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四川廣元的翠云廊古驛道,囑咐當地負責同志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強調要共建巴蜀文旅走廊。2024年12月5日,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在市委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上指出“要加快構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梁八柱’,做好文物遺址等文旅資源價值挖掘和活化利用,串珠成鏈打造精品線路,讓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有形、有色、有味。\"活化利用好成渝古驛道,是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落實到川渝兩地的政治要求,更具有為巴蜀文旅走廊“塑形”“增色\"“添味”的巨大潛力。成渝古道是古代聯系成渝兩地的交通要道,是大一統國家促進全國互聯互通的官道,也是巴蜀地區交往交流交融的“雙城之路”,被譽為最早的“成渝高速”。成渝古道主要包括東大路和東小路,盆地南部是東大路,從成都龍泉驛經簡陽、資中、內江、隆昌、榮昌、永川、白市驛到重慶,全長500多公里;北部是東小路,從成都龍泉驛出來,在簡陽與東大路分道,經樂至、安岳、大足、銅梁、璧山到重慶,全長約400公里。成渝古道重慶段共有263處古道遺存和關聯遺產,類型十分豐富。近年來,成渝古道活化利用已納人國家和川渝兩地規劃體系,有關區縣發起成立了成渝古道文化旅游發展聯盟,發布了成渝古道主題旅游線路,加大了成渝古道的保護、宣傳力度,古道文化生態旅游方興未艾,但也還存在困難和不足,亟須進一步加強成渝古道保護利用,助力巴蜀文旅走廊建設。
一、成渝古道保護利用中的探索創新
(一)注重區域協同
2022年5月出臺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將成渝古道列為\"三條精品旅游帶\"之一,意味著作為“巴蜀文化核心廊道\"的戰略價值已獲國家層面認可。2023年12月,成渝古道中部沿線“兩市五區”(內江、資陽、永川、大足、璧山、銅梁、榮昌)的文化和旅游部門共同簽署《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區域協作備忘錄》,標志著兩地共建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初步形成了系統性保護框架。2023年,大足高坪鎮和安岳雙龍街鄉為共同守護小川東道沿線的金絲楠木,共同簽訂了《平安邊界聯防協議書》,由大足方出資,安岳方出地,為加強古樹名木保護作出了有益的跨省協作嘗試。2024年6月,瀘州市政協與榮昌區政協聯合開展\"古佛山·道林溝景區農文體旅融合發展\"專題協商,并出臺《助推道林溝·古佛山景區農文體旅融合發展聯合協商議定事項清單》,提出整合兩地資源、創建川渝共建4A級景區聯合體的具體路徑。當前,川渝兩地已建立成渝古道聯合調查工作機制,完成成渝古道線性文化遺產文物資源調查。同時,川渝兩地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年均增長18% ,2024年聯合投入超2.5億元用于古道保護,聯合保護工作效果顯著。
(二)注重資源整合
“成渝古驛道非遺之旅\"以結合成渝古道的人文地理特色和沿途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串聯重慶一側的朝天驛、走馬鎮、大足,以及四川一側的雙鳳驛和龍泉驛五個科普站點,推動文化遺產與自然景觀的線性整合。涪陵區圖書館通過梳理館內珍貴史料,有力論證了古荔枝道起源于涪陵,為古驛道的研究保護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九龍坡走馬古鎮作為古驛道的重要商貿驛站,目前尚存古驛道遺址、古街區、鐵匠鋪、老茶館、明清建筑古戲樓和孫家大院、慈云寺等較為豐富的人文遺址,走馬古鎮是全國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走馬鎮民間故事被國務院列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九龍坡政協還編寫了《走馬識相》內部文
集,加深了對古道等文物的深入研究。
(三)注重產業創新
璧山\"古道灣公園\"以東大路、東小路等古驛道為脈絡,復原來鳳驛、老關口等14處歷史場景,通過古驛站、梯田花海等主題場景,立體化展示成渝古道商貿文化與軍事防御體系,并與楓香湖兒童公園聯動,形成“文化 + 生態\"復合型文旅目的地,成為川渝文旅走廊的重要文化地標。榮昌安陶小鎮以“陶文化 + 旅游\"為核心,通過陶藝體驗工坊、國家級非遺研學基地及陶寶古街等載體,年接待游客超130萬人次,帶動周邊民宿、特色農業及陶產業年產值達13億元。
(四)注重品牌運營
2024年9月,榮昌與隆昌共同舉辦“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古道主題宣傳季\"活動,攜手發布“雙昌CP\"\"東游記”“西游記\"古道環線等6條主題旅游線路,串聯璧山秀湖、大足石刻等眾多古道沿線歷史文化景點和自然景觀。此外,聯合打造“如夢南關道\"沉浸式實景化演出,圍繞成渝古道、驛道文化等內容,通過聲光電的演藝講述成渝古道故事,不斷提高成渝古道文化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和社會知名度。
二、成渝古道保護利用中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缺”在價值認知不足,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受城鄉建設影響,現存古道不到原里程的 10% ,有的地方拆舊路、建新路,缺乏讓古道\"活在當下、服務當代”的價值認知,整體保護情況不容樂觀。據調查,目前重慶市保存最為完好的九龍坡走馬段,也僅有1000米的古道遺存。同時,由于保護意識弱,許多地方未將古道及沿線遺址、傳統、建筑等列入文物、非遺、歷史建筑,古道本體保護級別偏低。調研發現,受益于2019年大足政府“重走小川東道”活動,大足小川東道的一些古老的建筑和碑刻得以發現,但很多遺存由于年代久遠亟須進一步保護和重視。
(二)“難”在統籌協調不力,無法形成保護合力
成渝古道涉及川渝兩地的多個市、區、縣,僅重慶段就涉及8個區縣,目前在古道保護利用工作開展過程中,區縣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緊密的協作,缺少統一的標準遵循和規劃引領,難以形成保護合力。同時,在開發利用中,限于“文旅 + 百業\"需多部門政策聯動和高位統籌,市場主體規劃、建設、生態、農林、文旅等部門難以形成高效合作。
(三)“弱”在基礎設施不足,快旅漫游體驗欠佳
成渝古道沿途的觀景、休憩、消費、體驗類旅游服務設施不足。缺乏自駕游、徒步游、騎行游、休閑游、研學游等旅游標識,服務區、加油站、客運站等公共場所,沒有古道信息的系統引導,快旅漫游體驗欠佳。調研發現,目前僅存的一些古道遺存中, 85% 的古道由于缺乏修繕,道路難行,極易給游客造成安全隱患。同時,旅游產品供給乏力,沿線鄉村游、古鎮游、農業游、森林游發展不足,缺乏有影響力的核心路線。
(四)“乏”在研究宣傳不夠,引流量聚人氣不足
成渝古道是一條商貿大道、人文大道、書畫大道、美食大道、移民通道、狀元大道和石刻大道,這里面誕生了很多耳熟能詳的故事和口口相傳的傳說。但是由于目前缺乏深入地挖掘研究,絕大多數故事面臨著失傳的風險。調研發現,走馬古鎮雖然打造較好,研究較為深入,但是由于宣傳不足等原因,目前游客量較少,整個古鎮較為冷清。
三、進一步推動成渝古道保護利用的建議
(一)盡快編制《成渝古道活化利用文物保護專項規劃》
建議將成渝古道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旅協同發展第二個五年計劃,制定近期和中遠期目標。組織編制《成渝古道保護管理規劃》,明確保護范圍、修復原則及利用方向,并將其納入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保成渝古道的保護工作與城市總體發展相契合。此外,建議將成渝古道保護利用融入古蜀道整體申遺工作中。成渝古道是廣義蜀道的一部分,建議將成渝古道保護利用融入古蜀道整體申遺工作,推動川渝兩地在古蜀道申遺小組下成立“成渝古道納入古蜀道申遺專項小組”,將成渝古道申遺工作納入古蜀道整體框架,統籌資源、協調政策,形成聯合申報機制。聯合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推進成渝古道保護利用工作,建立保護聯動機制,并依托考古調查與相關文獻研究,完善川渝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系統梳理成渝古道沿線遺址的空間分布、歷史演變脈絡,摸清家底,全面評估其文化價值。
(二)明確成渝古道保護利用“一核兩帶”的總體布局
一是建議以白市驛作為成渝古道核心展示帶。白市驛是成渝古道上的\"四大名驛\"之一,是著名的商貿重鎮,具有重要的交通與歷史價值。依托其現有的川劇文化、驛站文化、抗戰文化等文化資源,打造成渝古道保護利用核心區。
二是建議以東大路作為成渝古道牌坊文化帶。東大路作為連接川渝的交通主干道,曾承擔著兩地經濟、文化、社會聯通融合的重要職能,大坪七牌坊、佛圖關牌坊等沿線牌坊鱗次櫛比,歷史文化價值顯著,通過牌坊修繕保護等方式,復原古道歷史風貌,提升文化體驗感,使其成為川渝地區重要的牌坊文化景觀軸。
三是建議以東小路作為成渝古道石窟文化帶。東小路則以其豐富的石窟資源集中展現巴蜀石窟藝術的精華,是一條獨具特色的\"石窟藝術大道”,串聯沿線的\"潼南千佛崖—大足寶頂山—安岳圓覺洞\"等石窟群落,依托數字化保護、考古研究、石窟修復等舉措,建成川渝地區重要的石窟文化立體長廊。
(三)健全“成渝古道 + ”巴蜀文旅走廊的產業生態體系
一是完善成渝古道基礎設施建設。建議升級沿線鄉村公路,優化標識,提高通行能力,保障游客安全。設立“成渝古道旅游專線”,優化縣域公交,推出“古道直通車”,串聯主要景區、文化遺址和特色村鎮,構建便捷交通網絡,打通游客與景區的“最后一公里”。建設“智慧成渝古道\"平臺,提供在線導航、全景展示、文化解讀、門票預約等服務,助力智慧旅游發展。
二是建議推動形成成渝古道博物館“一總五分\"開發格局。在走馬鎮設立“成渝古道博物館”總館,可設立“商貿文化\"“川劇與非遺民俗”“川渝歷史交往展區\"等特色展區,利用關武廟、戲樓、八角井等現存歷史文化遺存,復原“三街五驛四鎮七十二堂口\"的歷史風貌,系統展示成渝古道的歷史沿革、商貿文化、社會變遷,打造集歷史研究、文化展示、商業體驗、研學旅游于一體的文旅融合示范項目。
在涪陵設立“荔枝道博物館”作為成渝古道荔枝道分館。通過整合已有的蜀道·荔枝道涪陵文獻館資源,利用場景復原、手繪地圖、多媒體互動等方式,展示涪陵荔枝栽培、貢品運輸等文化。
在大足設立“楠木廊道博物館\"作為成渝古道楠木廊道分館。利用大足高坪鎮、安岳雙龍街鄉的楠木生態保護區,圍繞楠木生態系統、歷史用途、文化象征、保護措施等內容,設立“野生楠木種群展示區”,打造集生態保護、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于一體的專業博物館。
在榮昌設立“客家移民通道博物館”作為成渝古道移民通道分館。榮昌是川渝地區客家移民的重要聚居地,通過移民史料、口述歷史、民俗展示等方式,呈現客家移民進入川渝地區定居生活及文化融合的歷史過程。整合榮昌現有夏布博物館的資源和內容,打造集文化研究、旅游體驗、非遺傳承于一體的特色移民文化博物館。
在永川設立“永川茶馬古道博物館”作為成渝古道茶馬古道分館。依托成渝古驛道和茶馬古道遺址、永川茶文化等物質文化遺產,重現永川茶產業發展歷程,展示茶馬貿易路線,促進茶文化傳播。館內設立“永川秀芽\"茶文化體驗區,開展炒茶、品茶、制茶等互動活動,煥發千年茶道新生機。
在璧山設立“璧山—內江狀元廊道博物館\"作為成渝古道狀元廊道分館。璧山和內江自古文風昌盛,由唐至清,成渝古驛道沿線共走出14位狀元,如楊慎、馮時行等巴蜀文化名人,通過結合璧山狀元橋、內江花萼樓等成渝古道跡,采用\"實物陳列 + 場景復原 ?+ 多媒體互動\"的方式,沉浸式體驗千年科舉文化。
(四)創新打造成渝古道融合重慶城市精神IP的宣傳矩陣
一是策劃“成渝古道·堅韌之路\"數字展陳。結合數字投影、全息影像等技術,依托重慶三峽博物館等沿線博物館設立專題展廳,沉浸式再現古道跋涉的艱辛與輝煌。
二是策劃\"成渝古道·忠勇之路\"主題文創。建議整合江津聶榮臻故居、銅梁邱少云紀念館等14處紅色遺址,結合榮昌夏布等非遺開發\"手工包\"\"手絹\"\"抗戰急救包\"等文創產品。
三是策劃“成渝古道·開放之路\"主題活動。建議發行\"古道一卡通·通關文牒\"聯名門票,依托永川秀芽、奉節臍橙等地理標志產品,利用“一帶一路\"\"陸海新通道\"等有利政策舉辦成渝古道國際茶馬集市。
四是策劃\"成渝古道·爭先之路”的文化走廊。以“古道 + 高速立交 + 高鐵\"復合廊道,依托龍泉驛、白市驛和石橋鋪等成渝古道核心節點布局\"古道數字文化產業創客小鎮”,川渝高校數字項目優先入駐創客小鎮孵化器。
基金項目:2024年國家社科基金“中國共產黨百年‘三農'社會調查實踐及基本經驗\"(項目編號:24CKS030)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周芳名,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教授,文史教研部主任岳洋,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研究生責任編輯: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