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遵循幼兒的學習特點,將美育融入各類活動,理清以“美育”為主線的課程架構,讓課程更好地助力幼兒的多元發展?圍繞這一問題,以“創想啟智,紙藝育美”為切入點,積極探索從“紙藝育美”到“美育育人”的轉型之路。為實現課程轉型,我們著力解決“為何做、做什么、怎樣做”這三個關鍵問題。
為何做。在“美育育人”的愿景指引下,我們需要以更開闊的視野,從全面育人的角度出發,挖掘課程內涵,詮釋課程理念,明確培養目標。
基于對課程變革內涵的理解,我們確立了“相遇美好,擁抱美好,創造美好”的課程理念。課程尊重幼兒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以幼兒為主體,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尊重美、理解美、崇尚美,培養幼兒對美的多元體驗和接納能力。同時,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差異,鼓勵幼兒在表達表現、創生美好的過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質、養成良好的習慣,并培養對真善美的追求。根據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總目標,通過課程的園本化實施,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培養“健康、快樂、進取、尚美”的美好兒童。
做什么。第一,優化課程架構。我們從藝術美、自然美和生活美三個維度出發,確定“紙藝、園藝、食藝”三個選擇性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多元。在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全面梳理和重構原有課程框架,開展頂層設計,均衡設置兩類課程,充分體現課程的多樣性、平衡性,呈現課程實施的良好生態。
第二,創生選擇性課程。以“三角”“三館”“三節”作為“三藝”活動的實施途徑,既在共同性課程中滲透,又設有專項性的特色活動。在此過程中,我們期望達成兩點目標。其一,實現縱向經驗的遞進連接。以“角”為支點,幼兒園、家庭、社區資源,由小及大,實現從“角一館一節”的空間拓展,讓幼兒在這一過程中擁有更多選擇機會,獲得更完整的審美體驗和經驗發展。其二,促進橫向經驗的打破與整合。“三藝”活動既可以單獨開展,又能兩兩組合,還可以與共同性課程有機融合,豐富幼兒的經驗和成長歷程,打破壁壘,形成交融互進的動態發展過程。
怎樣做。首先,課程資源統整化,助力園本課程重構。一是重組園內校園環境。將灌木改造為步入式草坪,新增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豐富園內的生態環境。合理騰挪空間,創設玩美紙藝館、田趣園藝館、天臺花藝館以及美食博物館,開辟“東紙西紙有意思”“小眼晴看美食”“春播、夏長、秋收、冬藏”三藝長廊。二是開發園外實踐基地。繪制課程資源圖譜,有效落實“尋美一創美一享美”的課程運行模式。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幼兒走進社會、親近自然,拓寬幼兒發現美、感受美的途徑,讓幼兒在行走中觀察、體驗、感知、表達。三是連接社區家長資源。成立家長助教團,構建課程資源庫,并在各類活動中充分發揮家長資源的助力作用,將課程內容進行有效拓展。
其次,園本研修層級化,推動園本課程重構。一是拓展美的多元體驗。辨析“三角”“三館”功能,為幼兒拓展對紙的多元體驗;連接真實生活場景,豐富幼兒對美食的多元感知;利用自然資源,為幼兒打造獨特的美育體驗。二是聚焦“三角”課程建設。通過調研教師需求,針對“三角”課程環境打造中遇到的瓶頸問題,開展一系列以問題為導向的專題研究。著力剖析課程實施中出現的真問題,積累豐富的園本課程操作要點。三是充分發揮“三館”作用。組建涵蓋“紙藝、園藝、花藝、食藝”的教師社團,致力于高、低結構特色活動的開發與實踐,豐富幼兒的多元體驗和課程經歷,提升教師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能力。四是推動“美育”融入一日活動。依托“班班有品”特色,捕捉幼兒一日活動中的美育契機,將美育落實在各類活動中,讓美自然地融入幼兒的生活。
再次,課題研究明風向,助推園本課程重構。圍繞課程構建過程中的痛點與難點,以幼兒園龍頭課題為引領,組建子課題群,開展組團式課題研究。
最后,課程管理機制化,夯實園本課程重構。為保障課程實施能夠持續優化,對課程實施質量開展常態化、全面化的監控調研。通過文本調研做到定時定人,現場調研注重盯人盯崗,聯合調研聚焦盯班盯條線。深化以問題為導向的對話與服務模式,探尋師幼的真實需求,助力師幼雙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