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sleepqualityandinfluencing factors ofadult women inplateaus,andtoprovidesientific reference fortaking interventions.Methods:Arandomsampling methodwasusedtoselect3Oadultfemales(2O-59yearsold) from Xiningarea(altitude:2262m)as thesubjets.Aself-madequestionaireand Pitsburgh SleepQualityIndex(PSQ1)scale were used to assess their conditions.Results:The detection rate of sleep disorders in adult women in plateaus was 42.54% ,which was higher thanthatinplainareas;there wereobviousdiferences insleeping hours,sleepeficiency,andexcessvedaytime sleepiness among women with different age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lt;0.05 ). The results of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theriskfactorsaffecting thesleepqualityofadult women in plateaus were sleeping hours,pressuredueto studyorwork,alcoholconsumption,teaorcoffeeconsumption,andmobilephoneprocrastination,withstatisticallysigificant differences ( Plt;0.05. ).Conclusion:The incidence of sleep disorders in adult women in plateaus isrelatively high,and more attentionsouldbepaidtothephysiologicaland psychologicalhealthofwomeninplateaus.Specificmeasuresshouldbetakento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leep quality of adult women.
KeywordsPlateau region; Adult female; Sleep quality; Sleep disorders; Influencial factors中圖分類號:R338.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5.04.061
睡眠與人類的多種生理和心理活動緊密相連,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個人的生命質量和一個社會的發展水平。高原地區以其低壓、低氧、低溫、高寒以及強風和強輻射的氣候特征而著稱[1]。對于那些長期生活在低氧環境中的高原居民,他們的注意力、視覺感知、工作記憶以及執行功能均會受到負面影響;抑郁情緒、憤怒和疲勞感顯著上升;此外,他們的睡眠模式也會發生改變,導致睡眠效率和總睡眠時間減少,覺醒次數和頻率增加[2]。楊永勤等[3]的研究顯示,高原睡眠障礙的發病率為 42.2% ,這一比例高于內地,且女性的發病率高于男性。睡眠質量不佳導致的學習和工作效率下降,以及身體和精神健康問題,正逐漸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本研究以高原地區的成年女性為對象,旨在探究低氧環境對睡眠質量的影響因素,并為未來的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根據引起生物效應的不同高原可分為:低海拔(海拔為 500~1500m )、中度高海拔(海拔為 2 500~4 500m) 和特高海拔(海拔為4500~5500m, [4],本研究隨機選取地區(海拔 2262m )300名 20~59 歲的成年女性作為測試對象,進行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共發放300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32份,回收有效問卷268份,有效回收率為 89.3% 。所有調查對象均知情并同意參加本次調查。調查方法通過問卷星發放線上問卷,對其進行睡眠質量檢測,并按照指標評估得分。1.2研究方法1)睡眠質量評價,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中國修訂版進行睡眠質量評價,PSQI量表包括19個自評條目和5個他評條目,其中18個自評條目參與計分,包括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睡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7個成分,每個成分按0~3等級計分,累計各成分得分為PSQI總分,分值為0~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質量越差。睡眠質量的評價標準:總分 ?8 為睡眠質量差(或睡眠障礙),5~7分表示睡眠質量一般,?4 為睡眠質量好。2)問卷調查法,調查內容:問卷調查基本內容包括人口學資料、午睡時長、睡眠質量、飲食情況、手機拖延、上網拖延、學習生活壓力等。3)質量控制,為避免重復填寫或缺項,限制每個測試對象的個人微信號只能填一次,對問卷進行設置,若有漏選漏填項則不能提交;調查結束后,對問卷進行審查,剔除選項相同,隨意填寫和時間過短的問卷。1.3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29.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服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值 ± 標準差
表示,否則采用中位數(M)和四分位間距 (P25,P75) 進行描述。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比較不同睡眠質量等級下飲酒、飲茶或咖啡、手機拖延、上網拖延、學習或生活壓力、生理期疼痛度的各項差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睡眠質量的因素,將睡眠質量等級作為因變量,飲酒、飲茶或咖啡、手機拖延、上網拖延、學習或生活壓力和生理期疼痛度作為自變量,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高原地區成年女性睡眠質量268 名成年女性中,睡眠質量良好的占 25.4% ,睡眠質量一般的占 32.1% ,存在睡眠障礙的占 42.5% 。見表1。

2.2不同年齡段睡眠質量各維度得分比較經 χ2 檢驗得出,不同年齡段女性在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和睡眠障礙上存在顯著差異( Plt;0.05) ) 35~59 歲的女性睡眠時間均值明顯高于 20~34 歲女性睡眠時間均值,表明 35~59 歲女性睡眠時間低于 20~34 歲女性; 55~59 歲女性睡眠效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女性睡眠效率,其睡眠效率較差; 30~49 歲的日間功能障礙均值遠高于 20~29 歲和 50~59 歲年齡段的女性, 30~49 歲女性更容易出現困倦和精力不足。主觀睡眠質量、人睡時間、睡眠障礙以及PSQI總分在各年段中不存在顯著差異( Pgt;0.05, ),其中,從PSQI總分來看,總分 ?8 為睡眠質量差(或睡眠障礙)[6],存在睡眠障礙的年齡主要分布在 30~34 歲(PSQI總分 8.29±4.27 ), 35~39 歲(PSQI總分8.14±4.26 和 45~49 歲(PSQI總分 8.40±4.19)3 個年齡段中。見表2。
2.3不同人口信息學特征的高原地區成年女性睡眠質量比較通過Kruskal-Wallis檢驗分析了不同等級睡眠質量在多個變量上的中位數差異,結果顯示,飲酒、飲茶或咖啡、手機拖延、上網拖延、學習或生活壓力以及睡眠時間在睡眠質量等級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 ),表明這些因素與睡眠質量有重要關聯。此外,生理期疼痛度雖未達到顯著性水平,但也呈現出一定的趨勢。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飲食是否規律、人際關系、家庭關系、鍛煉頻率、午睡時長高原地區成年女性睡眠質量等級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gt;0.05) 。見表3。
2.4睡眠質量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為進一步探討高原地區成年女性睡眠質量的影響因素,根據不同人口學信息特征,高原地區成年女性睡眠質量的比較結果和文獻調研結果,將實際睡眠時間、飲酒、飲茶或咖啡、手機拖延、上網拖延、學習或生活壓力、生理期疼痛度作為自變量,睡眠質量等級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睡眠質量的4個獨立因素分別為有效睡眠時間、飲酒、飲茶或咖啡、手機拖延、學習或生活壓力,其中,有效睡眠時間( B=1.973,Plt;0.005) 、學習或生活壓力( B=0.629 , Plt;0.005 )、手機拖延( B=0.604 ,
Plt;0.005 )對睡眠質量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飲酒、飲茶或咖啡( B=δ-0.888,Plt;0.05) 對睡眠質量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關系,都是導致睡眠障礙的危險因素。上網拖延和生理期疼痛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gt;0.05 ),不會對睡眠質量產生影響。見表4。
3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高原地區成年女性睡眠障礙檢出率為 42.5% ,且睡眠障礙主要存在于 30~39 歲和




45~49 歲的女性人群中,與楊永勤等人[3]結論一致;王戰等[7-9]在平原地區睡眠質量的相關研究中均顯示女性的睡眠質量低于男性,睡眠障礙檢出率在16.7%~31.2% ;顯然,高原地區睡眠障礙檢出率高于平原地區,這可能與高原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有關,低壓低氧環境容易造成機體睡眠障礙和睡眠模式的改變,使睡眠過程中有效睡眠時長比例下降[1,4]。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結果顯示,與睡眠障礙相關的危險因素依次為睡眠時間、學習或生活壓力、飲酒、飲茶或咖啡和手機拖延。
3.1睡眠時間在本研究中成年女性的平均睡眠時間為 6.55h ,明顯低于《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建議成人平均睡眠時間的 7~8h[10] 。 35~ 59歲女性睡眠時間少于 20~34 歲睡眠時間,可能是因為 35~59 歲這部分群體作為社會勞動生產的主力軍,容易受到社會、家庭以及個人等多方面的影響;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高原人群多氣虛和血瘀,對女性生理影響較大,導致人睡困難、覺醒時間和頻率增加、睡眠連續遭到破壞[1,2],使得睡眠時間減少。
3.2壓力源與睡眠學習壓力、家庭壓力、社會壓力等可以直接作用于睡眠質量,也可以通過其他的中介因素影響睡眠質量[11]。劉靈等[12]發現,女生學習壓力和日間功能障礙得分均高于男生,并且學習壓力因子對PSQI總分以及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5個因子具有正向預測作用。高原地區女性人群不僅承受來自家庭、社會以及個人習慣等多方面的壓力,而且還要承受特殊自然環境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壓力,諸多壓力容易影響睡眠質量。
3.3乙醇與咖啡因對睡眠的破壞咖啡因是公認的精神活性物質,作為咖啡、茶、可口可樂、軟飲料等多種飲食的來源,每日膳食咖啡茶等對睡眠具有破壞作用[13],與攝入 lt;1 次/周的相比,而每周喝軟飲料1~6次/周則增加睡眠不良風險為 56% [14],這可能與軟飲料中高糖和咖啡因有關;與無失眠的女性相比,輕度、中度、重度失眠的女性咖啡因攝入量增加 6.1±2mg ,并且在所有女性中,睡眠潛伏期最高水平 Λ(Λgt;60ΛminΛ) 咖啡因攝入量顯著高于最低水平( ?15min )[15]。中等劑量的乙醇可能會減少夜間REM睡眠的時間,在模擬大量飲酒的劑量下,乙醇最初會改善前半夜睡眠的連續性,但后半夜會導致片段化睡眠和增加覺醒次數[16]。本研究中每天飲酒、飲茶或咖啡與睡眠質量等級有較高顯著關系,相較于每天飲酒、飲茶或咖啡的成年女性來說,不飲茶、飲酒或咖啡的成年女性睡眠質量更好,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3.4手機拖延與睡眠質量的效應關系本研究中,睡前看手機和因為刷手機而導致失眠與睡眠質量等級具有顯著關系( Plt;0.05, 。隨著手機的智能化,大學生睡前過度使用手機的現象非常普遍[1],每天使用手機時間越長,睡眠質量越差;每天熄燈后使用時間 gt;60min 的學生發生睡眠障礙明顯高于 lt; 10min 的學生[18]。此外,有研究表明,高原地區大學生手機成癮高于國內大學生手機成癮的 25% ,并且手機成癮對高原大學生睡眠質量呈負效應。當今社會,部分群體白天學習或工作壓力相對較大,強度較高,白天的忙碌可能會導致補償心理,致使夜間使用電子設備時間增加,導致睡眠質量變差,出現睡眠障礙。
4結論
高原地區成年女性睡眠質量不容樂觀。生理、心理、個人習慣以及自然環境因素對睡眠均有一定的影響,有些因素不僅可以直接作用于睡眠質量,而且還可以通過其他中介因素影響睡眠質量;尤其是在高原地區,特殊的地理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不同年齡段的女性在生理以及心理上,需要承擔更多不適的問題,女性睡眠問題應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本研究雖分析了影響成年女性睡眠質量的相關因素,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睡眠質量調查依靠調查對象的主觀選擇,存在主觀行為,缺乏客觀指標測量。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開展大規模樣本研究;將研究范圍擴大到不同海拔、不同職業;加大科技研發力度,降低測試成本,主客觀指標相結合;加強高原地區睡眠健康教育活動,尋找更多改善睡眠的方法。針對以上問題,未來還需要深入研究,發掘高原適應的新方法,以更好地促進人們對高原環境的適應,提高女性睡眠質量。
利益沖突聲明:無。
參考文獻
[1]崔建華.高原醫學研究與臨床[M].河南: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10.
[2]LEMOSVA,ANTUNESHK,SANTOSRV,etal.高海拔暴露影響睡眠模式、情緒和認知功能[J].心理生理學,2012,49(9):1298-1306.
[3]楊永勤,李素芝,張志剛,等.高原睡眠障礙發病調查分析[J].西藏科技,2010,(2):28-29.
[4]格日力.高原醫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5:1.
[5]劉賢臣,唐茂芹,胡蕾,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6,29(2):103-107.
[6]馮國雙,陳景武,楊秀珍.某醫學院校學生睡眠質量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44(5):328-331.
[7]王戰,陳亦揚,盛祺,等.江蘇某高校大學生睡眠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7):1025-1027,1030.
[8]李欽云,王鳳紅,張顆顆,等.128名大學生睡眠質量與心理健康問題的探討[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2):314-317.
[9]王靖.大學生睡眠狀況與影響因素分析研究[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2,23(1):56-58.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EB/OL].(2019-07-15)https://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11]嚴由偉,劉明艷,唐向東,等.壓力反應、壓力應對與睡眠質量關系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11):1734-1746.
[12]劉靈,嚴由偉,林榮茂,等.大學生生活事件和睡眠質量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4):308-309.
[13]ROEHRST,ROTHT.咖啡因:睡眠與白天嗜睡[J].睡眠醫學評論,2008,12(2) :153-162.
[14]肖殿民,蔡龍彪,黃瑤,等.大學生睡眠質量與飲食習慣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9):1424-1426.
[15]CHAKRAVORTY S,CHAUDHARY N S,BROWER K J.酒精依賴與失眠及其他睡眠障礙的關系[J].酒精臨床實驗研究,2016,40(11) :2271-2282.
[16]蔡宏亞,廖少玲,楊招娣,等.網絡對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影響調查[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4,1(6):358-360,364.
[17]沈愁,戴靜,周逸,等.江蘇某高校大學生手機使用對睡眠質量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15,36(5):708-710,714.
[18]王海蘊,陳坤攀,周志強,等.手機成癮對高原地區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影響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23,30(3):32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