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砧山下的鐵山漆坊
臺灣省臺中縣大甲鎮鐵砧山下,有一家專注于傳統脫胎漆藝的工坊——“鐵山漆坊”,這里不僅是臺灣脫胎漆器髹飾技藝保存者一—相當于脫胎漆器髹飾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廖勝文的漆藝工作室,也是他的住宅,他出生和成長的地方。
“漆藝發展至今,無論在制作生產,還是在生活美學應用方面,想要得到明顯改變都很難。”盡管如此,廖勝文仍不斷嘗試,探索漆藝在日常生活的運用以及現代表達,例如漆藝在家居、茶器、服飾等方面的運用。這一點從走進鐵山漆坊那一刻就有明顯感受。
鐵山漆坊里面擺著各種木制家具,雖然從家具材質、制式和外觀上看似乎算不上貴重,但柜門或抽屜上點綴的彩色“漆工藝”卻讓人眼前一亮,一下子提升了這些家具的質感,也感受到工坊主人的審美品位。
更吸引人的是里面擺滿的一些完成或未完成的漆藝作品,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漆藝大叔”系列,大小不一、成排成列地“站”在地上或桌臺上,遠遠看去似有秦始皇陵坑道里兵馬俑般的震撼感。這些紛紛歪著頭仰望的“大叔”多是待干的素胎,面部朝向窗戶的一邊。窗戶下面的墻角擺放著一排風扇,想來這些風扇應該是為了增加室內空氣流通,加快漆胎陰干時間。
“《漆藝大叔》里的大叔其實描寫的是我自己,一個抽象的大肚造型的男生正如很多中年男子的寫照。這件作品跟之前傳統的瓶罐造型有所不同,簡單的人物造型呈現的是脫胎漆器輕巧、環保及可久存的特性。并且也想把小物件做到最大,探索更多可能,所以我的‘漆藝大叔’系列作品既有十幾厘來高的,也有大到175厘米高的。”而他最大的作品《大翅鯨》的尺寸達到驚人的8米長,要做到如此大型的脫胎漆器作品,不僅要求工匠有高超的漆藝技巧、豐富的創作經驗,對時間、耐力更是一大考驗。
除了立體漆器,廖勝文的另一個創作方向是漆畫,這也是他最早接觸漆藝的一個起點。在工作室一個顯眼的位置上,擺放著一幅漆畫作品《澎湖風情》,它所展現的畫面是澎湖列島的其中一座島嶼。澎湖列島的房屋墻面都是用一塊塊叫作銠砧石的石珊瑚骨骼堆砌而成,加上紅色房頂,遠遠看去,灰墻紅瓦,很有記憶里童年故鄉的味道。在創作時,為了呈現墻面的顏色,廖勝文在貼蛋殼時先將其進行燒烤,使其產生一種明暗變化,呈現出一種歲月變遷的滄桑感?!斑@種方式是我之前沒嘗試過的,它也是我最喜歡的一件漆畫作品?!?/p>
以前,因為看到陶藝前輩們創作時,將釉藥經高溫燒結后產生絢麗變化所呈現的特有釉變之美,受此啟發,廖勝文創作了一系列“漆象漂流”漆畫?!坝运庍€未高溫燒結前它都是未知的,漆畫也一樣,漆跟氧結合后的氧化結膜濕度越高干得越快,顏色也就越深,且大漆未干之前都是在流動的?!绷私獾酱笃岬倪@一屬性后,他經過無數次嘗試,最終呈現的漆畫漂流效果非常驚艷。“這些大漆產生的自然流動感無法預知,也無法解釋。這是其他傳統漆工藝無法做到的,這也是我為什么喜歡漆藝、喜歡大漆這種天然材料的原因?!?/p>
創作于2021年的漆畫作品《澎湖古厝風情》,尺寸為120cm×46cm。
漆藝30年
“傳統漆藝雖然制作工序繁復,但我們可以探索用現代的材料和技法,制作適合現代生活的漆工藝品,比如我最近開始做的茶器?!辈稍L廖勝文的時候,他剛參加完2025年5月份在北京舉行的茶博會。近幾年,他把創作方向轉向茶器,“我主要是做脫胎漆工藝,所以想嘗試做脫胎茶壺,因為材質的不同,我希望它有別于陶瓷、金屬、玻璃等傳統材質在茶器上的運用,無論在造型、胎體還是使用習慣、感官上都能夠有所改變?!?/p>
除了嘗試新的創作方向,廖勝文大約從2000年開始至今一直從事漆藝教學?!拔椰F在每周都會抽出時間教授漆藝研習課程,一周2天,每天6小時,主要教授脫胎漆藝的立體漆器與造型,以及平面漆畫兩門課程?!彼Mㄟ^他自己的堅持,讓更多年輕人或漆藝愛好者也能夠加入到傳統漆藝保護與傳承的行列中來。此外,還有一個原因,他當初走上漆藝這條道路也是受益于漆藝傳習班。
1996年,廖勝文因醬菜廠的工作受傷正值休假,一天他在妻子帶回來的一份包鮮花的報紙上看到了一則關于“漆器藝人陳火慶在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開辦技藝傳習班”的消息,本就畢業于大甲高中美工科的廖勝文剎那間猶如看到一顆流星從頭上劃過,于是在他36歲那年矢志投入漆藝制作,開啟了新的夢想賽道,這一跑就是近30年。“我還記得當時教授我們課程的有福州的吳川老師、廈門的鄭力老師,他們主要教授我們漆畫。其實剛開始我也不清楚對漆藝是否有興趣,是在接觸后才認定的。在傳習班學習的10個月里,第一要克服的就是‘咬漆',不過很幸運,我還挺適應的。所以這一路走來,我是因接觸而產生興趣,由興趣而‘從一而終'。這一眨眼間,如今也過了花甲之年?!?/p>

“其實臺灣的現代漆藝發展大概就是從我們這一代開始的。”據廖勝文向老一輩漆藝從業者了解,以前臺灣的傳統產業中有一些制作神桌、原木桌或外銷到日本的小木器(漆器)產業。近30年臺灣的教育體系中沒有漆工藝。如今,經過近30年的發展與推廣,在大學的設計專業和美術專業都設置了漆藝的相關課程?!拔覍δ贻p人學習漆藝充滿期待,漆藝的存在是因為大漆這一材料的可貴,它取之于大自然,最后又回歸于大自然,它是最環保的,而且對人無害,這點正好跟我們現在所追求的‘環保綠色工藝'相契合。現在大家不用,主要是因為一般人不了解它,如果對它足夠了解的話,我相信大家都會選擇它的。”而作為頻繁往返于海峽兩岸的漆藝推廣者,廖勝文也一直關注大陸漆藝的發展,“近幾年大陸大力發展漆工藝,在國家政策支持、學校教育推廣、民間漆藝組織以及漆藝體驗教學等方面造就了蓬勃的漆藝市場。”在他看來,無論臺灣省還是大陸,漆藝最終都會走向藝術層面的漆畫或造型藝術收藏市場,以及日用領域的民間市場。
所以近幾年,廖勝文專注于漆藝在茶器等日用領域的探索。例如他近期完成的另一件代表作品《雙脫油滴天目碗》,從表面看,內壁呈現出跟建盞一樣的“油滴”,外壁則是流釉般的陶瓷質感,無論是遠看的全貌還是近看細節,幾可亂真。其獨特之處在于,它采用了“雙脫”技法制作,即制作時在土坯內外都貼上壞布,成型后去土使壞布中間形成中空。從而呈現出視覺上厚重與質輕的巨大反差。“只有拿起時才會驚訝道‘怎么是這么輕的一個器物’,這就是雙脫漆器的特別之處?!?/p>
探索新材料的現代意義
熟悉廖勝文的人,都對他套在脖子的大漆圍巾印象深刻。大漆圍巾的出現得益于大漆染色工藝,但跟其他植物染不同,不需要浸泡很長時間,漆染只要浸泡到了就著色了,而且在干燥的過程中,不同溫度、濕度的色漆所呈現的顏色深淺也會不同。尤其在干燥過程中,由于布是由上往下墜,下面的顏色干得較慢,顏色也會更深,因此漆染難以做到讓顏色很均勻,就算一樣的顏色在不同面料上呈現的效果也會不一樣,而在其他植物染中上色均勻反而很容易做到。
“其實,漆染也得益于早年間鄭力老師送給我的一塊用大漆染的布?!绷蝿傥氖艽藛l,將其運用于各種面料做漆染實驗,這才有了現在的漆染工藝。“為了保證面料的柔軟感、舒適度,在進行漆染時會特別注意漆量的配比以及時間的控制。當然,大漆含有很多優點,比如絕緣、耐酸堿性等,所以用漆染面料做出來的服飾,不會產生靜電,且不怕漂白水。所以,漆染布有它獨特的一面?!?/p>
廖勝文在漆藝方面的探索遠不止于此,除了在工藝上,也在原材料上探尋更多可能性,例如ABS、PLA、鋁發泡板、蜂巢式紙板等,其中他利用蜂巢式紙板結構上的優點做了一件茶道干泡臺,不僅堅固有型,且輕巧實用?!熬拖窦徔椧粯?,傳統紡織會因為現在生產技術的發展而發生變化,所呈現的形態也有所不同,這樣才讓新材料的探索具有了現代意義?!?/p>
【對話廖勝文】
Q:您從漆工藝出發,創作漆畫、漆器、漆立體藝術裝置等,不斷探尋漆藝的更多可能性。它們在創作上有什么不同?
A:漆畫、漆器跟漆藝造型,三者在藝術的探索里其實并沒有多大區別,都離不開型、色、設計思想,只是最終呈現的效果不同而已,其實想法是一樣的。
Q:福州的漆藝也是以脫胎漆器為主,二者的差異在哪里?
A:我們在技法或材料上同源,但隨著時代演進,也有了各自的變化:福州脫胎漆器里面用的是麻布,主要材料是一兩層麻布和灰土;而我用的是相較更為現代的棉布材料,棉布更為細密緊致,所以可以制作更輕巧、精細的脫胎漆器作品。
Q:對于臺灣漆藝的未來發展有怎樣的思考?
A:我會鼓勵更多年輕人認識并學習漆藝。一方面是因為只有當人們了解大漆對環保、漆藝對工藝傳承的意義,才會明白漆藝的真正價值;另一方面在于漆藝最后還是要回歸生活才會有市場。而以后的社會中堅力量是年輕人,他們更懂得自己的生活要的是什么,應該由他們自己來“參與”以后的生活,所以年輕人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