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一直以來都是我國不可或缺的糧食作物之一,尤其在大力倡導糧食安全的今天,其重要性愈發凸顯。安徽省臨泉縣是農業大縣,近年小麥種植面積在160萬畝以上,在當地農業生產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層出不窮的病蟲害問題給小麥生產帶來嚴重威脅。以往固化的病蟲害防治模式過度依賴化學藥劑,即便可以起到較好的病蟲害效果,但所引發的環境污染、農藥殘留超標等問題同樣不可忽視。綠色植保理念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為小麥病蟲害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基于此,就綠色植保理念下小麥病蟲害防治的相關要點展開探討自有其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1小麥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及綠色防治措施
臨泉縣位于黃淮海平原南端,其優越的氣候條件與土壤環境,尤為適宜小麥種植。近年來,小麥成為臨泉縣主要的經濟作物類型。伴隨農業科技的發展與突破,臨泉縣小麥種植技術水平也在持續提升,但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依舊壓力重重。臨泉縣農業農村局的統計數據顯示,臨泉縣小麥病蟲害的發生面積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尤以紋枯病、赤霉病、蚜蟲等最為多發,嚴重影響小麥生產。
1.1小麥紋枯病
1.1.1發生規律分析
紋枯病是臨泉縣小麥生產中常見的病害類型,病菌在土壤中越冬,來年春季氣溫逐漸回升后開始侵染小麥。通常在小麥步入返青期時發病,拔節期病情進一步加重,孕穗期可達到發病高峰,多出現于小麥的基部葉鞘及莖稈處。小麥紋枯病的發生受多種因素影響,尤其與種植密度、田間濕度、施肥水平等的關聯密切,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風透光較差、偏施氮肥等情況皆會加大紋枯病的發生概率。相關監測數據顯示,種植密度過大(每畝基本苗在25萬株以上)的麥田,紋枯病的發病率較正常密度麥田高出約 25% ;偏施氮肥(氮肥施用量較正常水平高出 30% )的麥田,其紋枯病病情指數較平衡施肥的麥田高出 15%~20% ○
1.1.2綠色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方面,應基于區域實際合理密植,保持良好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同時提高施肥的科學性。避免偏施氮肥,適當增加磷肥、鉀肥、有機肥的使用量,以提升小麥的抗病水平,將田間病殘體及時清理干凈,減少病原菌基數。生物防治方面,可利用枯草芽孢桿菌、木霉菌等有益微生物,將其制成菌劑,用于小麥播種前的種子處理或在紋枯病發病初期噴施于田間。此舉在抑制紋枯病菌的生長、降低發病率方面效力顯著,諸如選用枯草芽孢桿菌菌劑來處理小麥種子,可使紋枯病的發病率降低約 30% 。化學防治方面,如果小麥病情較嚴重,建議選用兼具高效性、低毒害、低殘留的化學農藥進行強化防治。例如,在小麥拔節期,可選用苯甲·丙環唑等藥劑開展噴霧防治,參照藥劑使用說明進行嚴格的稀釋、噴霧操作,通常每隔7\\~10日噴施1次,持續噴施2\\~3次。
1.2小麥赤霉病
1.2.1發生規律分析
作為一種氣候型病害,赤霉病多出現于小麥抽穗揚花期。臨泉縣所在的黃淮南部麥區受氣候濕潤、抽穗揚花期易遇連陰雨天氣等因素的影響,赤霉病發生風險一直居高不下。病菌一般在病殘體上越冬,來年小麥抽穗揚花期間,在溫暖、多雨、濕潤的氣候環境下,病菌會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這些孢子以氣流、雨水等為載體傳播,侵染小麥穗部,除了會使小麥產量大幅度下降外,還容易生成毒素,降低小麥品質。臨泉縣植保站的監測數據顯示,在小麥抽穗揚花期,如果日均溫連續3日高于 15qC ,且相對濕度高于 80% ,赤霉病的流行概率將大幅度提升,發生率可超過40% ○
1.2.2綠色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方面,應創造不利于赤霉病發生的田間環境,諸如選擇合理的輪作模式,盡量減少病原菌積累,定期清溝理,降低田間濕度等。同時,建議選用眾信麥998、安農0711、皖麥606等赤霉病耐性較好的小麥品種,這些品種在臨泉縣的種植面積較大。生物防治方面,可利用鏈霉菌、芽孢桿菌等拮抗微生物進行防治,小麥抽穗揚花初期,在田間噴施包含這些有益微生物的菌劑,能很好地抑制赤霉病菌的侵染。化學防治方面,小麥抽穗揚花初期是防治赤霉病的重要時期,建議選用丙硫菌唑、戊唑醇等效果好、殘留低的化學農藥開展噴霧防治。通常在揚花初期即5% 揚花時施藥,若遭遇連陰雨天氣,則要在首次施藥后的5\\~7日再另行補噴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選用對赤霉病防治效果好且對小麥銹病、白粉病等具有兼治作用的藥劑,如 40% 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 ,30% 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懸浮劑 ,40% 唑醚·戊唑醇懸浮劑等藥劑,每畝麥田的用量按產品標簽說明書計量使用,二次稀釋后兌水噴霧,人工畝噴霧量為15\\~30公斤,植保無人機畝噴液量宜不低于2升。
1.3小麥蚜蟲
1.3.1發生規律分析
蚜蟲是臨泉縣小麥生產中的常見蟲害類型,每年可發生多代,蚜蟲主要以卵在小麥莖基部或雜草上越冬。待到來年春季氣溫回升之后,蚜蟲開始大量繁殖,貫穿于小麥返青期到灌漿期,嚴重影響小麥生產。蚜蟲一般聚集于小麥的葉片、莖稈、穗部等處,以汁液為食,阻礙小麥的正常生長,導致葉片發黃,嚴重時還會直接影響小麥的灌漿及千粒重。監測結果表明,如果春季氣溫回升快、氣候干旱少雨,蚜蟲的繁殖速度就會加快,蟲口密度短時間內會上升。蚜蟲病害主要發生于小麥灌漿期,一旦防治不及時、不到位,百株蚜量可超5000頭,導致小麥產量大幅降低。
1.3.2綠色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方面,除了選擇合理的密植模式外,還應緊抓田間管理,定期清理雜草,以減少蚜蟲的棲息、繁殖空間,提高施肥效益,增強小麥抵抗蟲害的能力。物理防治方面,可利用蚜蟲的趨黃性,在麥田懸掛適量黃色誘蟲板,建議每畝懸掛20\\~30塊,可有效誘殺有翅蚜。生物防治方面,可結合天敵昆蟲恢復技術進行綜合防控,保護、利用好瓢蟲、草蛉、食蚜蠅、寄生蜂等可以大量捕食蚜蟲的天敵昆蟲,在蚜蟲發生初期適量釋放天敵昆蟲。同時,噴施苦參堿、印楝素等生物農藥,此舉一來可以提高蚜蟲防治效果,二來對麥田環境、天敵昆蟲沒有影響。在實際噴施中,苦參堿的常用劑型為 0.3% 水劑,每畝麥田噴施 50~100mL ,兌水50kg 后進行噴霧防治,防治效果可達 70% 。化學防治手段主要用于蚜蟲發生情況較嚴重時,需選用兼具高效性、低毒害、低殘留的化學農藥。諸如吡蟲啉、啶蟲胱等藥劑便是不錯的選擇,依循藥劑使用說明進行稀釋、噴霧操作,注意交替使用藥劑,以防蚜蟲生成抗藥性。吡蟲啉的常用劑型為 10% 可濕性粉劑,每畝麥田噴施 15~20g ,啶蟲胖的常用劑型為 5% 乳油,每畝麥田噴施20\\~30mL ,兩種藥劑皆需兌水 50~60kg □
1.4小麥吸漿蟲
1.4.1發生規律分析
小麥吸漿蟲也是臨泉縣小麥生產中的常見害蟲類型,主要以老熟幼蟲在土壤結圓繭越夏、越冬,存活時間可達數年之久。小麥進入拔節期,吸漿蟲幼蟲開始破繭上升至表土層,孕穗期幼蟲陸續化蛹,成蟲期羽化出土,在已抽穗但尚未揚花的麥穗穎殼內、小穗柄等部位產卵。吸漿蟲的繁衍同氣候條件關系緊密,雨水充沛、濕度較大的環境更有助于吸漿蟲的繁衍,如果不及時對該蟲害進行有效防治,小麥可減產 30%~50% ,危害極大。
1.4.2綠色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方面,重點在于輪作倒茬、避免連作,以此可以減少吸漿蟲在土壤中的蟲口基數,并在小麥收獲后進行深耕,深度為 25~30cm 農業防治方面,可利用吸漿蟲成蟲的趨光性,每30\\~50畝麥田設置1盞30W的黑光燈,燈高為 1.5~2m ,每日日落后至日出開啟,可使蟲量減少 30%~40% 。生物防治方面,在蟲害發生初期,可人工釋放寬腹姬小蜂等寄生蜂,每畝釋放量控制在1000\\~1500頭,在吸漿蟲化蛹期可選用2億孢子/克白僵菌可濕性粉劑,依循每畝 100~150g 的劑量,兌水 50kg 后均勻噴施于田間。
2綠色植保理念下小麥栽培的相關要點
2.1品種選擇
選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選好品種是確保小麥高產、優質、抗病的前提條件。綠色植保理念引領下,臨泉縣小麥選種需著重考慮品種的抗病性、抗逆性及適應性。在綜合考量地域氣候條件、土壤環境、病蟲害發生情況的基礎上,優選那些經過審定且適宜本地栽培的抗病品種。近年來,臨泉縣所推廣的煙農19、濟麥22等小麥品種,對于條銹病、白粉病等病蟲害有良好的抵抗效果;而眾信麥998、安農0711、皖麥606等具有較好的耐赤霉病能力,且這些品種在產量與品質方面同樣也有著出色表現。臨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試驗數據顯示,種植抗病品種的麥田,病蟲害發生率較普通品種降低了 20%~30% 。以2019年的對比試驗為例,種植煙農19的麥田,條銹病發病率為 15% ,種植普通品種的麥田其發病率高達 35% 。
2.2種子處理
在小麥病蟲害的防治中,種子處理是關鍵環節。在綠色植保理念的引領下,應優先以物理、生物手段來處理種子。常用的物理手段主要為曬種、溫湯浸種等,曬種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種子活力,將一些附著于種子表面的病菌、害蟲消滅掉。種子包衣在防治種傳病害(如小麥黑穗病、根腐病等)方面起到顯著效果。生物手段重點在于包衣處理,生物種衣劑中包含一定的有益微生物或生物活性物質,可以在種子周圍形成一層保護膜,達到抑制病原菌生長、促進種子萌發的目的。在實際生產中,以含有枯草芽孢桿菌的生物種衣劑對小麥種子進行包衣處理,可以很好地防治紋枯病、根腐病。相關試驗數據表明,以生物種衣劑進行包衣處理的小麥種子,其出苗率可提高 5%~8% ,紋枯病的發病率可降低約 20% ○
2.3播種技術
準確運用播種技術是提高病蟲害防治成效的措施,播種時間的選擇應基于地域氣候條件以及小麥品種特性來確定。以臨泉縣為例,冬小麥播種期以10月15日至10月30日為最佳,若過早播種,則小麥冬前生長旺盛,將加大病蟲害的發生概率;若過晚播種,則很容易影響小麥的冬前分蘗,導致其抗寒能力降低。播種密度的控制同樣不能忽視,種植過密會影響麥田的通風、透光條件,加大田間濕度,更易滋生病蟲害,種植過稀則會降低小麥產量。基于臨泉縣的土壤肥力以及小麥品種特性,建議將每畝播種量控制在 15~20kg ,基本苗數保持在18萬\\~22萬株。以分蘗能力較強的濟麥22為例,每畝播種量可適當降低至 15kg 左右,而分蘗能力較弱的品種,則可將播種量提高至 20kg 左右。
2.4田間管理
2.4.1施肥管理
科學合理的施肥管理有助于小麥抗病蟲害能力的提升。在實際施肥中,應秉持“重施有機肥,化肥后移”的綠色施肥原則,致力于氮、磷、鉀等養分的均衡供應。有機肥的增施將改善麥田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繼而增強小麥的抗逆性,促進其根系的生長。與此同時,還應慮及小麥在不同生長時期的需肥特征,適時、適量追施化肥,諸如在返青期可以追施適量的氮肥或高氮復合肥,以促進分蘗,而在拔節期,可以增施磷肥、鉀肥,以提高小麥的抗倒伏能力。臨泉縣植保站的試驗數據顯示,小麥栽培過程中每畝增施 1000kg 有機肥,白粉病的發病率可降低約 5% ,產量提高 10%~15% 。適時適量的化肥追施可提高小麥的品質與產量,使小麥千粒重增加 2~3g ,通常建議在小麥返青期每畝追施尿素 5~8kg ,拔節期每畝追施三元復合肥 20~25kg?
2.4.2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的重要性毋庸贅述,在小麥的整個栽培階段,應基于其在不同生育期的需水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灌溉和排水管理。在小麥播種后,需及時為其澆足出苗水,以確保種子的順利發芽,處于拔節期、孕穗期、灌漿期的小麥本身需水量較大,需提供足量水分。除了基本的水分灌溉外,田間排水工作同樣不能落下,需及時將田間積水排出,以防積水導致小麥根系缺氧。以灌漿期的水分管理為例,需將土壤相對濕度控制在 70%~80% ,以有效降低小麥蚜蟲的發生率。在相對濕度為 80% 以上、氣溫為25% 左右的環境下更容易暴發小麥赤霉病,因而,在多雨季節應及時排水,以降低赤霉病的發生率。
2.4.3中耕
中耕一來可以疏松土壤,有助于小麥根系的生長,二來可以避免雜草對養分、水分、光照的爭奪,三來可以破壞病蟲害的棲息環境,繼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綜上所述,以綠色植保理念為引領,進行科學、高效、生態、環保的病蟲害防治是小麥綠色安全生產的關鍵所在。將品種選擇、種子處理、播種技術、田間管理等栽培事宜落實好,將有效增強小麥的抗病蟲害能力,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臨泉縣小麥病蟲害的防治,還應基于本地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規律,科學運用農業、物理、生物、化學防治手段,進行全方位的綠色防治。在日后的小麥栽培中,各相關部門及人員應繼續加大綠色植保理念的宣傳力度,提升農民的綠色防控意識。同時,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快對綠色植保技術的探索與創新,為臨泉縣小麥產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秦卓.綠色植保理念下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6):196-198.
[2]劉小妮.綠色植保理念下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分析[J].河北農機,2023(19):115-117.
[3]于超偉.綠色植保理念下小麥病蟲害防治方法研究[J].種子科技,2021,39(14):75-76.
[4]朱衛紅,朱鳳云.探究綠色植保理念下小麥病蟲害防治方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3):186-187.
[5]周曉華.基于綠色植保理念的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24,42(24):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