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高校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黨建統領作用,精準培養適配地方產業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進程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以產教融合為驅動,主動對接區域產業鏈,通過技術轉化和產學研協同,激活地方經濟升級的創新引擎;以“服務地方、特色發展”的辦學定位引領育人模式變革,推動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
強化黨建“主心骨” 把好育人方向
落實黨建引領,首先要以優化治理體系為抓手,激發基層活力。應用型高校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黨委統籌全局的核心地位,建立“政治引領、專業決策、高效執行”三位一體的治理模式。夯實本科教育教學中心地位,主動對接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企業發展的重大需求,努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通過優化黨委議事規則,將黨的領導貫穿學科布局、產教合作等重大決策,同時尊重學術委員會在專業領域的自主權。
在決策流程上,要建立“黨委前置審議、專家專項論證、部門協同落實”的機制,既確保政治方向的正確性,又提升決策的科學性。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堅持依法治校,實施教授治學,實行民主管理。充分發揮黨代會、教代會、工代會、團代會、學代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等在學校管理決策中的作用,堅持校務公開,保障師生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營造民主和諧的校園氛圍。
落實黨建引領還需對標教育強國建設要求,與業務深度融合。黨委應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構建政治引領與專業治理的平衡機制,自覺將黨的教育方針轉化為學科建設、校企合作等重大事項的剛性約束,確保辦學方向不偏離。同時,推動黨建資源向業務領域滲透,通過設立黨員先鋒崗、創建黨建品牌項目,使基層黨組織成為教學改革、技術攻關的前沿陣地。
深化產教融合 重構人才模式
在學科建設方面,應用型高校要動態調整專業對接產業鏈,構建以人才培養為本、應用研究為主、產業牽引為先、多元協同為要的科教產融匯、理工文融通、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學科體系。按照“產出導向”理念推進學科、專業設置,主動錨定地方產業鏈,著眼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與時俱進地推進和加強專業體系建設,并根據專業布局有序調整學院設置,整合門類相近專業納入同一學院,實現集約辦學。
在專業建設層面,應用型高校要建立“產業需求圖譜、專業動態調整、培養質量反饋”的閉環管理系統,對落后專業實行預警退出,對新興領域實施定向培育。在培養過程層面,大力推進校企行業全程互動協同育人,通過融合共建,完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基地,加強產學研合作,拓寬學生校外實踐渠道,提升實踐教學質量,推行校企“雙元”育人模式,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工程師學院等實體平臺,深化校企合作。
同時,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能培養協同發展。構建目標明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將價值塑造貫穿育人全程,通過課程思政挖掘專業技術的社會價值,依托企業實踐錘煉工匠精神,構建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培養體系。以“三全育人”推進不同來源、領域、類型、層次、個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元素共生共融,引導全體教職工立足工作崗位,將“育人”使命融入日常工作,共同擔當育人使命。
聚焦區域發展 升級科研能力
應用型高校應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大力推進有組織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產業發展需求,增強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應用型高校的科研創新需從傳統的“學術導向”轉變為“問題導向”,建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精準對接機制。聚焦地方支柱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構建“企業出題、高校解題”的協同攻關模式,通過技術研發中心、成果轉化中試基地等載體,改革科研評價機制,突出成果轉化效益、技術服務收入等應用指標權重,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里”,加速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應用型高校優化成果轉化激勵機制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速產學研深度融合。一方面,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建立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細則,明確科研團隊、院系與學校的收益比例,允許橫向科研項目經費按比例用于人員績效獎勵。另一方面,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將成果轉化成效納入職稱評聘、績效考核指標,對服務產業關鍵技術攻關的團隊給予科研積分倍增獎勵,引導教師從“重論文”轉向“重應用”。
創新人才機制 激發隊伍活力
師資隊伍的結構性改革是應用型高校轉型的關鍵突破口,而評價體系具有指揮棒作用。教師評價體系應緊密圍繞服務區域經濟與產教融合定位,以師德師風為根基,突出實踐應用導向,構建分類多元評價體系。具體而言,教師發展應建立分類發展通道,設立教學型、技術研發型、社會服務型等多元職稱序列,將橫向課題、行業標準、專利轉化等納入評價體系,破除“唯論文、唯帽子”的單一導向。
推進校企人才雙向流動,出臺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引導教師積極參加科研和技術服務,支持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頂崗掛職或者承擔與專業相關的研發工作,促進成果轉化,提升產學研用能力。同時,配套出臺相關政策,解決人才流動中的編制、薪酬、知識產權歸屬等堵點,依托數字化平臺建立“流動人才數據庫”,實時追蹤人才服務產業貢獻度,形成“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的閉環生態。
此外,還應同步推進應用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與專業能力提升。在主體責任機制?方面,強化頂層設計,將國家要求轉化為制度規范,構建權責明晰的工作體系,通過細化標準、規范流程、分層落實、強化監督,避免形式主義。構建多元參與的動態監管體系,建立師德負面清單和榮譽激勵制度,開展數字化教學能力、工程技術實踐能力專項培訓,打造兼具教育家情懷和工程師素養的“雙師型”隊伍。
編輯: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