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幼復合型機構的研究概述
老幼復合型機構,是指將養老機構與托幼機構相結合,為老年人和幼兒提供共同生活、相互照料的綜合性服務機構。其核心理念是“代際融合”,旨在促進老年人與幼兒之間的互動交流,滿足雙方的情感需求,提升生活質量。
(一)國外老幼復合型機構研究梳理
隨著全球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加劇,國際社會對“代際互助”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相關研究者認為,“代際互助”在促進積極老齡化方面發揮著顯著的作用。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提出了“健康老齡化”的理念,提出以增進代際關系為重點來推動健康老齡化。隨后,聯合國將1999年命名為“國際老年人年”,以“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為宗旨,這一宗旨蘊含了“多代關系”的核心理念。2000年,第二次“老齡問題世界大會”提出了“幾代人互動”的理念,倡導建立幾代人共同的社區團體,并提出“老少融合社區的發展”。基于此,本文梳理了發達國家實施的老幼復合型社區養老機構。
1.日本:老幼復合型設施類型豐富
日本是老齡化程度位居世界首位的國家,其老幼復合型設施的發展時間最早,類型也最為豐富。日本根據老幼復合型設施的組合類型、功能配置及運營模式,將其分為老幼看護中心、老幼活動中心、“富山型”三種。 [2]20 世紀90年代,日本開始探索建設老幼復合型養老設施。其中,將幼兒園或托兒所與養老機構合并設置的“老幼看護中心”這一類型最為多見。1987年,位于東京都江戶川區的江東園是全球首個將幼兒園功能與養老設施相結合的“老幼復合型”社區養老設施。江東園的功能與設施包括長者照護之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短住公寓以及社區幼兒園等。其建立不僅為老年人和幼兒提供了全方位的照護與服務,也為全世界的養老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2.德國:全國性的“多代屋”計劃
為解決老齡化、單親家庭和移民融入等人口結構變化引起的社會問題,2000年,德國施密特基金會提出了“讓不同年齡的弱勢群體在同一屋檐下相互幫助”的“多代屋”理念雛形。 [4]2006 年,德國政府推出“多代屋”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構建無血緣關系的多代居民共同生活的場所,促進代際間的交流與融合,以應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多代屋”計劃是世界上第一個全國性的老幼復合型社區養老公共政策。截至2017年,“多代屋”已發展至540多家,發揮著獨特優勢,在德國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和影響。
3.美國:西雅圖文森特“代際學習中心”
自19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吸引老年人從傳統的機構養老轉向社區養老新模式,美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供住房優惠和不斷完善醫療保障體系。近年來,美國涌現出眾多養老院與幼兒園相結合的復合型設施。截至2015年,這類復合型設施已達500多家。在美國,最成功的老幼復合型設施是西雅圖的文森特“代際學習中心”。該設施不僅能為400多名老人提供居住服務,而且能接納幼兒入學,實現了養老與育幼的有機結合。5]
4.新加坡: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實踐
2000年,新加坡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其社區養老體系主要在公共組屋的框架下逐步構建。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新加坡重點研究老幼復合型機構的建設。2014年,在新加坡實龍崗的城市更新項目中,舊巴士轉換站被創新性地改造成集老年日間照料與幼兒園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日間照料所”。2018年,新加坡推出了首個綜合性社區項目一“海軍部村莊”。該項目將社區商業、醫療設施、幼兒園以及老年公寓巧妙地融合在同一建筑內,通過有機整合醫療、保健、社區商業和生活服務等多方資源,為當地居民打造了理想的生活環境和便利的社區服務。[6
通過梳理以上四個發達國家的老幼復合型機構,我們可以看出,發達國家側重于“代際交流”。日本是最早進人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最為嚴重的國家。因此,日本關于老幼復合型設施的研究與實踐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已形成了涵蓋多學科、涉及多類型的研究實踐體系。日本老幼復合型設施的經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我們借鑒。
(二)國內老幼復合型機構研究梳理
我國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發展較晚,也相對滯后,模式較為單一。筆者以國內現有的老幼復合型機構為例,試圖找出建設老幼復合型機構的對策。
1.政策支持
“一老一小”關系千家萬戶,是民生建設的核心問題。自2013年以來,國家密集出臺了關于“一老一小”領域的一系列規劃和政策。這些政策聚焦于養老托育領域,級別高、范圍廣,涵蓋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提升、養老服務市場環境的優化、老年人智能技術應用難題的解決、生育政策的調整完善以及“銀發經濟”的促進發展等多個方面。總體而言,我國養老服務政策體系已初步構建完成,托育服務政策體系也正在加速健全和完善中。[7]
2.理論研究
基于“一老一小”問題的日益突出及緊迫性,國內學者在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理論方面進行了諸多探討。通過中國知網查閱,輸入“社區綜合體”搜索,相關研究共301篇;輸入“老幼復合型”搜索,相關研究僅38篇。可見,國內對老幼復合型設施的研究較少,相較國外還比較滯后。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和幼兒的需求分析、社區綜合體的功能定位、空間布局以及服務模式等方面。
3.我國老幼復合型機構的探索與實踐
“一老一小”關系千家萬戶,是民生建設的核心問題。我國目前的老幼同養服務主要依靠機構自主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影響了其長遠發展。以下列舉我國現有的幾個老幼復合型機構的實踐案例。
(1)武漢市武昌區童心苑
武漢市武昌區童心苑是一幢兩層高的白色小樓。一樓為武昌路幼兒園,二樓為復興路社區老年公寓。童心苑通過合理規劃戶外公共設施、活動場地等空間,實現了養老和托育設施的共享。每周組織兩次傳球比賽、手工制作等老幼同樂活動,增進老幼之間的情感交流。此外,針對老幼同養的特點,制定了詳細的管理制度,包括老人護理、幼兒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
(2)紹興市新昌縣梅湖社區綜合體
紹興市新昌縣梅湖社區綜合體(梅湖中心)將養老和托育服務整合到一起,建筑規模共四層。一樓是托育中心,設有游樂設施、小動物桌椅、益智玩具等;二樓是舞蹈室等,供老年人休閑娛樂;三、四樓是頤樂學院,設有書畫室、鋼琴室、聲樂室等,滿足老年人的學習需求。
(3)溫州市甌海區新橋街道三浹、西江月雙齡驛站
該機構在社區原有場地設施的基礎上改造而成,提供居家養老和嬰幼兒成長服務。雙齡驛站實施“ 1+X′′ 聯創新模式,由社區主導,甌海區衛健、民政等有關部門統籌協調,引入專業的第三方服務機構負責運營。雙齡驛站內設置健身理療區、公用無障礙衛生間、親子閱讀區、心理咨詢室等,供老年人和兒童共享。通過親子閱讀、手工制作等代際交流活動,促進老幼共融。
(4)成都市高新區石羊街道錦城社區綜合體
該綜合體建筑規模共四層。一樓是便民服務中心,二樓是社區食堂,三樓是“咿薇托育·嬰幼兒之家”,四樓是“長者之家”養老中心。老年人和幼兒的生活、學習區域相對獨立,但戶外公共設施由老幼群體共享。兩個中心定期舉辦手工制作、聯歡會等聯誼活動。這種模式有效緩解了養老和托育服務的供需矛盾。
綜上所述,深入研究老幼復合型機構的實踐案例,不僅可以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和幼兒的需求,還可以為我國的社區養老育幼服務指出新的發展路徑。
二、建設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的必然性
近年來,由于我國生育率下降,托育需求逐漸減少,但雙職工家庭對高質量托育服務的需求依然旺盛。部分地區的學前教育資源甚至已經過剩,但托育服務機構仍較為緊張。傳統的家庭照料模式已經難以滿足“一老一小”的需求,社區成為養老育幼服務的重要載體。
(一)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的發展趨勢
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通過設立共享的活動空間和服務平臺,有效促進了老年人與幼兒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這種代際間的交流,對于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文化傳承具有深遠意義。老幼復合型機構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市場需求逐年增長。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和生育政策的調整,人們對于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的需求也在不斷上升。政府和社會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度持續提高,有利于其發展;第二,服務方式呈現多樣化。老幼復合型機構將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養老院和幼兒園的服務內容,而是向著多元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機構將提供康復護理、健康管理、心理咨詢等服務,以滿足“一老一小”的需求;第三,呈現跨界合作與資源共享的趨勢。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將加強與醫療機構、教育機構及社會組織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共同為老年人和幼兒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務。
(二)建設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的意義
在人口老齡化進程持續深化以及“三孩”生育政策全面實施的宏觀背景下,構建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的創新模式,不僅可以充分挖掘養老機構的服務潛力,而且能夠以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引導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系統性破解養老育幼服務的結構性困境。[8]
1.關于“一老”方面的意義
老幼復合型機構作為一種創新的養老育幼融合模式,營造了濃厚的“祖孫樂”氛圍,將老年人的生活空間與幼兒的歡聲笑語緊密相連,為老年人提供了獨特的情感體驗。老年人通過參與幼兒的教育和看護活動,不僅為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樂趣,還緩解了可能存在的空虛感和孤獨感。相關研究表明,增加老年人與他人的社交互動對其疾病的治療與康復具有顯著的積極效果。
2.關于“一小”方面的意義
老幼復合型機構可以促進幼兒德育的發展。幼兒通過與老年人相處,可以從小接受尊老敬老的中華傳統美德,進而更加善解人意。同時,老幼復合型機構還有助于促進幼兒的智育發展。幼兒與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將有益于增強幼兒對生活常識及傳統文化的了解。此外,通過學習與年長者相處,還能增強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
3.社會意義
首先,老幼復合型機構能夠促進代際交流和互助,使老年人和幼兒之間建立起相互關愛和支持的關系;其次,老幼復合型機構能夠有效提高空間利用效率,更高效地利用土地資源,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最后,建設老幼復合型機構不僅節約人力成本,還可以緩解青壯年養老和育兒的負擔。同時,老幼復合型機構還會產生獨特的社會效應,提升社區生活圈子的凝聚力,促進鄰里關系的和諧發展。
(三)建設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的價值
1.養老方面的價值
建設老幼復合型機構能夠使老年人安享晚年,并有延緩衰老的作用。有關研究表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視覺、聽覺、記憶力等生理機能會逐漸減弱,甚至出現問題。頻繁與他人交流,有助于改善一些身體衰老的狀況。幼兒給老年人帶來的歡樂和活力,更像是一劑“良藥”,不但能幫助老年人延緩衰老,還能讓老年人安享晚年。
2.育兒方面的價值
老年人與幼兒本就是人生的兩個特殊階段一一始末階段,“一小”是生命的開始,對世界一無所知且充滿好奇,不停地探索世界,學習新鮮事物;“一老”則是歷經風霜的老者,經驗豐富,擁有生活的智慧,能夠教會幼兒許多知識和本領,這對幼兒來說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三、建設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的實施建議
(一)明確目標與原則
建設老幼復合型機構應以滿足老年人和幼兒在生活照料、文化教育、休閑娛樂等方面的需求為核心,打造功能多元化、空間共享化、服務一體化的社區綜合體。此外,老幼復合型社區機構還應以人為本,確保服務內容貼近老幼群體的實際需求,堅持資源共享、功能互補,實現養老托育設施的共建共享。
(二)合理規劃空間布局
可利用現有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和社區(村)幸福院等場所資源,開辟嬰幼兒照護空間。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設置餐廳、活動室、戶外活動空間等老幼共同的活動地點,同時,確保老年人和幼兒的生活、學習區域相對獨立。
(三)加強相關人才培養
應積極引導高職院校與企業機構合作,共同開發老幼同養課程體系和教學標準、共建共享實習實訓基地等,培養能夠兼顧養老和育幼的復合型服務人才。
(四)加強監督與評估
建立健全對老幼復合型機構建設和運營的監管機制,確保服務質量和安全。此外,定期對老幼復合型機構的建設和服務效果進行評估,以便發現問題及時改進。
四、結束語
建設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不僅為養老機構的服務模式提供了新的路徑,而且有效促進了老年人與幼兒之間的代際溝通與交流,極大地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此外,老幼復合型社區綜合體還能顯著緩解青壯年群體在育兒養老方面的雙重壓力,為優化國家“一老一小”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能力指明了方向,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閆紅曦.基于現有家庭結構的既有社區老幼復合型設施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2] 姚棟,袁正,秦志宇,等.老幼復合型社區養老設施的國際經驗研究[J].城市建筑,2021,18(07):5-11.
[3] 司馬蕾.老幼復合型社區養老機構的構想與實踐:日本的經驗與啟示[J].城市建筑,2015(01):18-20.
[4] 姚棟,袁正,李凌楓.促進代際融合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德國“多代屋\"的經驗[J]城市建筑,2018(34):31-34.
[5]郭天驕.老幼復合型社區活動中心的設計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
[6] 林妙娜.舊實龍崗巴士轉換站轉換成老幼社區樞紐[N].聯合早報,2012-07-22(006).
[7]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的意見[Z]2020-12-14.
[8] 國務院.“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z].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