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的價格戰、有序的競爭本是市場經濟的正常表現,但銷量持續增長、利潤持續下滑甚至出現大面積虧損就有悖于市場經濟規律了。基于此,國家層面持續發聲。繼 2024 年 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2024 年 12 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近日,國家發改委指出,要針對“內卷”式競爭問題癥結,因業施策、對癥下藥、標本兼治。從“強化自律”到“規范行為”再到“綜合整治”,措辭越發嚴厲。
對于“反內卷”,國家層面的態度已十分明確,但如何才能走出內卷的困局,暫時還沒有標準答案。我認為,對車企來講,必須想明白、干明白三件事。
首先,要問問自己,用于研發的費用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研究數據顯示,車企高管個人 IP 營銷聲量同比下降 37%,用戶對“技術專家”形象的關注度反超“企業家”形象;影響購車決策的因素中,“高管背書”降至第 9 位,而“技術先進性”首超“品牌知名度”……這些數據表明,競爭正在回歸技術本質。
當下的汽車產業革命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技術變革,如果沒有持續的技術創新,競爭力就無從談起。搞研發是練內功,而價格戰是消耗內功。如果因為價格戰而減少了對研發的投入,即使贏了眼前的市場,也會輸掉未來。
其次,要問問自己,產品差異化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用技術創新可以打磨競爭的利器,用差異化則可以構建競爭的護城河。同質化必然導致價格戰,只有用差異化才能打開新的市場空間和價值空間。
當然,成功的差異化源于深刻的用戶洞察、清晰的戰略定位、對核心能力的聚焦投入,以及在產品、技術、服務、品牌等維度構建難以復制的獨特價值組合。只有那些能夠精準找到并牢牢占據一個獨特價值制高點的車企,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第三,要問問自己,開拓海外市場的力度是否足夠大。
當國內汽車市場的價格戰逐漸侵蝕車企利潤,向海外市場要增量以對沖短期盈利壓力,正在成為車企打開增長天花板的必由之路。
從出口總量來看,我國汽車出口 4 年間增長近 6 倍,今年一季度出口量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20%);從出口地區來看,我國汽車出口覆蓋 110 多個國家和地區,部分車企在歐盟的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高達 90%;從出口均價來看,中國汽車海外售價從 2020 年的單車 1.45萬美元提升至 2024 年的 1.83萬美元。
可以看到,盡管面臨嚴峻的貿易壁壘,中國汽車出口的產品結構、本土化融合能力和品牌溢價能力仍不斷增強。但海外市場并不是“天上掉餡餅”的理想國,更不能成為價格戰的第二戰場。我們一定要吸取以往出口的教訓,摒棄“簡單出口”思維,轉向深度本地化運營、技術合規前置、區域風險對沖三位一體的戰略體系,才能既贏當下,又贏未來。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
中國國際商會汽車商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