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963(2025)07-0022-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培養學生求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及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精選了一系列歌詠自然山水的中國古代詩文。這些作品通過詩人們的心靈之眼深人觀察和感悟自然,展現了山水獨特的韻味。詩人們不僅描繪景色,更是把個人情感融入自然,借助對山水的描寫來寄托喜怒哀樂,排解生活中的憂慮與困窘。這樣的文學作品,情與景交融,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超乎尋常的美感體驗。
酈道元的《三峽》是古典文學中的一篇杰出作品,以其雄渾的筆觸描繪了長江三峽的壯麗景色,并巧妙地結合季節變化來展示這一自然奇觀的多樣美。在夏季,三峽呈現出蒸騰的云霧和連綿的瀑布,山峰在霧氣中若隱若現,形成一幅動態生動的畫面;冬日里,三峽則被白雪覆蓋,銀裝素裹中展現出一種靜謐而莊嚴的美;春天,萬物復蘇,綠意盎然,花木俏麗,三峽的生機勃勃尤為突出;秋季,楓紅橙黃,層林盡染,為險峻的山峽增添了幾分溫柔和詩意。
陶弘景在《答謝中書書》一文中,通過清新淡雅的筆觸描繪了山水景觀,表達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愉悅心情,反映了作者深居簡出的生活態度和對自然的無限熱愛。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用簡潔明快的語言記錄了一次夜訪承天寺的經歷。文章通過夜色中的寺廟、燈光和僧侶等元素,構建了一個寧靜而神秘的空間,表達了作者復雜的心境和對佛法的思考。
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通過書信形式細致描繪了從富陽到桐廬的自然風光。其文字清新流暢,將讀者帶入如詩如畫的旖旎風光中,去感受作者對這段旅途的喜愛和眷戀
《唐詩五首》精選初唐至中唐時期的五位詩人的代表作品,以不同的詩歌形式,從田園風光到塞外邊疆,從私人情感到社會責任,展現了唐代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境界,這些詩歌不僅抒發了詩人的個人情感,也反映了詩人對環境、歷史及社會的深刻感受和獨到見解。
本單元詩文特點在于情景交融,情為景魂,景為情載。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美,掌握寫景技巧,感受情景合一的藝術魅力。
一、作業設計
(一)作業設計目標
1.通過古人詠贊山水的詩文,不僅能體會到其中的美學價值,還能凈化心靈,激發學生對祖國自然景觀的熱愛,培育學生深厚的審美情趣。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點,領略不同的寫景手法。
3.嘗試運用多種手法,感受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
4.通過情感與景物的交融,賦予描寫以生動鮮明的感染力。
(二)作業難點與重點
1.嘗試多種手法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
2.在描寫景物時,要巧妙融入情感,使景色因感染力而生動起來。
3.借助多種媒介講述,推薦自己喜歡的作品,說明推薦理由;結合自己的閱讀體會,嘗試撰寫文學鑒賞文章。
(三)學情分析
在教學古詩文時,應引導學生深人理解詩意并感受其中的美景與情感,通過全面閱讀和精確解釋,幫助學生把握詩文的大意和結構。激發學生的聯想力和想象力,引導學生在心中勾勒出詩中描述的山川風光,體會作者的情感寄托。此外,通過討論和分析,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和審美情趣,從而達到欣賞和感悟古代詩歌的目的。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文學的理解,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學生有一定的寫作基礎,尤其是對于寫景敘事類的文章還是較為擅長的,但對于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按什么順序描寫,學生還有一些困惑,需要教師給予引導。
(四)作業設計
1.聽(必做)。利用網絡收集《三峽》《與朱元思書》《記承天寺夜游》《答謝中書書》《野望》《使之塞上》《渡荊門送別》《錢塘湖春行》等篇目的朗讀示范視頻,聽節奏,聽字音,聽斷句,感受作者熱愛自然山水的情感,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2.讀(必做)。教學過程中,先引導學生默讀文章并參考注釋理解文意。隨后,通過反復朗讀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及文章意境。最后,組織學生重新梳理并闡述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感受,以加深理解。達到熟讀成誦,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并調配語調、語氣、停連,適應文章的感情表達。
學生朗讀課文可以錄成小視頻發布到微信朋友圈或相關平臺,同時點評班內其他同學的朗讀作品。
3.說(必做九選三)。(1)熟讀《三峽》,說說作者按什么順序寫三峽的景物?這些景物在不同季節各有什么特征?(2)蘇軾在《記承天寺夜游》中寫了哪些景物?作者怎樣描寫月光的空明?(3)《答謝中書書》中所寫的景物有什么特征?(4)《與朱元思書》中所寫的山水“獨絕”在哪里?(5)《野望》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說說你對詩作思想感情的理解。(6)《黃鶴樓》怎樣將神話傳說與眼前景物融為一體?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7)《使至塞上》的頸聯被譽為“千古獨絕”,清人黃培芳認為其妙處在于“‘直’‘圓’二字極錘煉,亦極自然”。你怎樣理解這一說法?你覺得這兩句詩好在哪里?(8)李白年輕時曾“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渡荊門送別》就寫于他乘舟東下,出蜀入楚的途中。仔細讀詩作,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景色,注意寫景視角的轉換,體會詩人心境的變化。(9)《錢塘湖春行》寫的是初春的景色,詩人是如何描繪初春的景色的?
4.寫(一、二選一,三必做)。第一,在《唐詩五首》中,詩人們通過各自獨特的文筆描繪了自然山水的美景。無論是清幽淡遠、雄偉壯觀還是秀美溫婉,這些詩作都展示了大自然的精巧絕倫,使人置身其境時不禁心曠神怡,情感悠揚,難以自拔。
請任選一首古詩,按照下列格式寫一
段話:
詩人啊,在你的引領下,我仿佛欣賞到…
第二,對學生來說,最熟悉的地方莫過于校園。教師可以提問:“你所在校園有什么風景?校園風景有什么獨特之處?圍繞‘校園一景’寫一段文字,300字以內。”
提示:“校園一景”的描寫應聚焦于校園內的某個具體區域,通過細致描述展現其獨特魅力。
不僅要包括景物的具體細節,還應融入師生的互動與活動,這樣可以更生動地體現出該景點在校園生活中的特殊意義和氛圍。
寫作時要按一定的順序,例如由遠及近,由高到低等。
第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以該計劃為基礎,以《我愛_季》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在文章描寫中,選擇特定季節并捕捉其獨特的景觀是極具表現力的寫作技巧。例如,春天可以通過描述百花盛開來傳達生機勃勃的氛圍;夏季則可以通過暴雨的壯觀場面體現大自然的激情與活力;秋天的楓葉如火般絢麗可以展示季節的溫暖色彩;而冬天的雪花紛飛則傳遞出寒冷中的靜謐美感。
在這樣的描寫中,作者的情感應與季節景色融為一體,通過景物表達對季節的熱愛和情感的深度,實現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5.畫(選做)。選擇本單元任何一篇課文,根據文章內容,自行構圖,將文章繪成一幅美圖。
6.思(必做)。小組合作選擇本單元任何一篇課文畫出思維導圖。
7.拓(選做)。學生自主選擇一部游記類散文,認真閱讀,做好摘抄及讀書筆記。
二、作業實施過程說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7\~9年級學生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如下:
1.通過組織書法展示、成語故事講解、對聯創作和詩文朗誦等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感受語言藝術的美妙,還能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這些活動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語言文字及其文化背景的認識。
2.通過梳理和分析已學過的語言現象,如詞類、語法結構和修辭技巧,學生初步探索并掌握語言的運用規律。整理不同詞類的使用方法,分析優秀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表達技巧,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分析能力。
3.持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學習語文的重要目標。學生應積極整理和交流自己所學的詞語、名句和詩文,將所學內容融入日常的讀寫活動中。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提升寫作和閱讀技能,還能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高雅的文化素養。
4.借助多種媒介講述、推薦自己喜歡的名著,說明推薦理由;嘗試改編名著中的精彩片段;結合自己的閱讀體會,嘗試撰寫文學鑒賞。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建立學習任務群,按照群級分層布置作業。詳見表1:
三、作業設計在實施過程中的反思
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個文言文單元,在七年級語文教學中,以寫景抒情為主線,整合單元內的課文來實現更深入的學習。本單元各篇課文通過簡潔精練的語言,生動描繪了各式各樣的山水景觀一一從優美寧靜到雄偉壯觀。教學過程中著重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努力還原作者當時觀景的情境與視角。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僅能在心中重構課文中的景色,還能深刻感受到每處景物的特征與韻味,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本內容,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審美能力。
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寫景的方法,在寫作技法上,模山范水的詩文具有“詩中有畫”之美,其寫作技巧在于用語言勾勒出生動的圖像,注重詩文的構造與布局,通過對色彩的巧妙運用和對比,以及遠近、明暗、虛實、濃淡、疏密、奇正等元素的均衡搭配,創造出景物的三維感和層次感。這種方法不僅豐富了視覺效果,還增強了直觀的審美體驗,使讀者能夠在字里行間領略到如畫的景致。
1.“大單元”作業設計打破了以往的作業常規形式,凸顯作業整體感以建立學習任務組群的形式來完成作業,有分工又有協作,充分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同時又強調了集體合作的重要性。學生對“大單元設計作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為作業從聽、說、讀、寫、思、畫、拓等方面對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行了全面的發掘、展示和提升。
2.作業設計還涉及跨學科,在此環節上完成得很好,課前教師與相關的學科教師進行及時溝通,得到學科教師的大力支持配合。這次大單元作業設計涉及美術學科,相對來說較為簡單,以后可以融入歷史、法律等更多的學科,需要與相關學科老師溝通協作。
3.本設計在每一環節都有小組或班級交流、分享、展示環節,這些環節需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小組合作能力,對其他同學的作品要進行積極的點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能力有限,部分內容完成得不是很理想
4.作業設計環節內容比較豐富,要占用大量的課余時間,而單元教學只進行了兩周,所以給予學生的時間不夠充分,教師應指導學生合理規劃并利用時間。
四、結語
在深人探索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作業設計中,通過“美文·美景·美作”的綜合教學模式,旨在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力、藝術感知能力和創作才能,也力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學科之間的互動與融合。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同樣激發了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熱愛。通過各種形式的作業設計,希望學生在賞析美文、觀察美景、創作美作的過程中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增長知識,豐富情感,進而培養其更為全面和獨立的思考能力。同時,教師需要繼續探索更多的教育創新方法,以期引導學生步入更廣闊的世界,展現個性化才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4-16.
作者簡介:牛景玉(1974一),女,陜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語文教育教學。
[責任編輯:王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