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重慶數百處軌道空間、閑置人防工程變身為免費納涼區,配備座椅、應急藥箱甚至電視機,供市民及游客清涼度夏。
“洞開”涼意的背后,是對存量資源的高效喚醒、對民生期盼的精準回應、對城市韌性的持續加固、對公共服務品質的精細雕琢,更是對城市內涵式發展標定的生動注腳:不靠擴張靠提質,讓城市在原有骨架里長出新的毛細血管。
所謂“內涵式發展”,即不再依賴外延擴張,而是通過優化存量、提升品質、增強功能從而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走內涵式發展路子,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更是首次將“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作為新時代城市工作的主線,要求深刻把握其戰略取向,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這是基于城市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戰略抉擇。
城市內涵式發展的核心,是擺脫“規模崇拜”“速度依賴”,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內在品質提升。這種發展范式的轉型,需要在實踐中精準把握“大與小”的辯證、平衡“快與慢”的節奏、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邊界。
把握“大與小”,在宏大敘事中聚焦微觀民生。“大”涉及城市定位的頂層設計、空間規劃的整體協同和重大資源的全局統籌;“小”則體現在市井生活的細微之處。“大與小”的辯證法本質是對“發展為了誰”的價值明確。若重“大”輕“小”,城市可能變成冰冷的鋼筋水泥森林;若盯“小”失“大”,則會陷入“只見樹林不見森林”的短視。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樹立“大資源服務小民生”理念,讓城市宏大的發展戰略落地為可觸摸的民生福祉。
平衡“快與慢”,在追求效率中守護發展質感。“快”是時代對效率的要求,關乎產業升級速度、基礎設施建成時效和公共服務覆蓋進度,無不牽動城市競爭力。但城市發展不能只有“推土機速度”,也要“慢”下來守護質感,“快與慢”的平衡術本質是發展的質與量的動態適配。一味求“快”可能導致“透支式發展”,最終會以“補課”反噬發展質量;片面守“慢”則會陷入“保守式停滯”,可能錯失發展良機,最終喪失發展活力。內涵式發展需要黨員干部涵養“該快則快、宜慢則慢”的智慧,比如在科技創新領域快速響應市場,但在城中村改造中保留煙火氣,讓城市既有發展銳氣,又有人文溫度。
統籌“發展與安全”,以安全為底線支撐高質量發展。統籌二者要破除“重發展輕安全”思維,說到底是要用底線思維激活“上限想象”。比如城市地下管網改造雖短期影響建設速度,但能避免內澇沖擊民生;產業園區嚴格環保標準雖看似限制企業擴張,卻能為長遠發展留足空間。黨員干部在城市更新前若能多考慮“最壞情況發生城市能否經受檢驗”,就能有效避免城市變成脆弱的“瓷器”,讓城市成為可生長、可自愈的生命體,實現“一份資源、雙重效益”。
城市是人的容器,更是心的歸宿。以內涵式發展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不是否定發展速度,而是讓速度沉淀質量;不是放棄規模拓展,而是讓規模蘊含溫度。只有每個生活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發展與心跳,才是現代化人民城市應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