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餐廳東面有幾面寬闊的墻,當我們將其粉刷一新,改造成孩子們的涂鴉墻時,他們興奮極了。誰也沒想到,這里會變成充滿生命力的“露天信箱”。如今,我已養成習慣,有事沒事就往這兒跑,仿佛只要站在墻前,就能收到孩子們從心底寄來的“信件”。這些“信件”沒有工整的字跡,沒有精致的包裝,卻比任何文字都更鮮活動人,每次讀來,都讓我感嘆:原來教育的美好,就藏在這些自由生長的線條與色彩里。
漫步在涂鴉墻下,每一寸墻面都是孩子們的“創作舞臺”。他們似乎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將普通的墻角化作創意的支點一有的孩子順著墻面的轉折,畫出立體的城堡;有的則利用墻面的空白,創作出氣勢恢宏的山水長卷。他們總能在偌大的墻面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用畫筆編織夢想。某天,我又發現了一幅以豐收為主題的作品,厚重的油彩層層堆疊,金黃的麥浪、飽滿的麥穗躍然墻上,仿佛能聞到田野間的麥香;還有那些充滿靈氣的漫畫角色,夸張的表情、鮮活的動作,無不透露著孩子們對漫畫、對世界的熱愛。
而比繪畫更打動我的,是墻面上那些真實的聲音。我看到孩子們鄭重寫下孫穎莎、王楚欽的名字,旁邊用稚嫩的筆跡批注“頂峰相會”,字里行間滿是對世界冠軍的崇拜與向往;“中國共產黨萬歲”的標語,雖然筆法青澀,卻讓人感受到少年心中熾熱的家國情懷。當然,這里也少不了青春特有的印記一一你一言我一語的悄悄話,寫給“某某某”的短詩,或是羞澀的表白,這些在成年人眼中或許有些幼稚的文字,卻是十四五歲孩子最坦誠的內心獨白。最有趣的是,不知哪個調皮鬼模仿街頭廣告,在墻上寫下“辦證”“收狗”的字樣。看著這些讓人忍俊不禁的涂鴉,我忽然意識到,這面墻不正是社會的微縮景觀嗎?孩子們把街頭巷尾的見聞、生活中的點滴,都搬進了自己的創作里,用童真的視角解讀世界。
記得設立涂鴉墻時,我曾向孩子們強調“文明、高雅、藝術”的六字原則。但當涂鴉墻真正熱鬧起來后,我發現即便有規則的約束,墻面上偶爾還是會出現一些“出格”的內容一一角落里的幾句牢騷,模仿網絡熱梗的俏皮話,雖然無傷大雅,卻也讓我這個教育工作者犯了難。直到參加山東心理協會的培訓,一位專家的話讓我豁然開朗:“有時候說臟話,其實是破壞性最小的攻擊方式。”仔細想想,當孩子們在成長中遭遇壓力、委屈或困惑時,比起將情緒壓抑在心底,選擇在涂鴉墻上“一吐為快”,何嘗不是一種健康的宣泄?這讓我陷入了深思:作為教育者,我們如何在引導孩子養成文明行為習慣的過程中,把握好規則與天性之間的平衡?
這個困惑,在一位記者聯系采訪后變得愈發強烈。得知記者將來參觀涂鴉墻,我的第一反應竟是:要不要提前將墻面重新粉刷,讓孩子們按照“完美標準”創作新作品?這個念頭一出現,我便開始忙碌地規劃:哪里需要遮蓋,哪些內容該保留,甚至想象著用統一的主題讓墻面顯得更“美觀”。可當我再次站在涂鴉墻前,目光掃過那些斑駁的色彩、凌亂的字跡時,突然紅了眼眶。那些被我視作“瑕疵”的部分,不正是孩子們最真實的成長印記嗎?那個寫滿抱怨的角落,或許是某個孩子宣泄壓力的出口;那句模仿廣告的玩笑話,藏著他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就連那些不夠“高雅”的表達,也是青春最本真的模樣。如果為了迎接“檢查”而將它們抹去,不就像撕掉了孩子們珍貴的成長日記嗎?
此刻,我終于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完美,而是守護真實。這幾面1.0版本的涂鴉墻或許不夠精致,甚至有些雜亂,但承載著孩子們的歡笑、淚水、夢想與迷茫,每一筆都是生命最鮮活的注腳。至于未來的2.0版本該如何升級,我想,答案應該交給孩子們。在教育的路上,我愿意繼續做一個執著的“收信人”,懷著敬畏與包容,靜靜等待孩子們用畫筆書寫更多精彩的故事。因為我始終相信,唯有尊重真實的成長,才能讓教育綻放出最動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