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15-0091-02
隨著新高考理念的不斷深入,通過“微寫作”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已然成為一線教師的共識。微寫作以其任務小、字數少、易操作等特點,成為緩解學生畏難情緒、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寫作品質的有效途徑。
王棟生老師說道,作文教學最重要的是做到“不怕寫”。微寫作以鑒賞評價、實用寫作、時事評論、創新表達等形式滲透在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讓語文教學“微”中顯智。筆者將結合具體案例談談對高中微寫作實踐路徑的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一、借助教材,實現讀寫融合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對“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應該讓學生“養成寫讀書提要和筆記的習慣。根據需要,可選用雜感、隨筆、評論、研究論文等方式,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和見解,與他人分享”。教師可以借助課標和教材的編排,以讀促寫,讀寫融合。
一是鑒賞評價類微寫作。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經典閱讀篇目,讓學生嘗試寫作鑒賞評價片段,并在課堂上分享。比如,筆者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三單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時,引導學生比較課文與《史記》中《李將軍列傳》等傳記,從寫作對象、內容真實性、全面性、寫作目的等角度進行寫作鑒賞札記。通過鑒賞比較,學生不僅把握了柳宗元傳記文學實中帶虛、寓含諷喻等藝術特征,也感受到了柳宗元傳記文學與《史記》傳記文學的區別。對經典文本進行開掘,運用其中蘊藏的課程資源,使之服務于習作訓練目標,使習作訓練目標與經典文本閱讀達到最佳效果。
二是創新表達類微寫作。因閱讀教學的情境各有不同,所以寫作任務也形式各異。教師要給予學生創新表達的機會。比如,在教學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哦,香雪》時,筆者讓學生以“愿你……”為格式,表達對香雪的祝福。一位學生這樣寫道“:香雪,愿你此生美好如初。臺兒溝雖然偏僻,甚至幾乎與世隔絕,可是這里的環境淳樸自然,依著水的性靈,傍著山的魂魄,在這廣袤的空間里,人的身心得以凈化與洗禮,人們摒棄雜念干擾,沒有世俗的紛爭與困擾,善良、純真、干凈。即使有一天臺兒溝變了模樣,我也希望你依然保持一顆干凈明亮、澄澈無比的初心。”
因此,讀寫融合式的創意寫作,教師可通過開發有意義、有目的、有功能的寫作體驗來激勵和吸引學生,讓寫作成為學生的常態。開展創意寫作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在教學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的《阿房宮賦》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何為阿房宮建筑視頻配上畫外音等。
二、延至課外,把握寫作契機
除了利用統編教材的閱讀篇目進行讀寫融合式的微寫作,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外專題閱讀、語文實踐活動等機會,讓學生進行微寫作訓練。
一是開展項目活動,進行實用寫作。教師要善于通過真實情境、項目任務驅動,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開展寫作。實用類寫作滲透在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學校社團開展的語文活動:讀書交流、辯論演說、詩歌朗誦、戲劇表演、活動主持等,在活動中讓學生進行相關微寫作訓練。寫演講稿、主持詞、倡議書等都是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寫作。在教學必修下冊第二單元戲劇篇目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表演課本劇,進行劇本改編。學生有了現實的需要,內生寫作動力自然生成。
二是拓展課外群文閱讀。寫作能力的培養需要以廣闊的視野、敏銳的感知力和自由的性靈為前提。教師需要有一定的課程開發力,這種開發不僅指教材篇目的教學設計,還包括課外內容的延伸拓展、開發利用。課外群文閱讀的議題往往是學生寫作的出發點。比如,為了讓學生了解“平庸之惡”的概念,筆者曾讓學生閱讀熊培云的《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權”》、王開嶺的《決不向一個提褲子的人開槍》等文章,讓學生圍繞“平庸之惡”的概念、避免“平庸之惡”的方法等方面來寫閱讀隨筆。在此過程中,學生了解了大量鮮活的歷史素材,并加深了對“理性”“人性”“生命”等相關概念的理解,寫作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三、巧用時事,訓練寫作思維
當下的新高考需要學生關注時事、開闊視野,教師常態化地分享熱點新聞、重大時事等信息,或播放《新聞周刊》等視頻為學生寫作時評文搭建平臺,也是培養學生評價能力、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要讓學生愿意動筆寫時評,教師需要把握以下幾點。第一,教師應提供必要的時評文寫作技法指導;第二,讓學生了解鮮活的時事素材;第三,不強制學生寫作800 字的完整時評,可以自選角度寫評論片段。比如,學生可從時事的原因、本質、意義、應對態度等方面任選一到兩個方面寫作。教師可以《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的經典時評文為依托,讓學生學習“引材料—提觀點—深議論—廣聯系—明做法—結全文”等常規時評文寫作技法,并在“深議論”環節從是非、原因、本質、意義或危害等角度深入闡發。
微寫作是克服寫作畏懼感的第一步,也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豐富學生精神世界的優質路徑。如何在教學中優化、在實踐中推廣,還有待無數語文人上下求索,篤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