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符號體現了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創造的共有精神意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表達,從這一角度上講,中華民族發展史也是一部不斷豐富中華文化符號的歷史。 [1]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2]甘肅、青海地區作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的文化符號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這些文化符號通過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表現形式,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石。
跨地域的民歌形式,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也增強了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民族角度看,漢族、回族、藏族、土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多個民族在這里和諧共處,這些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特色的文化符號資源。例如,《格薩爾》史詩等都是各民族獨特文化符號的代表,體現了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借鑒和融合。深入挖掘和整理甘青地區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項基礎工作。
文化符號在甘青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現
甘青地區文化符號的多樣性與普遍性
甘青地區的文化符號多樣性與普遍性并存,具體體現在歷史、地理、民族等維度。從歷史角度看,甘青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等在這里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其中彩陶紋飾上的幾何圖形、動物圖案等文化符號,不僅展示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風貌和民族交融歷史。從地理角度看,甘青地區地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蒙古高原的交會地帶,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符號。例如,河湟地區的“花兒”民歌是甘青地區多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符號之一,這種跨民族、
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跨越了時空的間隔,成為根植于中華文化血脈基因中的民族象征體系。中華文化的載體主要包括空間疆域、歷史活動、文化創造三個維度,與之相對應的各民族共享文化符號,呈現的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美好家園與血脈相連、共同的歷史記憶與精神共鳴以及共同的生活經歷與民俗傳統。
地理符號。河西走廊、隴西走廊,以及古絲綢之路南線的“河湟”走廊,共同構成了地理意義上的西北走廊,這里的地貌地形復雜多樣,特別是這一范圍內的黃河與祁連山一直都是中華民族標志性的地理景觀。甘青地區是黃河的源頭區域,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育了沿岸的各族兒女,奠定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根基。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出土的象征治水崇拜的彩陶“蛙紋”,到漢唐“河湟屯田”遺跡見證農耕與游牧文明互鑒,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孕育出各式各樣的黃河文化符號,既記錄著羌族、藏族、漢族等民族共同開發治理黃河的歷史,也凝聚著中華兒女對母親河跨越千年的深厚情感認同。另一重要景觀祁連山位于甘青兩省之間,是北方游牧經濟、中原農業經濟與西北部的綠洲經濟重要的匯集與交錯地帶。這一地帶是游牧民族世代賴以生存的生活家園,也曾是屯田戍邊農業生產之地,為后期絲綢之路的繁榮奠定了經濟基礎。在新時代,祁連山的生態保護,特別是“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建設成為多民族協作的典范。當地更多的地理符號以文旅融合的方式轉化成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場域,例如,“甘青大環線”作為當下經典的旅游線路,涵蓋了甘青兩省眾多的地理景觀,途經多個不同民族的聚居區,直觀呈現了“大雜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互嵌格局。這一文化符號既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開拓疆域、共同創造文明的歷史記憶,又以文旅方式推動當地經濟增長,夯實了民族團結的現實基礎,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典型的西北案例。
紅色文化符號。紅色文化符號作為紅色基因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各族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它蘊含著各民族共同的集體記憶,承載著各民族共享的價值觀念,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的情感邏輯。甘青地區紅色資源豐富,有甘肅高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青海西寧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基地。以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紅石窩會議紀念館為例,1937年3月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在石窩村召開石窩會議,會后,西路軍將士在祁連山中開始了40多天的浴血奮戰。西路軍的到來,為肅南的各族群眾撒下了革命的火種,其間,當地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各族群眾與西路軍將士生死與共,涌現出許多冒死救助紅軍的感人故事。后來為了紀念這次會議,石窩村改名為“紅石窩村”,并被打造成紅色教育基地。象征性紀念物及其所蘊含的公共的或國家意義上的經歷、情感和價值構成了公共記憶的“場”。[3紅石窩村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的紀念地,都是公共記憶的場域。這一場域的紅色旅游以多種方式展示歷史片段并提煉出文化符號,使參觀者通過最直觀的感受形成深刻革命記憶,將自身民族文化的記憶融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同記憶。這些文化符號深深嵌入紅色基因的精神內核,其蘊含的愛國主義、團結奮斗等價值理念,是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重要基礎。
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甘青地區擁有諸多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符號,這些符號不僅見證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也促進了民族之間情感的凝聚和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紐帶。民族節日是中華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之一。以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裕固族為例,當地的節日體系一般由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新型節日以及民族共享特色節日等類型構成。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承載著辭舊迎新、祭祀祖先、祈福迎祥等價值觀念。裕固族的春節則是民族文化認同的典型例證,從原本的夏季慶祝轉變為歲末年初,與漢族春節習俗相融合,不僅保留了火驅兇神等本民族的特色習俗,還吸收了漢族的拜年、敬酒、包餃子等習俗。這些文化符號的融合,展現了裕固族與漢族文化的深度交融。在裕固族文化符號中,“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是新型節日的代表,通過表彰先進個人以及民族藝術節目展演,不僅展示了裕固族的文化魅力,還促進了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以祭鄂博為代表的民族特色節日在新時代成為多元文化互動的典型。祭鄂博原本是肅南多個民族祭祀原始宗教山神、財神的重要儀式,近年來當地政府介入主導,將民間祭祀儀式與官方旅游啟動儀式結合,成為具有復合功能的文化活動。不同民族的群眾在參與節日活動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和發展。不同類型的節日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中華一家、和合共生的文化圖景。
甘青地區文化符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樹立和突出甘青地區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既是深化中華文化認同的必然要求,更是以文化紐帶凝聚民族共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以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增進文化認同。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打牢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一方面,應當回顧歷史,結合地方的史實講述國家發展成就,使“祖國”概念具象化為可感可知的文化符號,增強國家認同;以考古發現、歷史文獻和口述史為線索,講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強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認知。另一方面,要講好新時代故事,結合新時代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成果,挖掘各民族在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所展現出的精神特質、實踐智慧,提煉具有充分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引導各族人民充分認識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寶貴財富,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以文化符號為媒介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平臺。文化符號承載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印記,用好甘青地區地理符號、紅色文化符號、民族特色文化符號等探索搭建更多平臺,鼓勵各民族群眾相互學習、相互欣賞,共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可嘗試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搭建跨民族情感共鳴場域。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打造虛擬的文化交流空間,以參與熱門話題、發起網絡挑戰等形式促進各民族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還可以積極策劃開展各類線下活動,通過組織熱門地點打卡、舉辦民族文化展覽以及科普講座等活動形式,使中華文化符號轉化為具體生活體驗,增進各民族群眾之間的了解。
以文化符號的傳承創新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聚焦當代實踐,提煉時代性文化符號。應深入梳理研究傳統建筑、飲食、服飾、古籍等顯性文化遺產,同時重視挖掘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隱性文化遺產。利用生成式AI、AR/VR等現代技術手段創新文化符號的展現形式,以現代敘事方式詮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此基礎之上,立足豐富的文化資源,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確保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將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融入現代文化產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時,通過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人文與經濟的共生共榮,不僅可以推動當地經濟增長,還能增強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青覺、徐欣順:《論中華文化符號的概念、要素與邊界》,《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
[2]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9年9月28日。
[3]麻國慶:《公共記憶與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西北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
(作者分別系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河西學院文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滾動資助“‘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民族志研究及數據庫建設”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7ZDA155)
責任編輯 張德瑩隆
數字編輯 趙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