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說誰是2025年的科技圈頂流,人形機器人必然擁有姓名。
近日,華為與優必選簽署全面合作協議的消息引爆科技圈,雙方官宣將攜手加速進軍人形機器人領域。事實上,在華為入局之前,中國汽車軍團已經搶先一步殺入這一藍海賽道,小鵬、廣汽、小米、比亞迪、奇瑞、上汽、長安等多家車企明確表示要布局人形機器人市場。
不會“造人”的車企不是好科技公司
在本月初收尾的上海車展上,小鵬人形機器人IRON成為最佳“車模”。小鵬IRON按仿人結構設計,以1:1類真人的姿態展現,擁有超60個關節,可模擬人類站立、躺臥、坐等動作,僅憑一個揮手互動的姿勢就賺足了流量。
早在2020年,小鵬汽車就已經開始布局和研發機器人,去年11月,小鵬IRON已經進入工廠“打工”。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表示:“預計2026年,具備L3初階能力的人形機器人會進入適度規模商業化量產階段,在未來十年內,L4出現更大規模后,機器人將走進千家萬戶。”
3月18日,長安汽車發布《人形機器人研發項目供應商公開尋源公告》,宣布將研發人形機器人,重點突破驅動、動態控制、多模態感知等核心技術。去年11月,長安汽車表示計劃在五年內投入超500億元,布局海陸空立體交通方案和人形機器人領域,2027年前發布人形機器人產品。
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在今年3月的智能化戰略發布會上表示,奇瑞在守住智能汽車這個根的同時,也在加速布局車載無人機、人形機器人、Robotaxi、飛行汽車等一系列新產業集群。奇瑞墨甲機器人開發的人形機器人已經在馬來西亞上崗,奇瑞表示:“我們打算用它在4S店幫我們賣車。”
廣汽集團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已經在去年年末亮相。根據規劃,2025年GoMate將實現自研零部件批量生產,并率先在廣汽傳祺、埃安等主機廠車間生產線和產業園區開展整機示范應用;2026年,GoMate將實現整機小批量生產,并逐步實現大規模量產。
三維共塑人形機器人廣闊前景
為何車企對“造人”如此狂熱?從政策、市場、技術三個維度分析,人形機器人備受追捧屬意料之中。首先,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迎來國家戰略層面的強力支持。
2023年,工信部就印發了《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批量生產;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其次,人形機器人發展前景廣闊,正在成為車企新的掘金地。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銷售額將達到4.7萬億美元,幾乎是2024年全球前20大整車制造商總收入(2.49萬億美元)的兩倍。如此廣闊的市場前景下,
車企可以通過布局人形機器人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就曾明確表示:“未來五年,智能化是汽車產業的機遇之一。智能化技術加速迭代,軟件定義汽車轉變為AI定義汽車,陸海空一體化出行生態成大勢所趨,人形機器人和飛行汽車將成為新的產業增長點。”
最后,人形機器人采用的多項技術與智能汽車同源,很多智能汽車的技術可以直接應用在人形機器人上。以小鵬Iron為例,小鵬圖靈AI芯片為其提供了一個聰明的大腦,擁有自主思考甚至推理的能力;端到端大模型讓其具備行走能力、手指可完成抓、拿、放等精巧的任務;小鵬天璣AIOS則賦予了其更流暢的對話能力。
再看廣汽人形機器人GoMate,其同樣融入了廣汽自研純視覺自動駕駛算法,實現了自主導航等功能。對此,廣汽集團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張愛民分析認為:“汽車制造涉及機械工程、電子控制、動力系統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技術,這些技術與‘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有很多共通之處,車企可以利用已有的技術積累和研發團隊,降低進入新領域的技術門檻和成本。”
寫在最后
“汽車行業在人工智能時代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趨勢——‘在路上’是智能汽車,‘飛上去’是飛行汽車、低空產業,‘立起來’是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就如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所說,AI的持續賦能正在為汽車產業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人形機器人將與智能汽車、飛行汽車等新興科技產業相互融合,通過對人形機器人與飛行汽車的布局,車企也將進一步加快從傳統汽車制造商向智能科技企業轉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