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重慶作為紅巖精神的發源地,理應用好用活先天優勢、比較優勢,發揮紅巖精神的育人功能,推動紅巖精神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以史啟智,以情潤心,以行導引,助力青年學子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棟梁之材。
豐富大學生愛國之知。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只有深入認知自己所愛的祖國,愛國之情才有堅實的基礎。紅巖精神的孕育過程,正是我們開展中華民族和中國歷史教育的重要內容。紅巖精神承載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紅巖英雄“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斗到底”的戰斗事跡,是教育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難得教材。紅巖精神源于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董必武為六角錢檢討、何雪松舍身堵槍口……這些案例無不折射出紅巖英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報國情懷,“憂國忘家,捐軀濟難”的家國本位觀,鮮活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紅巖精神是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孕育形成的。生死考驗面前,一位位紅巖英雄為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美好未來不變節、不叛黨、不負人民,他們的故事是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信仰、“與人民同甘苦共患難”的決心、“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力量的生動現實案例。
涵養大學生愛國之情。愛國主義是中華兒女最自然、最樸素的情感。在新時代,針對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涵養愛國情感,就是要讓大學生置身于充滿愛國之情的人文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喚起捍衛國家尊嚴,為國家繁榮昌盛而努力的情感。在紅巖村為他們講述中共中央南方局共產黨人是如何在時局動蕩中始終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以相忍為國的智慧為人民奔走,是如何以安危與共、風雨同舟的姿態,拋開不同政見主張,“從國民黨愛國民主派到地方實力派,從中右觀點的中間黨派到中左立場的進步黨派,從知識文化界到愛國實業界,無不本著堅定的立場,以謙誠的態度,去廣泛團結之”,用這些故事讓他們領悟到:愛國強國,需理性、需團結合作。帶領大學生參觀渣滓洞等地,讓他們身臨其境,感受紅巖革命者身處的政治環境之復雜、生存環境之艱難,感受紅巖英雄如何在燈紅酒綠的環境中堅守本心,如何在威逼利誘和迫害的形勢下銘記使命,從而引導他們在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時理性愛國——要客觀看待各國關系,堅持求同存異,深化交流合作,拓展共同利益,科學管控危機;要永遠將國家利益置于最高地位,絕不因個人利益而罔顧國家利益與國家尊嚴。
激勵大學生愛國之行。真愛國者,必以行動書寫忠誠。紅巖革命志士的報國壯舉,正是激勵新時代大學生將愛國熱忱外化為自覺行動的磅礴力量。其一,激勵大學生以行動維護民族團結。從全面抗日戰爭時期,以周恩來同志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發展和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斗爭中培育和形成了紅巖精神,到解放戰爭初期,毛澤東同志率領的中共代表團在重慶談判斗爭中豐富和發展了紅巖精神,民族團結始終是紅巖精神的核心要義。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大學生肩負促進團結、維護和諧的重任,應從紅巖事跡中汲取民族團結的智慧與力量,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青春。其二,激勵青年矢志奮斗擔當。被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300多位革命志士,即使身陷囹圄,也始終未放棄斗爭,他們以高昂的革命意志彰顯了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革命事業的高度負責,他們把在殘酷斗爭中凝結的“獄中八條”,作為生命絕唱獻給黨,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共產黨人寧死不屈的崇高品格與艱苦卓絕的斗爭意志。這些震撼心靈的故事,將激勵大學生更珍惜當下和平穩定的成長環境,更努力鉆研學業、增長才干,用無悔青春創造出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業績。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愛國主義教育貴在潤物無聲,需久久為功,重慶高校當因地制宜有效運用紅巖故事等寶貴資源,將其作為生動的思政教育素材,從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多方面努力,如將紅巖精神納入新生入學必修課,系統設置紅巖精神專題黨課,舉辦紅巖精神報告會、“紅巖讀書班”、主題征文比賽、故事展演、專題朗誦等,深入挖掘紅巖故事中的育人元素,讓紅巖精神與時代課題、現實挑戰緊密聯結,全面融入學校思政課教學,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熔鑄強大的精神支柱。
作者單位分別為重慶電子科技職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郵電大學、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K22YG206152)成果、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23NDQN0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