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如何通過“天思政課”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連接起來,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成為新時代學校的重要課題。
上海市閔行區近兩年重點建設了德育“第一課堂”,在試點中小學校設立專用教室,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思政教學,創新德育路徑和形式,促進主題教育展示及資源積累。作為高中階段的試點學校,結合信息化辦學特色,充分利用德育“第一課堂”專用教室的數字技術資源,設計并實施了一系列貫穿全學年的課程與教學實踐方案,推動思政課程改革創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整體設計與課程實施
學校德育“第一課堂”的課程設計實施,主要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集體備課、教師培訓等活動,建立縱向跨學段、橫向跨學科的交流研修機制,實現研學評一體化。每學期開設10節左右展示課,請10位教師走進德育“第一課堂”授課。課程內容分為五大板塊,以典型人物和偉大精神為載體,選取典型故事為切入點,在前期與學校的“南京愛國主義教育”“成人儀式”“綠水青山研學”等社會實踐活動相融合的基礎上,借助豐富多樣的資源,通過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互動式的全新演繹,運用信息化手段、創新授課形式和方法,把傳統文化經典、革命英雄人物、偉大民族精神等呈現于課堂之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亮起來、英雄人物活起來、偉大民族精神閃耀起來。
為了更好地建設德育“第一課堂”,學校成立領導小組,加強頂層設計,聚力高校和社會資源,落實常態化研訓,從專項經費、硬件設施、平臺服務、課程建設等各方面加強保障,努力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典型課例及其特色
以“高揚永不褪色的旗幟”一課為例,黨支部書記圍繞黨的建設主題,開設了“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研討課。
課堂設計了三個活動環節。一是學生講述百年黨史,介紹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創造了“四大偉大成就”;二是學生分享走訪AI創新試驗區企業的體驗和收獲;三是以“總書記來到我們家”為情境,師生討論中國共產黨如何增進民生福祉,最后得出結論: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該課是基于必修3第一單元整體學習的綜合探究課,三個環節皆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引導學生課前調研本地黨史,走進企業體驗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在課堂上演講、分享以及深入討論,課后再進行專題練習和總結,有效培育了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以及公共參與素養,為他們未來的人生發展打好精神底色。
該課利用德育“第一課堂”專用教室的科技環境,打造了一個立體環繞式、科技感十足的現代課堂。教室配備前后屏幕和兩側立體環繞式幕布,能夠高清、立體地展示課堂配圖和視頻,清晰呈現閔行區珍貴的百年黨史文獻和老照片。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后在課堂上分享經驗,同時在幕布上展示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區的科技企業和AI產品,共同探究“黨如何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這種教學方式增強了課堂的互動性和沉浸感,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黨的歷史與現代科技發展的緊密結合。
本節課的一大特點是匯聚社會各方資源,共同上好“大思政課”。例如,閔行區委黨史研究室為學生提供了“百年風華—中國共產黨在閔行”的黨史文獻和原版圖書;馬橋鎮黨委為課堂提供了街鎮在改革開放中取得成就的宣傳片和各行各業的美照;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和設序科技公司為高中生走進“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提供了實地考察機會,讓學生實地感受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從區委到街鎮、從社區到企業,社會各方積極提供支持,使思政教育真正做到了“思政小課堂”連接“社會大課堂”,引導學生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