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94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2.076
蚌埠市地處安徽省東北部,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與南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帶,年日照時間 2167.5h ,日照率 49% ,年平均氣溫 15.1qC 。過渡性的季風氣候條件和充足的日照熱量為蚌埠市發展水產養殖創造了有利的自然環境,加之蚌埠市境內淮河及其支流縱橫,水系發達,為發展淡水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蚌埠市大口黑鱸養殖業不斷發展壯大。然而,魚病的危害制約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深入分析蚌埠市大口黑鱸常見病害及其防治對策,對于促進當地淡水養殖業健康有序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大口黑鱸生物學特性
大口黑鱸(Micropterussalmoides)屬鱸形目棘臀魚科黑鱸屬,原產于北美洲的淡水河流和湖泊。大口黑鱸體延長、側扁,頭部中等大小,口裂較大,上下頜均有梳狀細齒;背鰭分為棘條和軟條兩部分,兩部分之間有明顯缺口;腹鰭位于胸部;全身覆蓋灰白色或淺黃色菱形鱗片,側線完整,尾鰭叉狀。大口黑鱸屬于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以小魚、昆蟲等動物性餌料為食[1]。大口黑鱸屬于多產種群,單尾體質量1kg 的雌魚懷卵量為4萬~10萬粒,雄魚繁殖期會筑巢引誘雌魚入巢產卵,并獨自護卵孵化。大口黑鱸為廣溫性魚類,在 1~36°C 的環境下均能生存,最適生長溫度為 20~24°C ;具有廣鹽性,能在鹽度 1% 以下的咸淡水中生活。大口黑鱸主要棲息于砂質或砂泥質的靜水及緩流環境,經馴化可在池塘或網箱中高密度人工養殖。
2蚌埠市大口黑鱸養殖情況
近年來,蚌埠市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2023年水產品產量達12萬t,同比增長 3.9% 。其中,大口黑鱸因營養價值高、肉質鮮美、養殖周期短等優勢,養殖規模持續擴大。同時,蚌埠市積極推廣大口黑鱸循環水養殖模式,如阜陽市盛景農業科技公司利用陸基系統露天養殖,獲得較好經濟效益,成為綠色養殖典范。在品種培育方面,安徽張林漁業有限公司先后從美國引進原種,培育出國家級大口黑鱸良種,為蚌埠市大口黑鱸養殖提供了優質苗種保障。由于具有自然環境、技術模式和良種供給等多方面的優勢,蚌埠市大口黑鱸產業發展迅猛,有力推動了當地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3大口黑鱸養殖中常見病害
3.1 細菌性疾病
3.1.1 爛鰓病
在蚌埠市大口黑鱸養殖過程中,爛鰓病是一種常見的細菌性疾病。該病由柱狀黃桿菌感染引起,患病魚體色暗淡、反應遲鈍,鰓絲出現腐爛發白或帶污泥腐斑,嚴重時鰓小片壞死、鰓蓋內側充血發炎[2]。爛鰓病主要為害成魚,在蚌埠市4—6月和9—10月高發,部分養殖場死亡率高達 60% 。柱狀黃桿菌的最適生長溫度為 25~28°C ,較高的溫度有利于其快速繁殖。蚌埠市夏季氣候高溫潮濕,加之密集投飼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底質惡化,極易誘發爛鰓病的流行。
3.1.2 腸炎病
腸炎病多由腸型點狀產氣單胞菌感染引起。患病魚腹部膨脹、肛門紅腫,下頜至腹部可見暗紅色充血斑塊。解剖可見腹腔積有類瓊脂狀腹水,腸管紫紅色,其內充滿黏液狀物質,腸壁上皮脫落壞死。重癥期肝臟壞死,腹腔內臟表面充血嚴重。該病在蚌埠市全年均可發生,但在春夏季節高溫多雨、水質富營養化的條件下更易暴發。魚患該病的主要原因是投喂變質腐敗的冰鮮魚或不潔飼料,以及頻繁擾動魚群對其造成刺激等。該病為害對象以魚種和成魚為主,病情發展迅速,死亡率較高。
3.1.3 潰瘍綜合征
潰瘍綜合征的主要病原包括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等。患病魚體表可見不同大小潰瘍,潰瘍常位于體側、鰓蓋、肛門及鰭條基部。潰瘍初期為紅斑,逐漸潰爛并形成坑洞狀潰瘍,邊緣隆起,中心有淡黃色或乳白色分泌物,嚴重時潰瘍擴大融合,散布病魚全身。患病魚體內臟器也受到傷害,肝臟、腎臟和肌肉常可見出血性病變和潰瘍。該病在蚌埠市大口黑鱸養殖場中有一定流行,其潛伏期長、易反復發作,給養殖場的防控工作帶來挑戰。
3.2病毒性疾病
3.2.1 虹彩病毒病
虹彩病毒病主要由虹彩病毒科細胞腫大病毒屬中的某種病毒引起。患病魚體色發黑,肝臟、脾臟、腎臟腫大變形。部分病魚眼睛突出,肝腫大且充血或變白,脾臟呈暗紅色。瀕死病魚常有旋轉游動行為[3]。該病主要為害大口黑鱸成魚,在蚌埠市夏季高溫期間易暴發,具有較強的傳染性,致死率在 80% 以上。
3.2.2 彈狀病毒病
彈狀病毒病是近年來在蚌埠市大口黑鱸苗種養殖中流行的一種新發病毒性疾病,主要由彈狀病毒引起。患病魚體色發黑、游動遲緩、爛身爛鰭,肝臟嚴重腫大且出血,脾臟、腎臟也有明顯腫大。重癥期前患病魚會出現旋轉游動行為,臨死前還會從肛門拖出一條長糞便。該病在蚌埠市6一8月高發,一旦發生,苗種群體死亡率在 50% 以上。
3.3寄生蟲病
3.3.1 車輪蟲病
車輪蟲病主要是車輪蟲寄生于魚鰓造成的。患病魚體色發黑、精神萎靡、食欲減退,嚴重時集群繞池、浮游于水面。取魚鰓組織鏡檢可見大量車輪蟲附著,蟲體側面呈碟形或氈帽狀,內環呈齒狀。患病魚鰓絲因車輪蟲的大量寄生而腫脹、出血、腐爛。在蚌埠市,車輪蟲病主要流行于3—5月的育苗期,以 10cm 以下的小魚為主要為害對象,若不及時防治,會造成大量料魚和苗種死亡。
3.3.2 小瓜蟲病
小瓜蟲病為小瓜蟲寄生于魚體表皮和鰓所致。患病魚體表、鰭條和鰓上布滿白色的小點狀胞囊,如大量寄生會形成一層白色薄膜覆蓋全身。患病魚呆滯、反應遲鈍,嚴重時集群浮游于水面或繞池。用鑷子取樣鏡檢可見大量小瓜蟲寄生,蟲體呈球形或不規則形,內含一個大的U形核。在蚌埠市,小瓜蟲病主要流行于3-5月,以 3~10cm 的小魚為主要為害對象。該病在蚌埠市的流行與密集化育苗模式、水體環境和管理狀況等因素密切相關。
4防治措施
4.1細菌性疾病防治措施
4.1.1 爛鰓病防治措施
為預防爛鰓病,需要定期使用消毒劑全池潑灑進行消毒,可使用漂白粉,每 667m3 水體用量 10kg :或者生石灰,每 667m3 水體使用 75kg ,以殺滅水體中的病原體。夏季高溫時期,每 7~10d 進行一次消毒。同時,加強水體循環通氣,控制水體溶解氧含量不低于 4mg?L-1 。定期疏浚池塘,改良底質環境。
一旦發現大口黑鱸出現鰓絲渾濁等病征,可先用 2%~3% 鹽水浸泡魚體 15~30min ,然后將其轉移至新的網箱中。同時,全池投加消毒劑如魚菌清Ⅱ號,每 667m3 水體用藥 200g ,隔天再使用一次[4]還可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如諾氟沙星,每千克魚用量30~50g ;或添加磺胺類藥物如磺胺二甲基嘧啶粉劑,每日每千克魚用量 150mg ,連續投喂 3~4d (2號
4.1.2腸炎病防治措施
預防腸炎病,嚴格的投喂管理是關鍵。1)確保冰鮮魚和配合飼料的新鮮衛生,對投喂的冰鮮魚應先用1~2mg?L-1 的二氧化氯或 50~100mg?L-1 的鹽酸溶液浸泡 30min 進行消毒。2)定期調節水質,如每30d用高錳酸鉀粉劑全池潑灑進行消毒。3)控制好投餌時間和數量,避免餌料剩余污染水環境。
一旦發病,應立即停止投餌 1~2d ,全池潑灑二氧化氯粉劑進行消毒,連續使用 2d. 。同時,拌飼料內服土霉素,每 100kg 魚用 10~20g ;或者諾氟沙星,每千克魚用 4~5g ;還可使用磺胺類藥物,每千克魚用 40~50g 。以上藥物均連續使用 3~4d 0
4.1.3潰瘍綜合征防治措施
預防潰瘍綜合征,需要做好池塘消毒和魚種檢疫。同時,適當控制養殖密度,每 667m2 一般控制在1500~2000 尾,并加強日常飼養管理。在養殖后期,可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增強魚體抗病能力。
一旦發現病例,應立即進行藥浴消毒,可選用二氧化氯溶液或苯扎溴銨溶液等藥物全池潑灑消毒。還可給患病魚投喂抗生素,如諾氟沙星或恩諾沙星等沙星類藥物,每千克魚用量 30~50g ,連續給藥4~5d (204號
4.2病毒性疾病防治措施
4.2.1虹彩病毒病防治措施
預防虹彩病毒病的關鍵是減少魚體應激源,避免誘發病毒活化。合理控制養殖密度,確保水質優良,溶解氧含量大于 5mg?L-1 ,氨氮含量小于 0.05mg?L-1 ,pH值在 6.5~8.5 。同時,加強日常消毒,每30d全池消毒 1~2 次。
目前尚無針對虹彩病毒病的特效藥物。一旦發現病例,應立即隔離病魚,防止病情擴散。對發病池塘,先用聚維酮碘溶液進行全池消毒,然后可拌飼料使患病魚內服中藥復方制劑三黃散,每千克魚用藥10~20g ,以及多種維生素,連續喂藥7d,以提高魚體免疫力。在病害高發期還需要嚴格控制投餌量,并避免魚產生應激反應。
4.2.2彈狀病毒病防治措施
預防彈狀病毒病,需要嚴格執行消毒制度,在3—5月和9一11月疾病高發期前后,每7d使用消毒劑進行全池消毒。同時,加強監測,及時發現并隔離患病魚,控制病情擴散。科學投喂,在飼料中適量添加維生素C,增強魚的抗病能力。
目前仍缺乏針對彈狀病毒病的特效藥物,主要采取輔助措施進行治療。可在飼料中添加大黃粉劑,用量為魚體質量的 0.5%~ 1.0% ;或者三黃散,用量為魚體質量的 0.3%~ 0.5% ,增強魚體的非特異性免疫能力。同時,加強水質管理,避免誘發其他疾病。
4.3 寄生蟲病防治措施
4.3.1車輪蟲病防治措施
嚴格執行消毒制度,在3一5月車輪蟲病高發期每7d使用消毒劑進行全池消毒。控制好投苗密度,建議每平方米在15尾以下。一旦發現病例,立即全池潑灑硫酸銅·硫酸亞鐵復合溶液進行消毒,嚴重時可連續使用 2~3d 同時,更換1/3的池水,改善水體環境[5]配合使用廣譜抗生素如恩諾沙星可溶性粉劑,每千克魚使用 10~15mg ,連續投餌或將藥劑摻入飼料投喂4~5d ,預防繼發細菌感染。
4.3.2小瓜蟲病防治措施
嚴格執行消毒制度,在小瓜蟲病高發期每7d使用消毒劑進行一次全池消毒。控制好投苗密度,建議控制在每平方米10尾以下。加強日常水質管理,保持水體溶解氧含量大于 6mg?L-1 、氨氮含量小于 0.2mg.L-1 營造適宜的環境,增強苗種抗病能力。及時清理池底淤泥和殘餌,減少有機質的積累
一旦發現病例,立即全池潑灑亞甲基藍粉劑進行治療,發生嚴重時可連續使用 2~3d ,同時更換1/3的池水,改善水體環境。治療期間適當提高水溫C 28~30°C ),有利于提高藥物殺蟲效果。
5結語
蚌埠市大口黑鱸養殖過程中會發生各種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性疾病,給養殖業帶來嚴重威脅。預防和治療大口黑鱸病害需要從水環境控制、消毒制度、投飼管理、藥物使用等方面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具體包括加強日常水質監測、定期全池消毒減少病原菌數量、選擇合理投苗密度、根據疾病特點科學用藥,以及加強疫情監控并及時采取隔離措施等。只有多管齊下,綜合應用各類防治技術,才能從根本上遏制病害流行,實現大口黑鱸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為蚌埠市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袁世杰,彭偉,劉相偉,等.沿黃鹽堿地池塘大口黑鱸養殖技術研究[J].河南水產,2023(6):24-27.
[2] 李順,楊卿.加州鱸魚的病害防治要點[J].漁業致富指南,2023(8):56-60.
[3] 寇光輝.網箱養殖加州鱸技術[J].河南水產,2023(4):19.
[4] 韋承新.加州鱸養殖過程中常見病害及其防治[J].漁業致富指南,2023(6):62-67.
[5] 劉夢梅,高賢濤.加州鱸常見病害及防治建議[J].當代水產,2022,47(12):58-59.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