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25)03-0115-10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shb.2025.03.11
一、問題提出與文獻回顧
1.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一代農民工即最早一批離開農村到城市務工的農民,普遍出生于1950、1960 年代,夫妻之間男方進人城市務工,女方留守在農村,他們組成的家被稱為半流動家庭[1]。半流動家庭之下,農民面臨婚姻、撫育、養老等多重家庭問題。如今,二代農民工,即以80后、90后為代表的一批在農村出生成長,或者擁有農村戶籍但長期作為隨遷子女成長在城市的青年農民逐漸成為勞動力市場的主力。相比于父輩,他們家庭經營的方式出現了分化,一部分人以夫妻共進退式務工來經營婚姻家庭[2,一部分人則延續父輩夫妻分工的家庭經營方式。不同的是,相比于父輩家庭分工時婦女留守農村,青年農民工的妻子們普遍留守在縣城,以陪讀媽媽的形象為社會熟知[3」。青年農民工穿梭于“城—鄉”之間轉變為穿梭于“城—縣”之間,他們的生活方式、家庭觀念等都發生了變化,他們的家庭依舊是半流動性的,但有了新的內涵,即青年農民工采用以夫妻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陪”家庭生計策略,他們通過整合三代家庭成員合力應對城鎮化壓力,在生活方面表現為低積累高消費特征。
從外出務工的青年男性農民工視角來看,家庭遷居縣城,意味著家庭經濟成本的提升。他們收入有限,不得不長期依賴父母的經濟和物質輸入,對子女的教育與陪伴需要妻子的過多投人。青年農民工如何維系與妻子的日常互動,如何維系與散落在城鄉的不同的家溝通聯結,成為現實難題。調研發現,建筑工地青年農民工的家庭經營實踐賦予半流動家庭以新的內涵,留守婦女的留守地點和家庭角色發生變化,家庭結構和成員互動具有了新的邏輯,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新半流動家庭模式被建筑工地青年農民工廣泛實踐,研究新半流動家庭,具有重要的政策和理論意義。
2.文獻回顧
家庭結構是社會學研究的主要領域之一,一般來說,家庭結構可以分為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復合家庭、單人家庭、殘缺家庭、其他家庭等類型。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于1947年在《生育制度》一書中提出了家庭“三角關系”結構這一著名的概念,其指出:“婚姻的意義就在建立這社會結構中的基本三角。夫婦不只是男女間的兩性關系,而且還是共同向兒女負責的合作關系。在這個婚姻的契約中同時締結了兩種相聯的社會關系——夫婦和親子。這兩種關系不能分別獨立,夫婦關系以親子關系為前提,親子關系也以夫婦關系為必要條件。這是三角形的三邊,不能短缺的”[4]。
在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持續推進過程中,費孝通的“基本三角理論”遭遇了理論解釋困境。中國出現了不同類型的“準主干家庭”,包括標準核心家庭、游移式家庭、聯邦式家庭、倒金字塔式家庭、標準主干家庭、臨時主干家庭等。張波等基于家庭類型的變化提出,基本三角關系與雙方原生家庭父母之間存在緊密聯系,由此構成了擴展后的家庭三角關系結構[5。他們認為擴展家庭三角關系結構模型由雙方原生家庭父母、青年夫婦和子女共同組成,也被稱為雙系家庭。其中雙方原生家庭父母和孫輩(子女)構成三角模型中的三個頂點,青年夫婦是三角模型中的“連接點”,是擴展家庭三角關系的中心和紐帶。這也就意味著青年夫婦婚姻關系聯結著父—母一夫和父一母一婦兩個基本三角,夫婦婚姻關系的解體實質上是兩個三角關系的解體。當前,青年農民工群體普遍為半流動家庭的經營模式。半流動家庭具有男流動女留守為主、季節性流動、可流動但難轉移等特征,夫妻長期的分居容易帶來家庭破碎化風險。即半流動家庭由于家庭核心角色的缺位而造成家庭功能的弱化與失衡,核心成員的長期缺席導致家庭三角結構不穩定,家庭無法順利為家庭成員提供養、撫育、情感和保護等功能。
半流動家庭是從家庭城鄉間流動視角提出的,主要針對“一代”農民工和“二代”農民工。從城鎮化的角度來看,中國城鎮化的進程從鄉土中國邁向城鄉中國,城鎮化發展進人下半程。但青年農民工的家庭作為半流動家庭仍遵循發展型半城市化的實踐路徑,實踐“農業去過密化—階層流動資本增量—農民城市化實現\"三者之間良性循環的互推式發展路徑[7]。學界既有研究分析了半流動家庭功能、家庭成員互動、對其他家庭成員的影響[8。以半流動家庭為例,從家庭結構權變的角度著重討論了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的問題。從留守婦女來看,根據留守的不同原因、丈夫流動地點和妻子來源地點的特殊性以及照料對象的變化,區分出陪讀留守婦女、哺乳期留守婦女、洋留守婦女、外來留守媳婦、留守奶奶等子群體,并探討了其成因、特點、影響及面臨的問題[9]。但絕大多數研究都僅關注了留守婦女面臨的照料重擔、婚姻危機和疾病困擾[10]。這是城市偏向的發展思路以及父權制和性別分工帶來的問題,是一種制度性困境[]。從留守兒童來看,半流動家庭中的留守兒童主要面臨父愛缺失的問題[12],家庭親子關系由于父親的長期不在場而變為母子關系,父親在保障家庭經濟的同時,卻成為子女眼中熟悉的陌生人。對于同樣是在半流動家庭中作為丈夫、父親和兒子的男性這一流動人口角色討論較少,討論了父職建構[13」、實踐[14」、媒介參與[15]等。有研究提出,流動人口與留守人口的合作得以維持完整的家庭運行,也使家庭獲得了再生產的基本條件。這種離散型家庭是一種半城半鄉的流動狀態,確實存在形存實散的風險,但可以通過家庭人力資源配置、離婚風險防范、家庭倫理整合和熟人社會支持來實現家庭功能,保持穩定團結[16]。例如加強禮物、信息和人員的全方位溝通[17]。
總體來講,既有研究仍然沒有脫離“務工—留守”的理論框架,缺乏對作為農二代的青年農民工家庭經營模式的研究。目前,對青年農民工的婚姻和家庭研究主要關注了他們的早婚、閃婚、離婚、婚外情、婚戀困境等新興婚姻觀念影響下生成的社會現象。從社會變革、城鎮化影響、社交網絡、個體原因等多方面討論了青年農民工的家庭與婚姻困境問題。青年農民工的妻子留守地點從鄉村轉移到城鎮,家庭經營的方式出現了新的變化,表現為一家三制。青年農民工的城鎮化實踐為半城市化,既有研究對青年農民工的城市融人[18」、隨遷子女的教育資源獲得[19、婚戀現象中的臨時夫妻等有研究[20],但家庭是一個穩定的系統,要從系統角度關注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對既有文獻的梳理發現,作為丈夫的青年農民工對家庭經營的付出以及在家庭經營中面臨的困境較少得到關注。
二、研究設計與分析框架
1.研究設計
調查者于2022年9月15日至12月1日在湖北武漢運用訪談法、參與式觀察法等質性研究方法對城區5 處建筑工地開展了田野調研。期間,調查者與農民工同吃同住,白天在農民工作業區觀察、晚上在其生活區訪談,與60多位“一代”農民工和40多位已婚的青年農民工進行了充分交流。本文選取了20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青年農民工作為分析對象,以理解青年農民工的家庭經營模式和困境。這批人絕大多數來自湖北、河南、湖南、四川、貴州等中西部省份,在務工期間工作時長、居住地點和娛樂消遣選擇上呈現出一些共性特征。
其一,工作時間長,閑暇時間少。在建筑工地工作的青年農民工每天工作時間達9—11個小時。通常情況下,一天的行程安排為早上6點起床到工地干活,中午11時30分下班吃飯,午休1—2小時后繼續干活,下午56點下班。也就是說,正常工作期間,他們有1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是圍繞著工地展開的。在干活期間,他們“確保自己盡可能多干一天是一天”。正常情況下,不會安排自己休息。因為他們還面臨著工地非正常停工以及兩個工地之間無法無縫銜接而只能回家休息的打工困境。
其二,居住在工地宿舍,不善交往。絕大多數的建筑工地都采取了“工宿一體”的封閉化管理模式,工人在打工期間被安排居住在坐落于工地內部的4人、6人間集體宿舍。一方面是因為工地的偏僻和封閉性,另一方面是他們主觀上沒有接觸城市生活體系以及與城市市民交往的動力與機會。他們不喜歡到城市街區閑逛,平時的娛樂消遣主要是在宿舍或者工隊內展開,以打牌、看劇、玩游戲、刷短視頻為主。
其三,價值建構面向鄉村與家庭。工地生活相對勞累、枯燥,不少青年受不了,尤其是一部分習慣了消費化、商品化的城市生活的年輕人,在工地干不長久。工地上留下來的這一批青年農民工表現出憨厚、樸實、能吃苦的特征。他們仍然如同父輩一樣,以城市打工掙錢,以回鄉村或者縣城作為自己的生活目標。他們的價值觀和意義觀經由和第一代農民工長期一起工作生活的影響,表現出傳統性的一面,體現為鄉村面向和家庭面向。
2.新半流動家庭:一個分析框架
半流動家庭的提出,描述了第一代農民工夫妻之間的“一城一鄉、男外女內、半工半耕”的家庭生計策略模式。丈夫外出打工,妻子在鄉村種地、撫育子女、照料老人、社會交往等。這種情況下,一部分半流動家庭遇到婚姻、親子、代際矛盾時,可以通過村莊社會結構、熟人社會道德倫理作為支撐資源以解決問題。
當前,青年農民工家庭發展模式呈現出新半流動家庭的特征。區別于第一代農民工的半流動家庭,青年農民工家庭中的婦女很少有種地的經驗,也不習慣在村莊生活,他們留守的地點從鄉村社會轉移到縣城。絕大多數婦女在縣城陪讀,一小部分婦女會在陪讀的同時在縣城務工,其余的則是全職陪讀媽媽。這種情況下,夫妻之間的分工呈現出“半工半陪、男外女內”的特征,夫妻之間仍然需面對長時間的兩地分居。家庭婚姻、親子關系、代際關系面臨新的轉型調適。在這個意義上,提出新半流動家庭概念從婦女留守地點、核心家庭生計策略、家庭結構整合和家庭經濟生活四方面解釋青年農民工的家庭實踐。
三、研究發現
1.新半流動家庭:青年農民工的家庭經營實踐
區別于第一代農民工采用半流動家庭發展模式時呈現出來的半工半耕、子代自主、高積累低消費特征。新半流動家庭體現出半工半陪、父代主導、低積累高消費的特征。這種新半流動家庭的特征與當前的城鎮化發展、教育競爭、現代化的影響等因素有關聯。
核心家庭生計策略,從半工半耕到半工半陪。核心家庭是指以子代家庭為主的小家庭,家庭策略的展開從第一代農民工到青年農民工之間產生了變化,體現在留守婦女的留守地點、家庭角色兩個方面。第一代留守婦女普遍居住在農村,她們承擔著土地耕種、教育子女、扶養老人的任務,并且在村莊社會擔任著人情往來和社會交往的責任。因此,一代農民工家庭生計模式表現為以夫妻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青年留守婦女們普遍居住在鄉鎮或者縣城,以陪伴子女教育展開生活,她們中的少部分人會兼職謀生,很多人則全職做陪讀媽媽。這部分留守婦女長期脫嵌于村莊社會,家庭的人情往來和社會交往仍然由父代家庭承擔。她們的家庭角色變得單一,主要圍繞著子代的教育進行生活安排。009 號訪談對象今年35 歲,在工地上做木工,他的妻子前幾年跟著他一起在外面打工。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之后,妻子就返回縣城,陪著孩子上學。在陪讀期間,妻子沒有在外面做兼職。019號訪談對象今年31歲,在工地上做鋼筋工,妻子住在縣城準備生產,兩人的想法是生產以后,公公婆婆和娘家人可以就近照顧她,等孩子大一點,妻子主要負責孩子的教育,她不放心讓老人帶。中西部地區絕大多數縣城都是去工業化的,缺乏工業經濟,難以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他們都面臨在縣城難以實現就業的問題,只有到省城或者東部地區的建筑工地才能找到務工機會。但是他們普遍都具備了教育競爭的意識,讓自己的妻子居住在城鎮陪讀,這也是家庭教育投資的必要。所以,妻子們以教育陪讀居住在城鎮也具有合理性,形成了新半流動家庭模式下的“半工半陪、男外女內\"式夫妻分工。
家庭結構形態,從獨立奮斗到合力發展。第一代農民工的父母們在生育期不存在計劃生育政策,受“多子多福”觀念影響,生育子女較多。第一代農民工的兄弟姐妹最少三四人,多的有上十人。所以,當他們結婚之后,普遍經歷了被父輩分家。分家之后組成的小家庭作為獨立的家庭生計單位,父輩給予的資源極其有限。一方面是一代農民工們的父輩是傳統的農民,很多人沒有外出務工的經歷,積累經濟資源的能力較差,積累的資源也較少。另一方面是有限的資源還要輸入給需要支持的眾多子代家庭,為了維持好家庭的代際和諧,他們的父母往往采取一碗水端平的方式對子代進行有限資源均衡輸入。這就意味一代農民工必須以核心家庭相對獨立奮斗來經營家庭。
我們結婚之后,爸媽給我們小家庭分了兩間房子,家里兄弟多,最小的弟弟到后來都沒有房子,靠自己外出務工賺錢蓋的房子。不像現在的年輕人,家里就一個兩個的,父母一直干到老,給兒子們娶了妻子、買了車子、買了房子、照顧了孫子、還要不斷地給一些票子。(訪談資料:20221102016)
青年農民工作為“計生一代”,結婚成家時很少再進行分家,多數是以兩代到三代人同居共財或者不同居共財的代際合力方式生活。父代們普遍具有外出務工的經歷,積累了一定的經濟資源,對子代具有資源輸出的能力,主要表現為父代幫子代還房貸、給子代現金補貼家用和幫助照顧孩子等。這種情況下,父代家庭與子代家庭圍繞共同的家庭目標形成了代際整合與功能聚焦,生成了新三代家庭。父代的經濟資源作為家庭維系的重要支撐,也因而獲得了主導家庭的權力。
家庭經濟生活,從高積累低消費到低積累高消費。第一代農民工采用半流動家庭的發展模式,家庭經濟功能呈現出高積累低消費的特點。原因是婦女留守在農村地區,從事土地耕種,會種植糧食、蔬菜等用于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減少了一大筆必要的生活支出。在農村期間,留守婦女們很少到鄉鎮或者縣城采購,生活比較儉樸。而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同樣也在生活中呈現出低消費的狀態。一位建筑工師傅說,他在工地期間除了抽煙之外,基本不花錢,工地上管吃管住,他只管干活就可以,只有過年回家的時候會到商店買點東西給家里帶回。青年農民工家庭呈現出高消費低積累的狀態。一方面是留守的妻子居住在縣城,購物比較方便,采購比較多。016號訪談對象說他的妻子經常不在家里做飯,帶著兩個孩子到外面的菜館吃飯比較多。她本人每個月化妝品、時髦的衣服等要花掉一千多元,很多衣服買了之后穿一兩次就退了,或者放在衣柜落灰。不僅是他妻子,他妻子身邊的很多留守媽媽都是這樣,幾乎在家里天天都要收快遞。也就是說,居住在城鎮之后,很多留守的妻子們都養成了消費的習慣。另一方面,青年農民工們自己也有消費的習慣。在工地期間,相比于父輩們的節儉型生活方式,年輕的工人會定期出去喝酒,改善伙食。平時大家通過打游戲消遣時間,很多人一個月充游戲幣都要上千元。所以,青年農民工家庭整體呈現出一種消費化的生活方式,但是相比于他們掙錢能力而言,這種消費習慣并不匹配,養成的是一種高消費低積累的生活方式。
2.青年農民工的家庭經營困境
青年農民工的家庭經營困境包括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和代際關系。對40多名青年農民工的深度訪談發現,他們或多或少在家庭經營中面臨困境,具體體現如下:
長期分居:婚姻關系的經營困境。青年農民工的婚戀主要是以父母安排、自主戀愛等方式完成的。父母安排下的婚姻,缺少戀愛環節,更多的是一種被安排的成家。他們在長期分居的情況下,婚姻很有可能面臨不穩定因素。
從我認識我老婆到我們倆結婚,也就三個多月。結婚之后,我繼續到外面工地打工,她則懷孕了就待在縣城。到現在有六七年了,我們一起生活的時間也不超過一年。每年回家之后,要好幾天才熟悉起來,有的時候,就感覺我倆像個陌生人一樣。要說那些甜言蜜語,我們根本沒有。老婆則對浪漫的愛情有想法和需求。(訪談資料:20221019001)
也就是說,在父母安排下締結的婚姻,有經營得比較好的,也存在長期分居帶來的情感支持不夠、生理問題無法解決、雙方觀念沖突、性格無法磨合等帶來的“閃離”問題。這在根源上是因為缺少青年主體自身基于相互吸引的情感根基和后續共同生活所需的支持和努力意愿,即家庭因成員主體性情感支持缺乏而極易脆弱破裂[21]。一部分農民工是自主戀愛締結的婚姻,在婚后生活中也面臨破裂的風險。原因是父母不支持導致的離婚或者長期分居帶來的感情淡化或者經濟支持不足等。015號訪談對象,今年36歲,在工地做水電工,他在28歲的時候,和戀愛兩年多的對象結了婚,結婚之后,妻子住在縣城,后來在縣城帶孩子。他自己一個人出去打工。他們的婚姻不受父母支持,每年回家,丈母娘都要當著妻子的面數落他沒有本事、掙錢不多,說他養活不了妻子,前兩年,妻子提出離婚另嫁。
養而難教:親子關系的經營困境。隨著現代主義對家庭教育的滲透,如何培養好孩子成為家庭內部一項極為重要的決策內容。所謂父職,是社會建構起來男人如何做父親的理念。國外對父職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紀70年代,國內關注則相對較晚,主要關注了三個方面。第一,家庭教育中性別角色論,提出父親更多時候是家庭經濟的供養者,為“男性養家、女性照料”提供了支撐,但也引起了一部分學者對母職密集參與的討論,如喪偶式育兒的提出[22]。第二,父職主體性建構。研究提出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對家庭教育中自己參與的缺失而反思,從而主動改變教育缺失的現狀,謀求自己在家庭中的合格化[23]。第三,父職多元氣質論。研究提出父親自身的個性與特點可以影響到子女教育和成長,捕捉到了家庭教育互動過程中父職的重要意義[24]。當前,父職參與或者父親在場的主要教育方式是陪伴式育兒以及科學育兒法的實踐。但是對于青年農民工們來說,存在養而難教的困境。一方面是難于有閑暇,“陪伴式教育”難以完成。陪伴式教育的關鍵在于就業與家庭照顧間的平衡[25]。陪伴式育兒對父親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擴展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內容。除了經濟方面的支持之外,父親還應該積極從事孩子成長所在空間的社會建構,即父親通過與周邊鄰居、學生家長、社區管理者等建立關系,從而為孩子的發展提供一個親密而友好的環境。第二,父親將情感參與到家庭教育中。情感體驗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內容,應該讓父親將自身情感投回家庭,在陪伴式成長過程中進行互動,從而實現教養合一。當前的問題在于,不少青年農民工存在著工作與家庭的沖突,面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
我也知道陪伴孩子長大對孩子教育是有好處的,但我一年四季都在工地上做事,回家陪孩子的時間很少,感覺挺對不起孩子的。我在建筑工地做事,每年回家一到兩次,每次回去都會發現閨女又長大了。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兩難。想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水平,就無法兼顧陪伴她的成長。我的父母在家務農,也就是說我要一個人養五口人,我哪里敢休息啊。陪伴孩子又是需要時間的,我最缺的就是時間。(訪談資料:20221019005)
另一方面,難于有方法,“科學育兒法”難以實踐。科學育兒法,包含很多內容,包括一系列科學的保健、保養和育兒知識,如懷孕保健、孕婦保健、胎兒教育、兒科疾病、兒童保健、科學飲食、幼兒教育等。但是,對于從事建筑行業的青年農民工來說,科學育兒方法的實踐,除了沒有時間外,還囿于自身認知和能力,存在不重視科學育兒與不知道如何科學育兒的困境。一些農民工說,他們覺得養個孩子,該怎么養,都能養大,孩子學習、成長都是自己的事情,他們自己也是被放養長大的。還有人說,他們自身沒什么文化。現在上一、二年級,他們能陪伴一下,教育子女也很簡單。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的課本和作業,他們看不懂了。
孝而難養:代際關系的經營困境。代際關系的經營困境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代際合作帶來的代際沖突難于調解;另一方面是代際支持帶來的代際反哺難于實現。具體來講:其一,在新半流動家庭模式下,子代家庭“半工半陪”的生計實現必須依賴父代資源的支持,這就形成了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或者全家務工的家計模式[26]。從調研情況來看,這部分青年農民工的父輩正處于55 -65歲的階段,父輩中的大部分人仍然在外務工,具有較高的經濟資源積累能力,這也就帶來了子代對父代的依賴,形成了家庭中父代對子代具有支配和主導權。在奶奶幫助帶娃或者三代同居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代際之間的沖突。
逢年過節,父母到縣城的房子,或者我們回到農村,一家人一起住。在相處過程中,兩代人之間的生活習慣、處事方式都會有所不同。比如說我媽節省,做飯的時候,有些剩飯沒吃完,就會保存下來,下一頓熱熱再吃,我媳婦從來不吃剩飯。(訪談資料:20221019014)
也就是說,無論是婆媳矛盾還是代際潛在沖突,這種代際合作以及生活中的代際融合,面臨著“農民”和\"市民”的兩代人之間的生活方式、行為邏輯、心理關照等各個方面的相互適應,這是因為在生活方式轉型過程中,農民家庭形成了一家兩制的生活方式,在一個家庭內不僅存在兩套制度化了的生活方式,而且以代際差異的方式顯現出來。具體而言,農民家庭的父代和子代在活動方式、時間利用和行為偏好上存在顯著差異[27]。不可避免地存在父母按照資源掌握者來行使自已家長權威的情形,然而子代經過現代化的生活熏陶,又對于父代權威具有自主性的逆反,最終帶來代際之間的難于協調。其二,代際支持一代際反哺是父代資源輸出的基本邏輯。子代對父代的蟾養責任是一種共識,當父代失去自理能力時由子代進行養,或是采用輪養的方式,或是在其中一個兒子家長期居住,子代均攤老年人的蟾養費用[28]。然而,在新半流動家庭模式下,子代家庭要維持在城鎮的生活,必須得到父代資源的無限輸入。當前,父代的代際支持遵循著身體好外出打工掙錢,再老一點就回家種地種菜貼補子代家庭的生活路徑。他們對于子代養老已經不再奢望。根據調研來看,絕大多數的“一代\"農民工具備了以工養老、自我養老的意識和打算[29]。
在城鎮化背景下,對于低積累高消費的青年農民工家庭來說,難以實現對上的養老責任承擔,同時,父輩反而不得不延長自己的人生任務鏈條,處于一種老而無休的狀態。父代家庭看到了子代家庭的低積累能力和高經濟壓力選擇“恩往下流”的代際支持方式,子代也意識到了自己對于父代的嚴重依賴和自己對于父代反饋不多的問題。
我們現在能在縣里有套房住著,是父母攢了一輩子的錢買的。現在,我媽在家里種菜、種糧食,隔三岔五就給我媳婦送去。我爸一年在工地能掙八九萬,比我掙得還多,也都給了我們。等他們老了的時候,我掙的錢顧不了兒女,又哪里還能顧得上老人。(訪談資料;20221019 007)
3.青年農民工家庭經營困境何以生成
社會轉型:家庭、婚姻觀念的變革。隨著現代化、工業化進程的進行,農民家庭在新的環境中,為了達成家庭經濟傳統的目的而考慮新的“策略”。這種新半流動家庭就是一種體現。現代化、城市化思潮下,個體家庭倫理、婚姻觀念都在發生變革,最為明顯的就是家庭和婚姻的去神圣化。家庭倫理道德能有效發揮作用,從夫妻婚姻關系締結初期就對雙方的行為舉止起到束縛作用。也存在一部分進城務工的人對家庭責任缺失的情況。家庭和婚姻的維系,不僅僅是經濟支持,更要有情感交換。受著主觀上的“我就是掙錢的,把錢拿回家,還要我干什么”的想法以及客觀上“只能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交流”原因影響,使得在城務工的一方在夫職和父職方面做得并不夠好。對于青年農民工群體來說,組建家庭、締結婚姻可以是隆重的,也可以是隨意的。離婚已經不再與道德性關聯。受現代化的思維影響,個體的私人生活領域發生了全面的變革。新半流動家庭的維持是以核心家庭的擴大化再生產來完成的,但是家庭的擴大化再生產也意味著家庭成員納入的擴大化,代際合作帶來了代際沖突,這種沖突本質上又是城鄉觀念之間的對立,個體在社會轉型與家庭轉型過程中不斷地適應。當前,處于傳統的家庭和婚姻觀念的解體,但現代化的家庭和婚姻觀還沒有建立起來的過渡階段。這種社會結構性的變革,帶來個體的家庭和婚姻觀的變化,個體所遭遇的家庭經營困境就成了結構性障礙存在。
生計變革:家庭資源配置的權力上移。在建筑工地的青年家庭要實現完全的城市化生活,靠年輕人自己在工地的務工收人很難支撐得起。父輩仍然是資源的支配和主導者,子代依賴父輩的資源和情感支持,父代也需要子代的情感支持。在新半流動家庭中,有兩種生活方式。其一,同居共財,即父代與子代生活在一套房子里,父代對家庭生活的組織仍然有極強的資源輸入能力。不僅有照顧自己的能力,父代還具有對下兩代照顧和照養的能力,子代對父代有依賴,家庭沒有發生資源的組織和分配的下移。其二,同居不共財,即父代完成人生任務(給子代結婚、買房)之后,子代家庭和父代家庭成為獨立的兩個資源組織和使用單位。兩個家庭是獨立的,但又是相互聯系的,雙方之間的情感互動很多。出于對未來關鍵時刻以代際合力方式應對風險考慮,父代在完成人生任務前掌握的資源組織和分配的權力沒有形式上的轉移。然而,父輩逐漸老去,自身能力不足,從資源的主導支持到輔助性輸出時,子代成為資源的組織和分配者。一般情況下,資源的向下輸出是一種常態。此時父代需要子代的情感和資源的雙系支持,但城鄉分離以及子代掌握資源的有限性,使得資源和情感的反哺是有限的。這里最重要的是資源的掌握與分配權力完成了轉移,轉移以父輩徹底退回農村進人休養狀態為標志,即意味著父輩的支持和人生任務的完成。子代則繼續實踐著“恩往下流”的代際責任承擔機制。無論是父輩延長的支配權力還是退出后的被溢出家庭,都帶來了孝而難養的代際關系經營困境。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1.結論
本文從代際變遷的視角提出了新半流動家庭模式,這種青年農民工實踐著的家庭分工模式區別于既有的半流動家庭中“半工半耕、男外女內、一城一鄉”,是新的城鎮化背景下的“半工半陪”的家庭分工模式。半流動這一家庭決策是農民工家庭出于理性考慮而被迫作出的選擇,改變了農村傳統家庭的生活方式、撫育方式和蟾養方式。打工經濟興起,農民大量進城,推動城鄉流動、往返的“流動中國”形成。從“一代\"農民工到“二代”農民工的流動軌跡變遷來看,“半流動”的內涵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前者以農村為保障,進城務工是為了返回鄉村更好的生活,鄉村的熟人社會結構對其經營家庭給予重要的保障性作用。隨著人口流出的加劇,農村社會變得半熟人化,青年農民工絕大多數將家安在縣城,進城定居卻無法本地就業,依舊需要繼續流動性務工以維持家庭生活。從家庭成員的分工來看,農民工家庭成員分工沒有變化,依舊呈現“一靜一動”的特征。半流動的家庭生計模式沒有變化,但婦女留守地點發生變化,家庭由此在社會結構支持失效、個人觀念變革、代際相處模式等影響下產生了家庭經營困境。
這種“半流動”反映了農民家庭縣域城鎮化的被動選擇處境,因婚姻競爭、教育競爭、公共資源獲取等為動機的進城,是城鄉之間存在差距形成的。賀雪峰提出:“中國現代化之所以可以保持穩定,一個關鍵原因是在現代化進程中,中國農民仍然保留了傳統紐帶,農村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30]。當前,國家實施積極城市化戰略,由此推動了農民家庭的城市化,也就帶來了青年農民工的半流動作為一種生計模式。這表明城鄉融合發展,農民家庭的可進可退生活仍然存在進一步發展空間。“半流動”的提出,意味當前的城鎮化仍然是加速階段,邁向城鄉融合存在諸多的政策壁壘亟待破除,“半流動”對農民家庭新的困境處境的描述和揭露,具有重要的政策和理論意義。
2.對策建議
家庭不僅僅是經濟功能的單位,更是情感互補的載體。因此,青年農民工們面臨的家庭經營困境,是社會轉型過程中以個體為單位的城鎮化實踐必然會遇到的。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從城鎮化實踐的政策方面入手。在這個意義上講,當前的政策發展方向,應該鼓勵以家庭為單位的城鎮化。這種城鎮化的方式可以實現家庭的完整。然而,以家庭為單位的城鎮化實現,需要實現教育和醫療資源的普及和開放,也就是戶籍制度的進一步放寬,讓一部分有能力的青年農民工可以將家庭遷移到經常務工的城市。同時要推動縣域增強發展經濟能力,從而為青年農民工提供在縣域就業的機會。對于工地青年們來說,建筑工地工作本身的封閉性和流動性是導致婚姻困境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解決他們的婚姻困境,不僅僅是家庭的城鎮化,還要從他們自身工作方面的個體賦能入手,如提高待遇、加強對其社會保障、逐步改善工作環境等。建筑行業的青年農民工家庭經營困境具有特殊性,卻也代表了相當部分農民工群體的家庭困境。從普遍意義上來說,應該進一步推動以“人的城鎮化”目標為導向的城鎮化發展政策實踐。
一是積極應對青年農民工面臨的家庭養老危機,著重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實現離家不離土、離土不離鄉的村社養老,制定低成本、在地化、可持續為原則的養老方案。人口老齡化是我國進一步發展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農村養老危機比城市嚴重,短板和薄弱地點也在農村。青年農民工作為“計生子女”,面臨較重的養老負擔。在青年農民為城鎮化目標奮斗的同時,要解決在農村的父母逐漸老化的養老問題,照料老人和撫育子女難以兼顧,孝養倫理就有可能進一步瓦解。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具有熟人社會交往應對老人精神孤獨危機、熟人社會結構促進老人互助養老實踐、統分結合的土地制度和充裕的自然經濟機會保障老人獲取維持自養的基本生活物資等優勢,關鍵在于政府通過基層自治組織和資源充分輸入來統籌組織和動員。
二是逐步消除城鄉之間戶籍綁定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等獲得的政策壁壘,讓青年農民工的子女以隨遷子女的身份獲得公平可及的教育機會。需要注意的是,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在縮小的同時,農民仍然存在的“城市優于農村”的觀念,推動青年農民工積極進城。一部分人落戶縣城,一部分人則進入經濟機會更為充分的大城市伺機安家。相比于父輩在進城務工的時候選擇將子女留守在農村,年輕一代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更注重家庭完整性的情感體驗,選擇將子女帶在身邊,或者夫妻之間有一方返回縣城陪伴孩子。作為青年農民工的隨遷子女,獲得父母安家落戶或者務工奮斗地方的優質教育資源仍然存在政策壁壘和制度梗阻,不少隨遷子女只能跟班借讀、進人打工子弟學校或者返回縣城讀書。推動教育資源的公平開放,保障隨遷子女的受教育權,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以城鄉融合的政策視角出發,保障青年農民工在城鄉之間的可進可退和自由流動,為其城鄉兩棲和家庭發展充分賦能。我國正在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青年農民工作為\"城鄉兩棲者”成為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人力資源。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就要保障青年農民家庭能夠完整地在農村展開生產生活。經驗證明,青年農民工進城務工,可將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帶回農村,他們積累的經濟資源用于在鄉村展開新式的房屋修建,一部分人會在城市打工積累到“第一桶金”之后回村創新創業,推動鄉村社會的市場化體系和治理體系健康運轉。青年農民工是鄉村振興需求的返鄉青年的主要潛在對象,保障他們在城鄉之間的流動,有利于推動鄉村社會的現代化轉型。
參考文獻:
[1]吳國平.半流動農民工家庭婚姻問題及其解決對策研究[J].法治研究,2014(4):63-71.
[2]朱茂靜.夫妻共進退:中西部新生代農民工的家庭策略與現實困境[J].中國青年研究,2023(4):88-96.
[3]蒙樂,張興.社會角色理論視角下“陪讀媽媽\"家庭教育角色扮演困境的質性分析[J].教育觀察,2023(30): 1-4+13
[4]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張波,丁金宏.家庭結構、代際關系與婚姻穩定性——費孝通“基本三角理論”的現代性擴展及其應用[J].浙江社會科學,2023(10): :77-84+156 元
[6]焦長權.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上半程與下半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2-39.
[7]陳文瓊,劉建平.發展型半城市化的具體類型及其良性循環機制:中國農民進城過程的經驗研究[J].城市問題,2017(6) :4 -13.
[8]范辰輝,劉傳龍.半流動家庭研究述評[J].黑河學刊,2014(3):142-144.
[9]陳鋒,梁偉.生命歷程視角下農村家長陪讀經歷及其影響研究:基于甘肅華縣的實地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55-63+139
[10]汪淳玉,葉敬忠.鄉村振興視野下農村留守婦女的新特點與突出問題[J].婦女研究論叢,2020(1): 17-25+55
[11]汪淳玉,吳惠芳.鄉村振興視野下的困境留守婦女[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93-100.
[12]趙小燕,邱云,張蕓,等.父愛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及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中國健康教育,2018(11):1009-1011+1026.
[13]楊雪云,陳勁竹.父職建構:背景、原因與策略[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3):51-55.
[14]魏爽,王童顏.形象知覺、父職能力與角色參與:“80后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管理,2021(6):94 -99.
[15]鄭春風,鄭生竹.父職的媒介再現、社會再生產與現代中國家庭的結構轉型:以《爸爸去哪兒》為例[J].新聞界,2019(9) :70-81.
[16]陳輝.半城半鄉:西部農民新三代家庭的離散性與彈性:基于關中A縣B村調研[J].社會科學輯刊,2022(5):63-71.
[17]羅小鋒.時空伸延:半流動家庭中的夫妻關系維系策略[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262-265.
[18]朱濤,郭星華.雙向疏離與文化互嵌:青年農民工在縣域城市的文化融入[J].中國青年研究,2023(3):48-56.
[19]謝建社,袁淑芬,陳婷婷,等.青年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共建共享新格局研究:以廣州為例[J].青年發展論壇,2018(6):44 -53.
[20]李愛芹.青年農民工“臨時夫妻”現象的形成機制及社會風險[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4):32-37.[21]陳雯.形式“同質”與本質“異質”:新生代農民工婚戀模式的機制與困境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8(7):56-65.[22]郭戈.“喪偶式育兒\"話語中的母職困境與性別焦慮[J].北京社會科學,2019(10):117-128.
[23]劉中一.角色虛化與實踐固化:兒童照顧上的父職:一個基于個體生命經驗的考察[J].人文雜志,2019(2):106 -112.[24]何紹輝.撐起兒童照顧的“半邊天”:對父職實踐的社會學考察[J].中國青年研究,2020(2):85-91.
[25]佟新,周旅軍.就業與家庭照顧間的平衡:基于性別與職業位置的比較[J].學海,2013(2):72-77.
[26]夏柱智,賀雪峰.半工半耕與中國漸進城鎮化模式[J].中國社會科學,2017(12): 117-137+207-208
[27]呂德文.“一家兩制”:城鄉社會背景下美好生活的實踐邏輯[J].探索,2021(5):115-124+2.
[28]朱云.代際差異:農民家庭現代化轉型實踐與調適[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60-69.[29]任亮亮.建筑業超齡農民工養老模式的選擇、實踐意義與困境:兼論超齡農民工清退政策[J].人口與社會,2023(6):57 -67.
[30]賀雪峰.縣域城市化與農民的處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2): 106-114+186
(責任編輯:王勤美)
Research on Family Management Practice,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Young Migrant Workers
REN Liangliang
(School of Sociology,WuhanUniversity,Wuhan,Hubei,China,430072
Abstract:The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urbanization processhaspromoted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of the operation modeofruralfamilies,andthechange fromsemi-mobilefamilies tonewsemi-mobilefamilies hasocured.Itis demonstratedinthefollowingaspects:thecorefamilylaboralocationhasshiftedfromacombinationofworkandfarming toamixof workandcompanionship;familystructurehasevolvedfromindependentstrivingoforefamiliestothecolaborativedevelopentof three-generationfamilies;moreover,thefamilyeconomyhastransitioned fromhighacumulationandlowconsumptiontolow accumulationand highconsumption.Inthenewsemi-mobilefamilymodel,youngmigrantworkersfacemarialrelationship dificultiesstemmingfrolong-terseparation,challengesinparent-hildrelationshpscharacterizedbydifcultiesinteaching afterraising,andintergenerationalrelationshipdilemmasmarkedbychalengesinfilialsupport.Thesedilemmasarisefromthe transformationofindividualfamilyonceptsundertheinfluenceofmodernizationtinking,aswellasshiftsinliveioodpattsthat haveledtoatransferofpowerinfamilyresourceallcationtotheoldergeneration.Theemergenceandmaintenanceofthenewsemi -mobilefamilyunderscorethattheurbanizationofruralfamiliesisstillsupportedbyhespatialandtemporalseparationoffamily members.Thisimpliestheneedforideologicalguidanceandpolicyimprovementtocontinuouslypromoteurban-ruralintegation development and facilitate the realization of strategic goals for urbanization of the population.
Key words:new semi -mobile family;young migrant workers;family management;urb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