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科技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1],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策源地,不僅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關鍵構件,還是推進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2]
高校科技創新構建了一個“知識一技術一社會”的三維生態系統,科學探索的純粹性、技術應用的實效性、社會價值的導向性在這個系統中形成了動態平衡,它不僅能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加速技術迭代更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還能通過知識溢出效應與創新鏈式反應,為區域經濟注入持續增長動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良性循環。
近10年CNKI數據庫中以高校科技創新為主題的CSSCI期刊來源文獻有420多篇,然而鮮有學者能夠客觀地呈現當前高校科技創新的研究成果,詳細地闡述以高校科技創新為主題研究的時間分布特征如何,有哪些作者和研究機構關注該主題,該主題研究的關鍵詞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本文基于文獻計量學方法,對2015—2024年CNKI數據庫中以高校科技創新為主題的CSSCI期刊來源文獻進行梳理,基于可視化軟件CiteSpace繪制知識圖譜,深入剖析該領域研究現狀,以期助力相關研究主體了解本領域研究動態和發展方向,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1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文基礎數據來自CNKI數據庫,在此數據庫中以“高校科技創新”為主題,設置時間跨度為2015.1.1—2024.12.31、來源類別選擇CSSCI進行高級檢索,以Refworks格式導出并使用CiteSpace軟件進行數據轉換,共獲得422篇文獻作為研究樣本,詳細闡述近10年高校科技創新研究的時間分布特征、作者合作、研究機構、關鍵詞共現時區,分析該領域研究現狀。
2 研究結果分析
2.1時間分布特征
2015—2024年高校科技創新研究CSSCI期刊發文量呈“W型”變化趨勢。
2015—2020年為第一階段,此階段高校科技創新研究CSSCI期刊發文量先減后增,且每年發文量均大于40篇;2020—2024年為第二階段,此階段高校科技創新研究CSSCI期刊發文量亦先減后增,且2021—2024年發文量均小于40篇。具體而言,第一階段2015年發文量最多,該年度高校科技創新研究的關鍵詞幾乎囊括了近10年高校科技創新研究CSSCI期刊文獻的所有方向;2016—2018年發文量呈下降趨勢,以2015年為基期,2018年發文量降幅高達30.51% ;2018年發文量最少,該年度被引頻數最多的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項目名稱:重慶高校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及時空分異研究;項目編號:K22YG216228。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博士和培育項目;項目名稱:鄉村振興戰略下重慶鄉村研學旅游體驗式開發研究;項目編號:2023PY30。
文獻提出涉農高校可從智力、科技和服務3個方面助力鄉村振興[3];2019年發文量出現小幅度回升;2020年發文量僅次于2015年,該年度發文量環比增長速度為 25.58% 。第二階段2020年發文量最多,2021—2023年發文量亦呈現下降趨勢,以2020年為基期,2023年年度被引頻數最多的文獻分析了高校有組織科研的生成流變、理念指向,并提出了3點破除高校有組織科研推進障礙的對策[4;2024年發文量呈現較大幅度回升,該年度環比增長速度為 29.63% ,在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探索高校科技創新評價及影響因素、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成為新的研究方向。
2.2作者合作
作者合作網絡可顯示作者在某研究領域的地位、影響力和合作關系,節點數量即某領域作者的數量,節點越大表明該作者發文量越多,節點間的連線越粗代表合作越強[5]。2015—2024年在CSSCI期刊發表高校科技創新研究論文較多的作者情況如下(見圖
1):2019—2023年雷朝滋作為獨立作者發表論文5篇;2016—2017年呂建秋、蔣艷萍與其他作者合作發表論文4篇,且2人與田興國、葉里、黃俊彥、孫雄松、程雄之間亦存在合作關系;2016年齊書宇、胡萬山合作發表論文3篇,2022年齊書宇作為獨立作者發表論文1篇;2016—2017年張經強、王嬌合作發表論文3篇,王金國、吳建國與2人存在合作關系;2015—2020年劉輝發表論文3篇,趙鎮與其存在合作關系;2017—2022年何海燕與他人合作發表論文3篇,孫景昊、王雪、單良艷、梁梓萱與其存在合作關系。由此可見,近10年部分高產作者對本研究領域關注的持續性有待加強,呂建秋、張經強等作者第二階段沒有發表在中國知網上的相關文獻。此外,除呂建秋等7位作者聯系較為緊密外,其他作者零散地分布在作者合作網絡圖中,這意味著近10年高校科技創新領域作者間的關聯度較低,未出現明顯的權威作者或學術團體,且作者間的互動較少,學術體系尚不成熟

2.3 研究機構
研究機構網絡可顯示各研究機構在某領域的地位、影響力和合作關系,節點數量即某領域研究機構的數量,節點大小表明該研究機構發文量的多少,節點間的連線粗細代表合作的強弱。2015—2024年在
CSSCI期刊發表高校科技創新研究論文較多的研究機構情況如下(見圖2):2015—2021年華南理工大學發表論文5篇,研究方向分別為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成果轉化[6-7]、各地區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比較[8]、如何把握高校科技創新價值取向[9]、高校科技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10],其中發表于2018年的文章《區域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與經濟發展水平耦合協調研究》被引頻數最多,進一步查看本文的引證文獻,發現此類文章均關注教育、科技與經濟的關系。2015—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發表論文4篇,2017—2019年北京理工大學發表論文4篇,2020—2023年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發表論文4篇,說明在本文研究的各階段,研究機構對高校科技創新領域的關注程度不同,第一階段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研究機構更重視此領域的研究,第二階段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等研究機構對本領域研究的關注度更高,各研究機構對本研究領域關注的持續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2.4關鍵詞共現時區
關鍵詞共現時區可反映某領域研究熱點隨時間順序演進的過程,本文按照“Ksourceoflabels\"將關鍵詞聚成8類并以時間線的形式顯示,如圖3所示。從關鍵詞出現的時間來看,高校科技創新研究CSSCI期刊論文關鍵詞可分為兩個階段:2015—2020年為第一階段,各聚類名稱對應的關鍵詞均產生于此階段,該階段主要研究高校、科技創新等基礎性問題,各聚類關鍵詞間的共現關系較強但弱于同類別關鍵詞。2020一2024年為第二階段,該階段不同聚類關鍵詞間的共現關系相對較弱,各類別差異性更加明顯;2024年不同類別關鍵詞間的共現關系如下:科技自立自強、報國強國興國、決策支持和咨詢分屬創新和科技創新兩大類別,新質生產力和高等教育分屬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兩大類別。此外,第二階段還涌現出一系列新興研究:從產學研合作拓展到政產學研用,探討高校科技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在新質生產力/科技自立自強視域下探索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測度,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通過區域創業創新這個鏈式中介對共同富裕的作用機制等。
從關鍵詞所屬類別來看,創新位列聚類第一,意味著該研究方向在本領域研究中居核心地位。具言之,該主題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7個研究方向存在連線,2014—2020年創新與其他研究方向的連線較2020—2024年多,說明該研究方向涉及多個研究內容且2014—2020年不同類別關鍵詞間的共現關系更強;2015—2024年“創新”一詞在本研究領域中持續存在,而創新驅動、創新實踐、科技自立自強等關鍵詞體現了該聚類的發展歷程。科技創新類別包括產學研、人工智能、報國強國興國等關鍵詞;人才培養類別涉及地方高校、高質量發展、有組織科研等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類別關鍵詞有區域創新、創新生態系統、高校圖書館等;因子分析、綜合評價等關鍵詞屬于科技創新能力類別;創新價值鏈、政產研學用等是高校科技創新類別的關鍵詞;協同創新類別的關鍵詞有創新模式、產教融合等;全要素生產率、dea模型等關鍵詞屬于科技創新效率一類。此外,從各研究方向關鍵詞間連線的疏密可看出,創新類別關鍵詞間的共線性最強而科技創新效率類別關鍵詞間的共線性最弱。

3研究領域未來發展建議
3.1持續關注本研究領域,確保研究成果穩步產出
2015—2024年高校科技創新研究CSSCI期刊發文量呈“W型”變化趨勢,目前雖處于第二階段上升期,但第二階段的發文量明顯少于第一階段,且各研究主體對本領域關注的持續性欠佳。因此,各作者和研究機構需持續關注本研究領域,建議第一階段發文量較多但第二階段不再關注本領域的研究主體在科技自立自強、報國強國興國、新質生產力等視域下開展研究,確保研究成果穩步產出。
3.2加強合作研究,推動學術體系走向成熟
近10年高校科技創新研究領域作者和研究機構間的合作有待加強,尚未出現明顯的權威作者,研究機構分布也較零散。鑒于此,各作者和研究機構需建立研究的長效機制,建議近10年CSSCI期刊發文量較多、影響較大的雷朝滋等作者以及華南理工大學等研究機構加強合作,促進各主體研究成果的交流互動,進而形成權威的研究主體,逐步提升本領域的研究水平和影響力,推動學術體系走向成熟。
3.3追蹤前沿研究熱點,助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縱觀近10年高校科技創新研究CSSCI期刊論文,居核心地位的聚類是創新;近年科技自立自強等關鍵詞成為研究熱點,且不同類別關鍵詞間存在共現關系。未來各研究主體需要追蹤的前沿研究熱點包括兩類:其一為創新聚類以及與此聚類存在共現關系的其他聚類的關鍵詞;其二為近年高校科技創新領域涌現的一系列新興研究,包括以新質生產力等視域為指導開展研究、探索高校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和路徑等。未來各研究主體可通過追蹤上述前沿研究熱點,助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賦能共同富裕。
4結語
本文通過CiteSpace軟件繪制近10年高校科技創新研究可視化知識圖譜,探索該領域研究現狀,結果發現:在時間分布方面,發文量呈“W型”變化趨勢,2020—2024年發文量少于第一階段。在研究主體方面,近10年本領域各作者和研究機構分布較零散,尚未出現明顯的權威研究主體,各研究主體對本領域關注的持續性有待加強。在關鍵詞共現時區方面,近10年本領域研究關鍵詞分為兩個階段,兩階段同聚類關鍵詞的共現關系均強于不同聚類,且第一階段不同聚類關鍵詞間的共現關系更強,創新在本領域8個研究方向中居核心地位。展望未來,高校科技創新研究可從持續關注本研究領域、加強合作研究、追蹤前沿研究熱點3個方面入手,以確保研究成果穩步產出,推動學術體系走向成熟,助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參考文獻
[1]伍文生,李洋,蔡美菊.基于CiteSpace的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研究可視化分析[J].江蘇科技信息,2024(5):59-64.
[2]楊幫興,杜寶貴.科技資源配置何以促進高校創新效能增長?基于31個省域的fsQCA分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106-115.
[3]鄭寶東,周阿容,曾紹校,等.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J].中國高校科技,2018(12):7-9.
[4]吳合文,石耀月.高校有組織科研:生成流變、理
念指向與難點突破[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53-64.
[5]邵際珍,陳卓武,陳嘉銳,等.基于CiteSpace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可視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2(10):98-104.
[6]肖向晨,馬衛華.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機制探索:以華南理工大學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5(增刊1):98-99.
[7]吳志輝,劉夢茹,劉煥彬,等.面向產業創新的高校大院大所科技成果轉化驅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97-103.
[8]蔣興華.五地區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比較研究:基于灰色關聯度評價方法[J].中國高校科技,2016(7) :15-17.
[9]章熙春,趙慶年.把握高校科技創新的價值取向[J].中國高等教育,2017(6):43-45.
[10]彭新一,王春梅.區域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與經濟發展水平耦合協調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148-155.
(編輯 張碧雪)
Visual analysi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CiteSpace
LU Yiling1,2, JIANG Yiling2
(1.Chongqing Universityof Education,School of Tourismand Service Management,Chongqing 40oo65,China; 2.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rves a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for educational upgrading,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andcanpromotehigh-qualityeconomicdevelopment.In order to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is paper took 422 papers withthe theme ofuniversity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CSSCI as the sourcecategory in CNKIdatabase from 2015 to 2O24 as theresearchobject,and used the visual software CiteSpace forbibliometric analysis.The results indicatethat: Over the past decade,the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in CSSCI journalson this topic exhibited a“Wshaped”fluctuation trend.Colaborationamong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needsstrengthening.Recent years have witnesed emerging studies in this field,with“innovation\"holdingacentral position acrosseightresearchdirections.In thefuture,allresearch entities need to maintain sustained focus onthis fieldof study,strengthen colaborativeresearch efrts,and track emerging research frontiers to ensure steady outputof research achievements,promote the maturation of academic systems,and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Key Words: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visual analysis; Cit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