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一桶 4°C 的冰水,倒在自己頭上,你會感到一股強烈的寒冷立刻傳遍全身。接著,由于冰水的低溫,你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皮膚表面感到刺痛、頸部和肩部的肌肉急劇收縮等反應。幾秒鐘后,身體會通過顫抖來抵御寒冷。這大概是一個人身體被一步一步“凍住”的感受。
而在全世界,大約有五十萬人,每天都在經歷著由于肌肉不可逆轉的萎縮而帶來的類似的痛苦。這種病就是被稱為五大絕癥之首、百分之九十的患者存活期不超過五年的肌萎縮側索硬化(英文縮寫為ALS),俗稱“漸凍癥”。
6月21日,夏至,北半球迎來2025年白晝最長的一天。這天,也是“世界漸凍人日”。
“世界漸凍人日”的確立源于美國傳奇棒球運動員盧伽雷,1939 年6 月21 日,他被確診為肌萎縮側索硬化。十三天后的7 月4 日,盧伽雷最后一次披上洋基隊戰袍,洋基隊歷屆退役球員及現役全體隊員全部到場,全場六萬余名球迷鴉雀無聲。他以顫抖的語氣感性地說道:“過去兩個星期,你們看到報上說我劫數難逃,但今天,我真正感受到我是地球上最幸運的人。”盧伽雷在與漸凍癥頑強抗爭兩年后,于1941年辭世。
1992 年底,肌萎縮側索硬化/運動神經元病國際聯盟組織成立,也稱“漸凍人”協會國際聯盟。1997年,該聯盟選定在盧伽雷被確診的6月21日這天,在全世界舉行相關活動,以喚起世人對這一遍布全球的可怕疾病的重視,增強社會各界對漸凍癥患者及照顧者的關注和關愛。于是,每年的6月21日被確定為“世界漸凍人日”。
在今年的“世界漸凍人日”來臨之際,本刊特別策劃“凍不住的人生”專題,講述京東集團前副總裁蔡磊、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社會學教授莫里·施瓦茨、機器人科學家彼得·斯科特-摩根、“人民英雄”張定宇以及“冰桶挑戰”發起人皮特·弗雷茨、帕特里克·奎恩、安東尼·瑟那查等人被“漸凍癥”改變而沒有被凍住的人生。
“悲觀、抱怨沒有用,與其討論死亡,不如做更有意義的事。”他們與命運決戰、與疾病抗爭,詮釋出哲學家帕斯卡的名言“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的含義。
希望6月21日這一天漫長的日光,帶來愛、溫暖和希望,為他們“解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