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2.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41(2025)03-0012-06
1引言
代際閱讀是一種促進跨代際群體交流與文化傳承的系統化閱讀服務模式。代際閱讀推廣既能增進代際間的情感和理解,也能在社會系統中強化文化認同與價值觀的延續。
國內外學者針對代際閱讀推廣開展了廣泛研究,在理論框架構建、實踐模式創新等方面取得進展。任偉等[1]提出,通過逆向代際閱讀推廣可修復鄉村文化生態圈。劉曉鷗等從場域理論視角探討公共圖書館代際閱讀的空間塑造路徑。謝潘佳基于4I營銷理論提出了公共圖書館代際閱讀推廣的創新策略。陳安琪4以歐美國家的實踐為基礎,分析了代際閱讀推廣的路徑及啟示。譚瑩[5]梳理了公共圖書館代際閱讀的策略與價值圖景。此外,樊偉等[研究了俄羅斯的國民閱讀推廣案例,符藝則從老漂族群體的角度探討了代際閱讀推廣路徑。國外研究中,Smith等[8]強調互動體驗對社會凝聚力的促進作用。Muller[9]提出文化記憶和代際共讀對社會穩定的重要意義。
但整體上看,現有研究多傾向于探討代際閱讀推廣的局部問題,如單一群體的閱讀需求、特定場域下的推廣策略、個別國家的實踐經驗等,缺乏從系統化、全生命周期視角構建代際閱讀推廣的整體框架;
理論建構與實踐指導之間存在明顯脫節,難以為圖書館開展代際閱讀推廣提供全局性指導。
SIPS模型從情境(Situation)、信息(Informa-tion)參與(Participation)滿意度(Satisfaction)四個維度構建了系統化的服務框架,為代際閱讀推廣提供了全局視角和整體思路。該模型能夠有效整合代際閱讀推廣中的各個要素,實現從需求分析到效果評估的全過程管理,為相關研究提供了一種全局視角和系統化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擬基于SIPS模型,探索代際閱讀推廣的實施路徑與優化策略,以期為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實踐提供更具深度和廣度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引。
2圖書館代際閱讀推廣的意義與現實問題
2.1代際閱讀推廣及其意義
代際閱讀推廣是指通過公共圖書館等文化機構,以家庭和社區為基礎構建代際間的知識、文化與價值觀念的流動機制,實現代際間的文化資本積累與象征性互動。其意義主要是:1)代際閱讀推廣在代際間生成并傳遞文化資本,以加強家庭和社會文化資源的再生產,進而塑造個體在社會空間中的地位并進行象征性資本積累;2)代際閱讀推廣推動家庭與社區層面的網絡互動,產生嵌入性強的社會關系與信任網絡,使代際間的文化價值通過累積性社會資本形式得以穩定延續;3)通過代際互動,公共圖書館在特定文化場域中扮演著降低文化資本代際傳遞壁壘的角色,以促進文化資源的跨代均衡分配與社會公平的實現。
2.2圖書館代際閱讀推廣的現狀
一些西方國家為促進代際閱讀實踐的發展,積極制定并逐步完善了相應的政策,讓圖書館的相關實踐有了導向和依據。美國最早于1988年提出《代際圖書館素養法案》,并將相應內容寫入了1990年的兒童圖書館服務協會(ALSC)相關文件中。洛杉磯公共圖書館也于1988年在三個社區分館開展了GAB(GrandparentsandBooks)項目,招募50歲以上的志愿者在課余時間與六年級以下的少年兒童共同朗讀書本[10]。近年來,國內圖書館代際閱讀推廣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首先,在空間建構方面,有的圖書館創造了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相融合的代際互動場域。例如,合肥市少兒圖書館的跨代共讀空間“家庭圖書館”通過智能化設備和全息投影系統,構建了一個具有高度包容性的社會化學習空間[1]。其次,在代際互動層面,有的圖書館采用了結構功能主義的運作模式。例如,惠州市圖書館創新打造的“惠享閱讀家”借助社會力量拓展圖書館的服務空間,其代際共讀計劃通過組織老年讀者與青少年讀者定期舉行讀書分享會,建立起跨代際的社會網絡[12]。再次,在機構能力建設方面,有的圖書館采用了組織學習理論框架。例如,重慶渝北區圖書館提出“家庭 + 圖書館”以探索全民閱讀新路徑,通過專家講座、實地考察和行動學習等方式,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組織學習體系,促進了機構的持續創新和發展[13]
2.3圖書館代際閱讀推廣存在的問題
第一,目前代際閱讀推廣領域中,行動者間尚未形成統一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各自為政、缺乏協同,難以形成場域效應,進而削弱了閱讀推廣的整體效能。特別是在與社會福利機構、民間教育組織的互動中,缺乏有效的制度性紐帶,致使社會資本無法充分積累和轉化。第二,當前許多活動過于關注顯性的閱讀指標,而忽視了參與者深層的情感需求,導致推廣內容與代際受眾的期待之間發生錯位。具體來說:一是內容形式化,忽視情感互動的設計,許多活動流于說教與灌輸,親子互動缺失;二是主題同質化,千篇一律的閱讀技能培訓過多,缺少基于家庭特點的個性化內容;三是評估表面化,只看重閱讀量等顯性指標,忽視了情感聯結、家庭認同等深層影響。第三,當前的推廣方法呈現出工具理性主導的特征。許多閱讀推廣活動偏重形式設計,如名家導讀、閱讀打卡等,固然有助于吸引讀者眼球,但卻忽視了代際群體間深層次的情感互動與價值溝通。這種重形式、輕內容的方法論局限,導致推廣效果流于表面,難以引發共鳴。
3代際閱讀推廣的優化:一個SIPS模型的引入
3.1SIPS模型概述
SIPS模型最初由社會服務研究學者JohnD.Morgan在1995年提出,作為分析社會服務交互過程的理論框架。隨后,David E.Thompson 等[14]在2002年將該模型擴展應用于公共服務領域,進一步完善了模型的四個維度。2010年,RichardA.Wilson[15]對SIPS模型進行了系統性發展,將其整合到社會生態系統理論中,強調了服務系統的動態性和互動性,使該模型更具實踐指導意義。通過情境構建、信息流動、參與互動和滿意度評估四個維度,本文構建了一個完整的代際閱讀推廣生態系統(見圖1,以下簡稱“SIPS模型”)。
從理論基礎來看,SIPS模型整合了社會系統理論、信息交互理論和參與式發展理論的核心要素。其中,情境維度(Situation)基于社會建構論,強調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營造適宜的代際互動氛圍;信息維度(Information)借鑒了信息生態學理論,關注信息在不同代際群體間的流動與轉化;參與維度(Participation)植根于社會資本理論,強調通過多元主體的深度參與構建社會網絡;滿意度維度(Satis-faction則融合了服務評估理論,建立起閉環式的反饋機制[16] 。
從功能屬性來看,SIPS模型具有系統性、互動性和適應性三大特征。系統性體現在模型各要素之間存在緊密的邏輯關聯,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互動性強調各代際群體在閱讀推廣過程中的雙向交流與反饋;適應性則反映了模型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響應能力。
從操作層面看,SIPS模型提供了一個動態的實施框架。在情境構建階段,強調物理空間與社會空間的協同設計;在信息流動階段,注重信息的分層傳遞與價值轉化;在參與互動階段,突出多元主體的協同參與機制;在滿意度評估階段,建立起科學的效果評價體系。
3.2SIPS模型引入代際閱讀推廣的必要性與可行性3.2.1必要性分析。首先,從社會整合功能來看,SIPS模型能夠有效應對當前代際閱讀推廣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借鑒帕森斯的社會系統理論,代際閱讀推廣需要實現適應、目標達成、整合和模式維持四大功能。SIPS模型通過情境構建(Situation)提供了適應機制,通過信息流動(Information)確保目標達成,通過參與互動(Participation)強化整合功能,通過滿意度評估(Satisfaction)實現模式維持。其次,從社會資本積累角度看,SIPS模型為代際互動提供了制度化框架。根據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有效的社會實踐需要特定的場域支持。SIPS模型通過系統化的情境營造和參與機制,構建了一個有利于社會資本積累的制度場域,有助于彌合代際閱讀推廣中的結構性斷裂。
3.2.2可行性分析。從操作層面看,SIPS模型具有較強的實施可行性。第一,模型的系統性特征與代際閱讀推廣的復雜性相適應。通過結構化的實施框架,可以有效應對推廣過程中的多維度挑戰。這種系統性思維符合默頓的中程理論要求,既有理論指導性,又具備實踐可操作性。第二,從資源配置角度看,SIPS模型提供了清晰的資源整合路徑。基于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該模型通過情境、信息、參與和滿意度四個維度的有機整合,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能提升。第三,從評估體系來看,SIPS模型建立了科學的效果評價機制。借鑒拉扎斯菲爾德的傳播效果研究范式,該模型通過滿意度評估環節,構建了一個閉環式的效果評價體系,為代際閱讀推廣的持續優化提供了可靠保障。
4基于SIPS模型的代際閱讀推廣優化框架
4.1總體思路
基于SIPS模型的代際閱讀推廣優化框架以情境營造為基礎,通過物理空間、信息供給與文化氛圍的共同作用,為代際閱讀推廣提供必要支撐。在此基礎上框架將互動與激勵作為關鍵抓手,通過設計多樣化的參與方式與優化協作機制來維持用戶的主動性與持久性。參與過程是物理、心理和社會情境的多層次融合,讓閱讀推廣深人到情感與認知層次(見圖2)。
整體過程環環相扣,形成了從情境營造到參與激勵,再到反饋評估的閉合循環。這不僅是一種推廣路徑,更是一種系統性的優化邏輯,強調體驗與效果的雙重提升,最終實現代際閱讀推廣的長效化、可持續化發展。
4.2基于SIPS模型的代際閱讀推廣優化策略
4.2.1情境構建策略。首先,在物理空間層面,應基于環境互動理論,構建具有包容性的代際共享空間。這種空間設計既要考慮不同代際群體的功能需求,又要注重空間的象征意義,通過空間要素的系統安排,創造有利于代際互動的物理環境。其次,在社會空間層面,需要運用社會資本理論,建立多層次的社會網絡體系。通過制度化的互動機制,促進代際群體間的信任建設與關系培育,消除代際隔閡,增強社會凝聚力。再次,在文化空間層面,基于文化資本理論,營造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通過文化符號的設計與文化活動的組織,促進代際間的文化認同與價值共鳴。此外,還要注重情境要素間的系統整合,運用場域理論,構建有利于代際互動的制度化框架,為代際閱讀推廣提供穩定的環境支持。
4.2.2信息傳遞策略。首先,基于信息分層理論,要建立分級分類的信息供給機制。通過對各代際群體信息需求的系統分析,構建差異化的信息資源庫,實現信息供給的精準匹配。其次,運用網絡傳播理論,開發智能化的信息分發平臺。通過算法推薦與智能篩選,優化信息傳遞路徑,提升信息流動效率。再次,基于反饋系統理論,建立多層次的信息反饋機制。通過用戶行為數據分析與需求動態追蹤,形成閉環式的信息交互系統。同時,要注重信息生態系統的建設,通過信息質量控制、信息安全保障和信息權益保護等機制,確保信息傳遞的有效性與可靠性。此外,還需要構建跨代際的信息共享平臺,促進知識在代際間的有效流動與創新集成。
4.2.3參與互動策略。首先,應基于社會分層,設計層級化的參與框架。針對各代際群體的認知特征與行為習慣,開發差異化的參與方案,滿足多層次的互動需求。其次,運用社會網絡理論,構建多維度的互動平臺。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互動渠道,擴大參與范圍,增強互動效果。再次,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通過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各代際群體的參與積極性。同時,要注重互動質量的提升,通過互動規則的設計與互動過程的優化,促進代際間的深度對話與價值共創。
4.2.4滿意度評估策略。首先,要建立綜合性的評估指標體系。通過服務質量、互動效果、社會影響等維度的系統評估,全面把握代際閱讀推廣的實施效果。其次,運用數據分析理論,開發智能化的評估工具。通過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技術,提升評估的科學性與效率性。再次,基于持續改進理論,建立動態優化機制。通過評估結果的及時反饋與持續改進,確保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同時,要注重評估體系的系統性,通過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的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質量保障體系。
4.3基于SIPS模型的代際閱讀推廣實施步驟
4.3.1代際差異診斷與情境規劃。首先,要針對各代際群體如嬰幼兒、青少年、中年、老年等開展閱讀行為與習慣調研,重點分析代際間的認知差異、閱讀偏好和互動障礙。這一過程可以借助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焦點小組等多種調研方法,全面收集各代際群體的閱讀需求和行為數據,為后續的情境規劃提供依據。其次,評估各代際群體的數字素養水平,特別關注老年群體的技術適應性問題,這對于設計普適性的閱讀服務和產品至關重要。再次,分析代際沖突的主要表現形式和深層原因,如價值觀差異、溝通方式差異等,有助于理解代際互動障礙的成因,為制訂有針對性的代際融合策略奠定基礎。在完成代際差異診斷后,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情境規劃。具體而言,要設計促進代際融合的空間布局方案,如代際互動專區、跨代共讀空間等,通過空間設計來營造良好的代際互動氛圍,促進代際交流。同時,還要制訂適宜的代際融合策略,如開發適合不同年齡段讀者的閱讀資源、組織跨代際閱讀活動、建立代際互助機制等,從而有效促進代際間的理解與溝通。
4.3.2代際閱讀資源分級供給體系設計。首先,開發跨代際閱讀資源包,聚焦家族故事、傳統文化、共同記憶等主題,挖掘各代際群體的共同興趣點,通過閱讀資源的情感鏈接,促進代際間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其次,設計代際共讀書單,精選適合各代際群體共同閱讀和討論的圖書,涵蓋經典文學、家庭教育、生活智慧等多元主題,通過共讀活動,營造代際交流的平臺,增進代際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再次,開發代際互動型數字資源,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如開發祖孫共讀繪本App、建設家庭閱讀互動平臺等,通過數字工具的介入,拓展代際互動的時空邊界,為各代際群體提供便捷、靈活的閱讀交流渠道。同時,建立代際知識傳承數據庫,收集和整理各代際群體的獨特經驗和智慧,實現代際間的知識互補和傳承。這一數據庫聚焦口述史、生活技藝、家族記憶等多種形式的知識資源,通過數字化方式進行系統的保存和傳播,促進代際間的知識交流和互鑒。
4.3.3代際互動生態圈的構建。首先,開展代際融合活動,如祖孫共讀會、家庭閱讀日、代際故事會等,通過創造代際對話機會,營造良好的代際互動氛圍,增進各代際群體的相互了解和情感交流。其次,設計代際配對閱讀項目,如書香伙伴計劃等,鼓勵各代際群體結對共讀,通過閱讀活動的開展,建立代際間的友誼紐帶,促進代際間的相互學習和成長。再次,組織代際知識分享活動,如長者講堂等,為各代際群體搭建經驗交流與智慧分享的平臺,促進代際間的知識互鑒和傳承創新。同時,建立代際互助機制,充分發揮各代際群體的優勢和特長,實現代際間的互利共贏。例如,開展數字教學活動,由青年教授長者使用數字設備,幫助長者跨越數字鴻溝;開展經驗傳承活動,由長者分享生活智慧,幫助青年應對生活挑戰。通過這種代際互助模式,不僅能夠滿足各代際群體的現實需求,還能夠增強代際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良性的代際互動循環。
4.3.4代際融合評估反饋與持續改進機制。首先,建立科學的代際融合評估指標體系,從代際互動頻率、互動質量、情感聯結度、知識傳承效果等多個維度,全面評估代際閱讀推廣的融合效果。通過設計合理的評估指標,量化代際融合的程度和水平,為后續的改進策略提供依據。其次,開展代際關系改善評估,采用代際互動觀察、關系測評等多種評估方式,深入分析代際閱讀推廣對緩解代際隔閡、促進代際理解的作用,評估代際融合的社會效果。再次,分析代際融合的深層效果,探究代際閱讀推廣對價值觀互相理解、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的影響,揭示代際融合的長遠意義和價值。
5結語
本研究基于SIPS模型構建了代際閱讀推廣的系統框架,揭示了代際閱讀推廣中的關鍵要素和實施路徑。研究發現,有效的代際閱讀推廣需要從情境分析、資源建設、參與機制和滿意度評估四個維度統籌推進,特別要注重代際差異的識別與應對、代際融合資源的開發與整合、代際互動機制的設計與實施,以及代際融合效果的評估與優化。這一框架既體現了系統性思維,又突出了代際融合的核心訴求,為圖書館開展代際閱讀推廣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任偉,劉念.基于逆向代際閱讀推廣的當代鄉村文化生態圈修復[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4,42(5):21-28.
[2]劉曉鷗,柳英.基于場域理論的公共圖書館代際閱讀與空間塑造分析[J].圖書館,2023(7):99-104.
[3]謝潘佳.4I營銷理論視域下公共圖書館代際閱讀推廣創新策略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2(10):116-123.
[4]陳安琪.基于歐美國家服務實踐的代際閱讀完善路徑及啟示[J].圖書館,2022(7):65-70.
[5譚瑩.公共圖書館代際閱讀推廣策略與價值圖景[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1(5):53-57.
[6]樊偉,楊輝,鄧富強,等.代際閱讀視角下的俄羅斯國民閱讀推廣案例研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1(3):82-85.
[7]符藝.公共圖書館老漂族閱讀推廣路徑構建探析[J].河北科技圖苑,2020,33(6):68-71.
[8]LENSTRA N.The Community-Based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of Older Adult Digital Learning:A Study of Public Librariesand Senior Centers ina Medium-sized City in the USA[J].Nordicom Review,2017,38(s1) :65-77.
[9]VASILEVAR.LibrariesandInter-GenerationalCommunication Good Practices and Their Educational Results[J]. JournalofBalkanLibrariesUnion,2014,2(1) :45-47.
[10陳安琪.基于歐美國家服務實踐的代際閱讀完善路徑及啟示[J].圖書館,2022(7):65-70.
[11]合肥市少圖“家庭圖書館”開館[EB/OL].[2023- 09-25].http://www.ah.xinhuanet.com/20230925/ef0e8e1d502c4ebfb255e36f51c4269d/c.html.
[12]譚琳,駱國紅.“家 + 圖書館”鄰里享書香[N].惠州日報,2024-04-24.
[13]張雪梅.依托公共圖書館建設家庭圖書館的創新探索:以重慶市渝北區家庭圖書館建設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6(9):4-5,24.
[14]WeidlichJ,BastiaensTJ.ExplainingSocial Presence and the Quality of Online Learning with the SIPS Model[J]. 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7,72(7):479-487.
[15]GUERRERO A M,WILSONK A.Usinga SocialEcological Framework to In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servationPlans[J].Conservation Biology,2017,31(2):290-301.
[16]SANCHEZ M.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mes Evaluation[R].Madrid: Spanis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lder Persons and Social Services,2009:7-74.
[收稿日期]2024-11-21
[作者簡介]譚雪花(1978一),女,本科,館員,陽江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