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963(2025)07-0010-02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后經高鶚續寫而成。這部小說不僅以其豐富的人物塑造、錯綜復雜的情節結構、深刻的社會寓意而聞名,更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其不僅是一部文學巨著,更是一部深刻反映當時社會面貌、文化背景和人性探索的經典之作。在當今教育領域,批判性思維能力已成為評價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標準之一。《紅樓夢》這部優秀的文學巨著,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廣闊的空間來鍛煉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整本書閱讀的方式,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深入挖掘《紅樓夢》的創作底蘊,透視其時代背景,理解曹雪芹的創作動機及其作品中的社會現象。同時,學生要通過對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情節發展的梳理,洞察人的復雜性和社會關系的微妙變化。通過系統的閱讀指導和討論,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鑒賞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
一、透視時代背景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紅樓夢》被譽為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是一部文學巨著,更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清朝中期的社會萬象。要深人領會《紅樓夢》這部作品,需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了解清朝中期社會矛盾叢生、變革暗潮涌動的史實,為分析《紅樓夢》打好基礎,
小說《紅樓夢》對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起伏的細致刻畫,不僅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與衰敗,也反映出封建社會末期無法逆轉的沒落趨勢。同時,大觀園中的青春群像以及少女們純真而悲情的命運,不僅是對當時女性地位低下、命運無法自主地深刻批判,也是對人性、情感和生命的深切關懷。因此,在閱讀《紅樓夢》的過程中,學生應結合歷史資料和個人的生活體驗,去感知時代的氣息,理解小說所蘊含的復雜情感和社會意義。以此加深學生對《紅樓夢》這一文學巨著的理解,從中獲得對歷史、社會乃至人性的深刻洞察。學生參與閱讀的過程,對歷史背景的解讀,也都是對《紅樓夢》這一文化瑰寶的重新發現,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人文素養。
二、分析人物性格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紅樓夢》以其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結構而聞名于世。深入剖析賈寶玉、林黛玉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征,不僅能洞察人性的本質,還能領略作者細膩筆觸下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在情節的逐步展開中,學生可以意識到那些看似細枝末節的事件,實際上是推動故事發展、推動情節達到高潮的關鍵。因此,在追隨曹雪芹的筆鋒游走于故事之間時,學生需要保持敏銳的觀察力,細心捕捉那些潛藏在文字深處的線索。
例如,賈寶玉對封建禮教的反叛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通過其對大觀園中女性的親近和對傳統教育的不屑一顧得以體現。林黛玉的敏感多愁、才情橫溢,則通過她對詩詞的熱愛和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得以展現。這些人物性格的刻畫,不僅豐富了故事的層次,也為情節的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同樣,王熙鳳的機智圓滑和權謀手段,在管理賈府家務和處理人際關系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王熙鳳的性格特征不僅為賈府的日常運轉增添了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賈府最終的衰敗命運。通過對書中人物的性格進行深入分析,學生獲得自己獨到的見解,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人物在故事情節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了解人物如何推動并影響整個故事的進程。
三、多元解讀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紅樓夢》以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和深邃的思想內涵,成為一部多維度、開放性的文學作品,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解讀空間。從不同視角對《紅樓夢》進行深人分析,不僅能夠揭示作品的多重主題,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一方面,學生可以從性別研究的視角切入,探討作品對男女平等觀念的反映;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將《紅樓夢》與其他古典名著進行對比,揭示其獨特性。
例如,從性別視角來看,小說展示了林黛玉、薛寶釵等女性角色的獨立意識和悲劇命運,反映了封建社會女性對性別平等的渴望。林黛玉的才情與反叛展現了女性對個性解放的追求,而薛寶釵的賢惠與順從,則揭示了傳統女性角色定位的局限性。這種對比不僅能展現作者對性別角色的深刻洞察,也能引發學生對性別平等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將《紅樓夢》與《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其他中國古典名著進行比較閱讀。將《紅樓夢》與《西游記》在人物塑造上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前者注重內心世界的細膩描繪,后者側重于英雄形象傳奇色彩的塑造;將《紅樓夢》與《三國演義》在權力斗爭的描寫上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前者側重于家族內部的情感糾葛,后者則聚焦于國家政治的宏大敘事。通過多元解讀對比,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紅樓夢》的普遍價值,還能夠培養跨文化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對文學作品的內涵形成更為深刻地認識。
四、探討內在矛盾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紅樓夢》以其深邃的筆觸揭示了人性深處的矛盾與社會結構的沖突,成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不可或缺的教材。在整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內在矛盾,挖掘其背后隱藏的深層社會問題,對于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封建禮教與人性自由的沖突”這一主題貫穿了《紅樓夢》的始終。賈寶玉是小說的核心人物,他對傳統禮教的反感和對個性自由的渴望,與所處環境形成了根本對立。在教育層面,賈寶玉對刻板的封建教育制度表現出強烈的抗拒,他厭惡“八股文”的枯燥無味,追求知識的真諦、個性的解放。在情感層面,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等人的復雜情感糾葛更是封建禮教與人性自由沖突的集中體現。通過對這些矛盾的深入探討,學生深刻認識到在封建社會的重重束縛下,個體的人性是如何被壓抑和扭曲的。再如,《紅樓夢》中對賈府奢侈生活與精神空虛的對比描繪揭示了物質富裕與精神貧乏之間的尖銳矛盾。賈府,作為一個顯赫的貴族家庭,擁有令人艷羨的財富和奢華的生活。然而,在這金玉其外的表象之下,卻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冷漠、算計和精神的空虛。賈府的宴席不斷,但鮮有真正的歡樂和情感的交流;府中的豪華裝飾掩蓋不住家庭成員內心的孤獨和迷茫。這種物質與精神的不平衡,不僅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貴族階層的普遍狀況,也是導致賈府最終衰敗的根本原因。通過對這一矛盾的探討,學生可以領悟到物質財富的積累并非幸福的唯一標準,真正的幸福和滿足來自精神的富足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五、質疑傳統觀點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要想真正實現對《紅樓夢》的深刻理解和欣賞,還需要不斷磨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學生需要學會質疑權威觀點、勇于表達個人見解、善于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
有一種傳統觀點認為《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是一個典型的“富貴閑人”,他逃避責任、不愿承擔家族使命。然而,學生可以質疑此種觀點。通過深入分析寶玉的行為動機,如他對封建禮教的反感、對女性的尊重以及對真摯感情的追求,證明賈寶玉其實是在尋求一種更為真實和自由的生活方式。這種提出疑問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賈寶玉性格的多面性,并認識到人物性格并不是非黑即白。再如,在討論林黛玉與薛寶釵誰更適合成為賈寶玉的妻子時,學生可以基于原著和個人理解提出自己的觀點。一方面,學生可以支持林黛玉,認可黛玉的才華橫溢和真摯情感,認為其更適合作為賈寶玉的靈魂伴侶;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支持薛寶釵,認可其穩重和賢惠的性格,考慮她更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通過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入討論,學生能夠學會尋找論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并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見。通過這樣的批判性思維練習,學生不僅能夠提升對《紅樓夢》整本書的鑒賞能力,還能夠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對《紅樓夢》這一文學巨著的深人理解。
《紅樓夢》不僅是一部傳世文學經典作品,更是一座富含批判性思維訓練資源的寶庫。通過精心設計閱讀指導計劃,開展深入的閱讀討論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深刻領會作品的精髓,而且能夠在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上取得顯著進步。采用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方式可以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和思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此基礎上,教師能夠挖掘出培養滿足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劉悅.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的價值剖析、現實問題和解決策略:以《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為例[J]漢字文化,2024(19):117-119.
[2]張廣錄.語文基本問題的設計方法與路徑:以《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為例[J].中學語文教學,2024(6):16-20.
作者簡介:任環彬(1978一),男,省淄博沂源縣歷山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責任編輯:王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