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省級重點項目(20231463027Z);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2023SJYB1250);江蘇理工學院教研項目(11610612302)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實現了飛躍式發展,裝機容量與產能均躍居全球前列。新能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是我國達成“雙碳”目標的堅實基礎,還是驅動新質生產力蓬勃向前、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關鍵力量。然而,新能源產業的長期發展缺乏新動能、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不足等問題制約著新能源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吨袊圃?025》作為我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首個十年藍圖,明確將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制造產業列為重點扶持對象,為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撐與市場契機。隨著該戰略的深入踐行,探究其對新能源企業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不僅有助于深化對政策效應的認知,還能激發新能源產業的持續繁榮,進而引領整個制造業向更高層次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
二、文獻綜述
產業政策是政府為實現特定經濟或社會目標而制定并實施的一系列旨在影響產業形成與發展的綜合政策措施,長期以來一直是學術界密切關注的焦點。關于產業政策的執行成效,學術界仍有爭論。支持產業政策有效的學者認為,產業政策的實施具有驅動區域經濟的增長與經濟效率的提升、加速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步伐、有利推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等多重積極作用;同時,能顯著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人了高質量發展階段,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是夯實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這是一項旨在引領國家制造業向高端領域轉型升級的十年行動綱領,也是一項標志性的“創新驅動型”產業政策。學者們研究發現,《中國制造2025》能夠顯著加快制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進程,能有效促進企業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說明我國制造業在《中國制造2025》的引領下取得了巨大進步。
隨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持續深化,工業化與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創新能力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已成為驅動高水平制造業發展、達成“制造強國”戰略目標的必由之路。新能源產業作為《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的關鍵領域之一,也得到了重點支持和培育。然而,近年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逐漸放緩,長期發展缺乏新動能,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國在新能源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核心技術掌握不足,這些因素成為制約新能源產業實現高質量、持續發展的瓶頸。為了研究《中國制造2025》政策是否能夠促進新能源企業技術創新,本文基于以上背景,提出合理假設,采用DID差分法,檢驗《中國制造2025》對新能源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
三、研究設計
1.研究假設
《中國制造2025》作為推進我國制造強國戰略的首個十年藍圖,明確提出了繼續支持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制造產業的發展目標。該戰略強調了技術創新的核心地位,致力于推動制造業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發展。新能源產業作為《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的關鍵領域之一,得到了重點支持和培育。一方面,《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使相應財政政策能夠為新能源企業提供直接的資源支持;另一方面,產業政策的實施能夠傳遞積極的信號,引導社會資源進人新能源產業,促進新能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在產業政策的引導與扶持下,新能源企業能夠加大創新投入,實現規模效應,進而顯著增強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據此,本文提出假設H:《中國制造2025》產業政策能促進新能源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2.計量模型與變量定義
本文以《中國制造2025》計劃作為準自然實驗場景,采用政策評估的有效工具——雙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 )來檢驗《中國制造 2025? 政策實施對新能源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效應。具體模型如下:
βsInageit+β6Inboardit+ε+i.codei+i.yeart (1)
其中,被解釋變量 rdit 表示企業 i 在年份 t 的創新投人; treat×postit 為個體虛擬變量與時間虛擬變量交叉項,表示企業 i 在 t 年是否受到《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的影響。 postt 為時間虛擬變量,當 t 為2015年及之后時,postt 取值為1;treat為個體虛擬變量,《中國制造2025》戰略提出了十個重點發展的領域,本文將屬于新能源產業的企業設定為實驗組,取值為1;剔除其余領域后的其他企業取值為 0ε 表示隨機誤差,i.code和i.year,分別表示企業固定效應和年份固定效應。

3.數據說明
本文研究對象為2011—2023年A股上市的新能源公司,數據來自國泰安CSMAR數據庫,在進行回歸分析前,對初始樣本進行如下處理:(1)剔除金融業和房地產業上市公司樣本;(2)剔除當前ST或者 *ST 的上市公司樣本;(3)剔除關鍵回歸指標缺失的上市公司樣本;(4)連續變量在 1% 和 99% 分位上進行縮尾處理;(5)被解釋變量 rdit 乘以100,以方便回歸系數讀取。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所有變量的標準差相較于均值都不大,且最值都在合理區間內,可進行實證檢驗。
四、實證結果分析
1.基本回歸結果分析
表3為《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對新能源行業創新影響的基本回歸結果。

列(1)、(2)均控制了企業和年份固定效應,列(②加入了控制變量。結果顯示,對 rd 的系數都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中國制造 2025? 戰略的實施對新能源產業的創新投入有促進作用,假設得以證實。此外,控制變量中企業固定資產比重的系數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側面驗證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能夠提高新能源企業的技術研發投資。
2.平行趨勢檢驗
平行趨勢檢驗是雙重差分模型評估處置效應的前提與關鍵,它假設在無處置事件干擾的情況下,控制組與實驗組的被解釋變量隨時間變化的趨勢應當保持一致,即兩組變量的均值差異在不同時間點維持恒定。圖1展示了《中國制造2025》新能源企業和非重點領域企業創新投入的年變化情況,圓點實線為實驗組,三角虛線為對照組,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兩組變量隨時間的變化趨勢。政策實施前的2011一2014年,兩類企業樣本基本保持了相同的發展趨勢,滿足平行趨勢檢驗。但在2015年及之后,二者的變化趨勢差別顯著,可見《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對新能源企業創新投人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3.安慰劑檢驗
為了驗證創新投人 rd 的差異確實來源于《中國制造2025》戰略,本文采用反復隨機取樣的方式對樣本進了回歸分析,得到的系數核密度分布圖如圖2所示,可以發現系數大小在零值兩側對稱正態分布,且大部分P-value都大于0.1,說明基準回歸的結論不是受同期其他產業扶持政策或者隨機外生沖擊導致的,效果符合穩健性的要求。安慰劑檢驗結果證明,本文的基本結論并非出自巧合,對雙差分模型設定的正確性進行了驗證。

4.異質性分析
本文進一步對新能源企業所處地區的異質性進行了研究,以區域異質性為基礎,將整個樣本分成了兩個部分,即東部和中西部,并對其進行了二重差分分析(見表4)。

可以發現,無論是系數大小還是顯著性,東部地區的產業政策效應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區。其可能原因在于,東部地區的新能源企業較為集中,對于產業政策的響應速度更快,且由于該地區產業鏈相對完善,也易于產生規模效應,從而進一步推動東部地區新能源產業的創新發展;而中西部經濟相對落后,市場發育不成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政策的效果。
五、結語
本文基于新能源企業創新視角,采用DID雙重因素差分法檢驗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成效。研究結果顯示,該戰略顯著提升了新能源企業的技術創新投人,通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之后,結論不變。進一步的異質性檢驗發現相較于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新能源企業受到政策推動作用更加明顯?!吨袊圃?025》戰略頒布后,政府不僅推出了多項財政補貼措施,還優化了市場準入環境,促進了市場競爭,并通過政策引導各類社會資源聚焦相關產業。在政府與社會資源的雙重賦能下,新能源企業充分發揮政策優勢,推動產業迅猛發展,產生規模效應形成良性循環,創新投入不斷擴大,企業的創新能力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林毅夫.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發展態勢與新時代轉型升級展望[J].西部論壇,2018(6):1-6.
[2]馮玉靜,翟亮亮.產業政策,創新與制造企業服務化——基于“中國制造2025”準自然實驗的經驗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13):114-123.
[3]芮明杰,韓佳玲.產業政策對企業研發創新的影響研究——基于促進創新型產業政策“信心效應”的視角[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9):78-97.
[4]逐東,池毅.《中國制造2025》與企業轉型升級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19(5):77-88.
[5]潘凌云.產業政策與企業生產率—來自《中國制造2025》頒布的準自然實驗[J].經濟學報,2023(4):284-304.
[6]黃鍵斌,宋鐵波,姚浩.智能制造政策能否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J].科學學研究,2022(3):433-442.
作者簡介:周秋任(2003.08一),女,江蘇南通人研究方向:公司治理;盧雷(2001.12一),男,江蘇如皋人研究方向:財務會計;鄔洋(2003.06—),女,安徽滁州人研究方向:財務管理;黃思怡(2002.11—),女,江蘇南通人研究方向:財務會計;馬蓓麗(1981.05一),女,江蘇常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綠色金融、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