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湖北省隨州市堅持站穩群眾立場、走好群眾路線,把開門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將群眾作為“主考官”和“閱卷人”,切實提升群眾的參與感,推動作風建設,讓群眾“可感”更“可及”。
隨州市堅持把學習研討作為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首要任務和貫穿始終的主線,扎扎實實抓緊抓好。
隨州市委常委會帶頭先后舉辦學習教育讀書班1期、理論學習中心組集中學習研討會3次、常委會會議學習相關內容12次,示范帶動625名縣處級領導干部和10萬余名黨員干部扎實開展學習。充分運用各媒體平臺,宣傳學習動態、推送學習知識點、插播小故事150余次,構建“隨時可學、隨處能學”的移動學習平臺。采用送學上門、網絡推送學習資料等方式,加強流動黨員、老年黨員、新就業群體黨員等群體學習教育,把學習陣地延伸到“家門口”、輻射到“手機端”,切實把學習內容傳達到每名黨員。
在學習教育開展過程中,隨州市加強正負面典型宣傳,樹立8名學習教育先進典型,在媒體設置專欄進行宣傳推介;舉辦黨建故事分享活動,20個黨員代表現場分享作風建設中的鮮活案例,營造學習先進、干事創業、創先爭優濃厚氛圍。通報30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案例,在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上公開曝光相關問題7個,釋放違紀必究、執紀必嚴的強烈信號,形成強大震懾,推進規定精神入腦入心。
堅持把“開門問診”作為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有效抓手,按照以下看上、上下聯動方法路徑,采取“線上+線下”方式,多維度、多角度聽取意見建議、查擺問題不足。
“請上來”談問題。隨州市委書記馬澤江先后兩次主持召開學習教育征求意見座談會,聽取基層黨員干部群眾代表意見建議,收集意見建議50余條,示范帶動各級領導干部召開征求意見座談會80余場次,收集意見建議200余個,對收集的問題分類反饋、跟蹤督辦、推動解決。
“走下去”找問題。隨州市建立市委常委學習教育聯系點制度,9名市委常委走訪調研學習教育聯系點鄉鎮(街道)11次,召開座談會10次,收集意見建議55條,走進基層黨員干部群眾中找到作風之弊、群眾之盼、發展之困,推動辦好實事好事。
“鉆進去”查問題。隨州市委通過發放意見函、召開座談會、12345平臺收集等方式,征集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意見建議70條,經反復研判,選擇10個問題納入市委常委會班子問題動態更新清單。引領帶動各級領導班子通過設置意見箱、問卷調查等方式,開展“建言獻策”“開門找問題”活動,征集群眾揪心事、煩心事、操心事1500多個,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問題清單600余個,有效提升查擺問題針對性、精準度。
隨州市堅持把開門納諫、群眾監督作為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重要舉措,把群眾監督融入日常工作生活。
—拓寬監督渠道。通過設立監督舉報電話、電子郵箱、網絡舉報平臺等方式,暢通群眾舉報渠道,廣泛征集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問題線索,接受群眾監督。學習教育以來,收到群眾舉報相關問題線索100條,查實60條,處理處分70人。
—延伸監督觸角。以學習教育為契機,對全市近年來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問題多發點、易發點,出臺《關于從嚴從實加強干部教育監督管理的意見》等制度規定,推動監督從“八小時內”向“八小時外”延伸,推動作風建設實現“工作圈”向“生活圈”和“社交圈”全覆蓋。
—提升監督質效。采取召開內部會議、群眾評議會、公示等方式,向黨員、群眾通報領導班子整改整治情況,邀請群眾對學習教育開展情況、黨員干部工作作風等進行評議,對群眾提出的批評和建議,及時整改落實。學習教育以來,市縣各級黨組織召開內部整改整治通報會議50余場次,采取線上線下等方式公示整改成效150余次,切實讓黨員、群眾看到改了什么、改得怎么樣。
…………
隨州市堅持把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與增進群眾福祉相結合,錨定民生短板,讓更多“民聲”變成“民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滿意度。市委書記馬澤江先后15次深入基層走訪調研,面對面詢問黨員、干部、群眾意見建議和困難難題,推動解決城鄉供水等“老大難”問題。全市各級領導干部帶著問題、帶著感情深入基層調研2000余次,到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的地方和單位研究解決民生問題700余個,持續提升民生溫度。
隨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召開8期政企雙月懇談會,協調解決用地審批、資金周轉等問題49個;開展局長“坐窗口、走流程、優服務”活動,市、縣兩級135名行政審批部門主要負責人每月到政務服務大廳,了解群眾訴求、解決企業難題,今年以來幫助解決突出問題58個;開展“解難題、穩增長、促發展”活動,各級領導干部走訪企業700余次,幫助協調解決困難250余個,助力營商環境優化升級。
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城市環境問題,隨州市組織1.8萬余名黨員干部下沉社區開展“清潔家園”行動,推動解決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拉亂接等問題。統籌推進迎賓大道慢行步道暨周邊環境提升工程、白云湖“一湖兩岸”功能提升等惠民項目,“水路聯動”煥新宜居環境,得到群眾充分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