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統籌建立農村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和低收入人口、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表示,過渡期結束后幫扶政策不會“急剎車”,而是要分類完善、建立健全常態化幫扶的制度機制。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的構建,是實現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原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提出,過渡期后的政策應對標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民就地基本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并縮小城鄉差距的目標來謀劃,在繼續加大幫扶力度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扶持內容和方式。
2024年10月,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落實“四個一批\"要求扎實推進幫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全面梳理、分類推動幫扶產業鞏固一批、升級一批、盤活一批、調整一批,全力促進幫扶產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對此要加強幫扶產業全周期管理,推進全鏈開發;調整優化中央財政銜接資金分配政策及支持方向,通過項目法促進銜接資金更好使用等。
產業幫扶具有根本性和長期性,要堅持縣域產業投入比例不低于60% ;且要穩定投入規模和周期,如以三年為期進行考核,避免頻繁調整。同時,要從戰時狀態的推進模式,逐步向市場主導的發展模式轉變,激發產業發展活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就業和產業是關鍵,需從頂層設計上加強產業培育和資產管理。在推進幫扶產業發展和盤活資產上,農業農村部將重點抓好五件事:按照資金、項目、資產的鏈條全面摸清資產底數,從產業項目角度推進鞏固、升級、盤活、調整“四個一批”,聚焦主導產業推進全產業鏈開發,針對產業發展短板弱項和堵點痛點搭建產業服務平臺,以及對資產進行監測評價。
脫貧攻堅期及過渡期國家投入形成的資產是寶貴財富,可分為三大部分,直接給農戶的到戶資產約占兩成,經營性資產約占兩成,近六成是公益性資產。目前幫扶項目資產確權登記工作已基本完成,但一小部分閑置和低效資產需要盤活時面臨一些難題,如對盤活對象理解不清晰,經營性資產與公益性資產分類標準不統一等。推動全鏈條、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從經濟效益、公共效應和善治效能等維度推動資產盤活;同時加強信息化建設,加強常態化監測預警。
在扶貧項目設計和執行過程中,農民參與程度較低,往往局限于土地流轉獲取租金,幫扶效果不佳。此外,幫扶資金形成的項目資產雖然確權到村,但村一級經營自主權缺失,資產形成并非基于市場化方式,經營效率低下。未來政策制定應注重提高農民參與度,充分尊重市場規律,提高政策瞄準性。
當前扶貧資產運營和管理權責需進一步理清,部分資產因產權復雜尚未完全移交,公益性資產存在重建輕管現象,資產折舊核算困難,收益率確定缺乏合理標準。他建議借鑒幫扶產業發展的有關經驗,對國家形成資產制定鞏固、升級、盤活和調整制度體系,盡快出臺資產調整政策。資產管理要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相統籌,避免管理措施碎片化。脫貧攻堅形成的資產最終應落實到農村集體,因而有關管理制度建設應與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協同推進,整合和簡化任務要求,讓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易于理解執行。(《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