頭轉而接受“保民而王”的主張。
此外,伯克的修辭“同一性”理論也為孟子的論辯技巧提供了有力解釋。該理論主張,論辯者使用修辭策略旨在與聽眾建立聯系,通過減少分歧、增加共識,讓雙方關系從“割裂”變為“凝集”,從而取得情感共鳴,實現有效勸說。孟子深知讓齊宣王接受對立觀點之難,因此在論辯前做了充分準備。他利用“以羊易牛”一事,巧妙地拉近了與齊宣王的心理距離,緩和了緊張氣氛。同時,孟子還肯定了齊宣王有施行“仁政”的前提,這一肯定不僅引發了齊宣王的興趣,更讓其在情感上與孟子產生共鳴。這種共鳴,使得齊宣王放下了對孟子的戒心,更愿意接納其后續論證。孟子進一步啟發齊宣王將仁愛之心推廣至百姓,實現“保民而王”的目標。這一過程,正是修辭“同一性”理論在論辯實踐中的生動體現
在論辯過程中,孟子還善于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來闡明深奧的道理。當齊宣王對“保民而王”之道產生疑惑時,孟子敏銳地捕捉到他的好奇心理,并以“舉百鈞易,舉一羽難;察秋毫易,見輿薪難”之喻,點明齊宣王未能“王天下”的原因并非能力不足,而是缺乏行動。接著,孟子又舉“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之例,持續深化該論點。面對齊宣王的追問,孟子以“挾太山以超北海”為“不能”和“為長者折枝”為“不為”釋疑,使得道理更加淺顯易懂。這一系列比喻的運用,不僅使得孟子的論辯更加生動有趣,也讓齊宣王逐漸感受到施行“仁政”的可行性。此外,孟子還善用排比句式來增強論辯的說服效果。在說服齊宣王的過程中,他通過一系列排比問題,如“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劈不足使令于前與?”等,步步逼近齊宣王的內心。這些排比問題不僅讓齊宣王無法回避,更迫使他親口承認了其大欲之所在。這些策略的運用,使得孟子能夠更準確地把握齊宣王的心理動態,為后續的說服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當然,修辭取效的關鍵還在于適應聽眾需求。孟子在說服齊宣王接受其“仁政”主張時順勢而為,提出“制民之產”“庠序之教”等具體措施。這些措施既滿足了齊宣王物質和精神層面的追求,又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情況。孟子通過這一策略,不僅鞏固了說服的成果,更讓齊宣王看到了實施“仁政”的美好前景。最終,齊宣王在孟子的說服下不得不接受其“仁政”思想,并表明決心付諸行動。
孟子在向齊宣王推廣“仁政”與“王道”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其修辭與論辯的卓越才智。孟子借助深入細致的權衡論證,引導齊宣王認識到自身的長遠利益,從而在“霸道”與“王道”之間做出抉擇。孟子還注重積極尋找與齊宣王的共同點并建立情感上的共鳴,通過肯定其仁愛之心而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為后續的說服工作奠定基礎。孟子善用比喻、設問、反問、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將原本深奧的理論闡述得淺顯易懂,極具吸引力與說服力。適應聽眾需求是孟子說服齊宣王的關鍵策略,其提出的措施滿足了齊宣王的需求,鞏固了“仁政”主張的說服成果,并與其他策略共同發揮作用。
《齊桓晉文之事》作為孟子論辯性散文的代表作品,展現出高超的論辯技法與語言藝術。孟子采用曲折委婉、層層深入的論辯方式,在邏輯有效、論辯合理和修辭取效三方面取得平衡,成功說服齊宣王接受自己的“王道”思想。孟子的論辯實踐不僅蘊含著嚴謹的論辯邏輯和精妙的修辭技法,更為我們后人提供了語用論辯學與修辭學的寶貴范例。深入理解并嘗試運用作品中的論辯邏輯與修辭技法,能夠有效促進高中階段論辯類文章的讀寫結合與論辯活動的開展。
參考文獻:
[1]熊明輝.自然語言論證評價的邏輯分析[J].哲學研究,2006(10):102-108.
[2]謝耘.權衡論證:一種語用論辯學的分析[J]邏輯學研究,2019,12(5):98-108.
[3]官科.基于西方新修辭學的新聞發言人話語建構[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6(4):153-15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一《寫作》”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2020szsfkc0695】
作者簡介:楊召富(1985一),男,安徽省阜陽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博士,主研方向為論證理論與邏輯應用。
[責任編輯:王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