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傳承性、自娛性和群眾性等特征。群眾文化活動具備普及傳統文化知識和團結凝聚的作用,近年來,得到了國家和地區政府的大力支持,整體發展態勢良好。鑒于群眾文化活動的特殊性,需要做好組織與策劃工作,方能為群眾帶來更優質的活動體驗,也才能為群眾文化活動開拓出更廣泛的發展空間。因此,對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與策劃展開探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意義
(一)推廣傳統文化
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中華民族孕育了無數輝煌的傳統文化,包括群眾文化。然而,受經濟全球化、互聯網技術等方面的影響,一些不良外來文化不斷侵蝕著國民思想和價值觀,甚至出現了盲目推崇外來文化、貶低傳統文化的言論。處于此種大環境下,我國主張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升群眾的民族認同感。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能夠將各地區的人文習俗展示在大眾面前,增加群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使其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積極參與到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行列中。
(二)豐富精神生活
現代社會發展節奏加快,人們長期處于繁忙的工作、學業中,時常出現身心疲憊之感,精神世界也極為匱乏,且空閑時間常常用來上網、刷視頻,涉及的內容缺乏營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當前的生活方式難以滿足自身精神世界的需求。常見的群眾文化活動包括廣場舞、民間藝術表演和群眾讀書活動等,參加群眾文化活動不僅能夠幫助人們放松身心、減緩壓力,還能使其接觸到多種傳統文化,有利于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另外,群眾文化活動可以營造出愉快的氛圍。人們身處其中親密交流,既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又能感受到團結的力量,同時,也能使枯燥的生活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
(三)維護社會穩定
城市化、城鎮化建設雖然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鄰里之間的交流大幅度減少,甚至同棟樓、同小區的住戶對彼此都較為陌生,在這種情況下,群眾幸福感會直線下降。互聯網信息的無孔不入將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觀念帶到人們面前,導致很多人出現了價值觀扭曲的情況,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的概率。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主體是群眾,街道社區在組織和策劃群眾文化活動之前應先做好宣傳工作,吸引更多社區人員參與其中,借機向群眾輸出正確的價值觀和前沿思想,提升群眾的思想品質,也可以通過多樣化的群眾文化活動在社區內營造出一片快樂和諧的景象,增強群眾的幸福感,減少負面情緒。
(四)促進經濟發展
群眾文化活動本身具有公益性特征,但其在推動全民文化發展進步的同時,也能拉動文化產業的消費,進而達到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包括但不限于歌舞、藝術表演等,很多人多次參與活動后會對其中的某項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購買相關課程或服飾等,從而拉動當地的消費水平。
二、組織與策劃群眾文化活動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公益性
組織和策劃群眾文化活動需始終堅持公益性原則。秉持著“為人民辦事”“為人民服務”的核心思想,明確此類活動的意義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群眾文化活動可能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但相關負責人必須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并將所有收益放在挖掘群眾文化、購買器材和服飾等方面。通常情況下,群眾文化活動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當地政府,一些有能力的機構也會通過多媒體渠道或其他方式拉動社會其他方面的投資。即使群眾文化活動存在資金、物資上的短缺,也嚴禁向群眾“伸手”,更不應將群眾文化活動引向商業化活動方向。另外,群眾文化活動面向全體大眾,為確保所有有意向參與活動的人員均能參與其中,相關機構應聯合社區做好人口普查等工作,掌握當地低保家庭的情況,適當為其提供惠民措施,這樣既能提升大眾對群眾文化活動的認同感,又能真正體現出活動的公益性特征。[2]
(二)堅持群眾主體性
群眾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相關機構在組織和策劃活動時應尊重其主體地位,以滿足群眾需求為主要目標,既要接受群眾提出的合理性建議,又要給予群眾足夠的表現機會。組織活動前,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或線上 App 全面了解群眾對哪些文化活動感興趣,以及希望以怎樣的方式開展活動等,如有些群眾喜歡廣場舞,有些群眾喜歡乒乓球,還有些群眾對樂器表演感興趣。綜合所有調查數據、社區現有資源等要素,選出最合適的群眾文化活動,并向群眾介紹其他未人選的活動內容大概會在何時、何地組織,歡迎大家參與。這種方式既能滿足群眾需求,又不會讓其他群眾產生過多的失落感。
(三)堅持制度性
群眾文化活動極具趣味性、娛樂性和自由性。為了避免參與活動的人員“過分活躍”,或在其他方面出現問題而影響活動開展情況,應在組織和策劃活動時制定詳細的制度規范內容。在此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引導機制的作用,而不是以簡單粗暴的管理條例直接限制群眾的言行。在引導機制的作用下,絕大多數群眾都能遵守相關制度,確保活動的各個環節有序進行。遵循制度性原則不僅能使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也能夠提升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控制活動成本,以免出現成本超出預期的情況。另外,一些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參與人數眾多,若得不到有效管控可能會出現交通擁堵、踩踏等情況,而做好活動現場管理工作能夠降低相關風險。
三、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與策劃要點
(一)明確活動主題
在進行組織與策劃群眾文化活動時,明確活動主題是確保活動成功舉行、吸引群眾廣泛參與并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步驟。一個鮮明、有吸引力的主題不僅能夠激發群眾的興趣,還能夠有效傳達活動的核心價值與意義。因此,活動組織方在主體定位方面要通過精練的語言或醒目的標語來概括主題,確保在宣傳和推廣階段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要通過深入調研來了解目標群眾的興趣愛好、文化偏好以及實際需求,精準定位群眾文化需求以使活動主題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針對性。此外,要深入挖掘并展示當地或特定群體的文化特色,結合地域文化、民族風俗、歷史傳承等元素,設計具有鮮明文化標識的主題來增強活動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例如,北京市《一起向未來》廣場舞推廣活動的開展在助力冬奧會的同時,也展現了全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全市乃至全國大量文化館和市民積極響應并參加,形成了濃厚的冬奧氛圍。
另外,設計的群眾文化活動主題應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能夠幫助群眾正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針對性的引導和規劃,讓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的同時,也能夠得到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正向引領。例如,各地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組織的文化活動,能夠讓群眾深刻感知傳統節日的文化氛圍。相關單位和部門在進行文化活動的組織過程中要落實好自身的工作職責,梳理活動的各項細節之處,確保活動的有序開展。同時,要針對元宵節主題活動進行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進一步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品質,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引發其深思和認同,使其接受社會主流文化。
(二)整合當地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地區均有自己的發展史,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群眾文化活動通常會以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動為主,因此,在組織和策劃時,應先從本地群眾文化資源人手,分析哪些群眾文化適合發展成為群眾文化活動。例如,河南地區可以圍繞豫劇來組織活動,安徽地區則應以黃梅戲為主。此外,天津地區的糖人展和廣西地區的潑水節,以及河北地區的剪紙藝術等也極具特色。這些地區自身也在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文化底蘊深厚,且與活動有關的材料、服飾等應有盡有,策劃相關活動時可以與相關機構取得聯系,全面整合活動中能夠用到的資源,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將資金用在宣傳群眾文化活動等方面。[3]
(三)做好宣傳工作
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狀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宣傳工作是否到位,若宣傳力度不足,則可能僅有寥寥數人參與。若要強化宣傳效果,可以先在宣傳方式上做出改變。以往的宣傳方式普遍以張貼海報的形式為主,如今應在海報的基礎上探索更多宣傳路徑。其中,新媒體是新時期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宣傳途徑,可充分借助新媒體平臺,加大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有效提升群眾對文化活動的了解和參與,進一步助力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例如,在抖音、快手等平臺上發布相關活動的宣傳信息,或在社區微信群發布宣傳信息等,均可達到較好的宣傳效果。宣傳內容的制作是否精良,也極大地影響著宣傳效果。可以將視頻短片介紹作為宣傳亮點,輔以一些圖片和文字,增加吸引力。除線上宣傳外,還應做好線下宣傳,如組織相關人員深入社區,在社區一角進行宣講,詳細介紹本次群眾文化活動的特點等。此外,也可以與一些經常參加相關活動的人員進行深入交流,打入群眾內部,讓群眾發揮自身作用,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傳統媒體也應當為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助力,可利用廣播、電視等方式,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宣傳,滿足不同群體的信息獲取需求。
(四)創新組織形式
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形式不應一成不變,而是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以提升對群眾的吸引力。以往,此類活動多以線下為主,然而,人們可能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而無法到場參與活動,影響了群眾文化活動的推進。如今,互聯網技術發展速度飛快,可以借此開展線上活動,或以“線上 + 線下”的形式來組織活動。群眾文化活動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可以將相關文化知識整理好,通過電視臺、微信公眾號或其他社交平臺推出文化惠民活動,使群眾足不出戶也能獲得文化活動體驗。群眾閱讀活動是此類活動的常見類型,以往通常將人們集中到某一處來參加活動,如今,或許可以嘗試開啟“閱讀打卡”類活動。人們可以購買自己喜歡的書籍,將書籍帶到城市極具代表性的建筑或地方進行閱讀,并用手機拍下閱讀的照片,上傳至活動平臺,形成全民閱讀打卡的新型活動形式。
(五)設計活動內容
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設計是核心所在,精心規劃活動內容對于吸引廣大居民并為其提供豐富的文化體驗至關重要。在規劃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以確保活動的成功與影響力。具體而言,活動內容必須緊密貼合群眾的實際生活并準確反映他們的需求與興趣所在,這要求活動舉辦方深入調研參與者的文化背景、年齡結構以及個人興趣等信息,據此制定既具吸引力又富含教育價值的活動內容,進而設計出更貼近民心、易于引發共鳴的活動方案,從而提升活動的參與度和滿意度。同時,活動內容的多樣性與創新性同樣不可或缺,無論是傳統文藝表演、手工藝創作,還是知識講座、趣味互動游戲,均可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精彩組成部分。活動舉辦者應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活動形式與內容,以新穎獨特的方式來吸引群眾目光并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及創造力。通過多樣性與創新性的結合,使活動更具時代感和吸引力。此外,活動的教育性和文化性也是規劃過程中必須重視的方面。精心設計的活動內容可以向群眾傳遞知識、弘揚傳統文化,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這種文化熏陶與教育引導不僅有助于豐富群眾的精神世界,還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例如,四川“MAOin天府”熊貓文創集市以熊貓文化為主題,不僅有熊貓玩偶、熊貓服飾等商品,還有熊貓主題的繪畫與攝影等作品。此外,集市設置的互動體驗區還能讓游客親手制作熊貓主題的文創產品。熊貓文化作為四川省的特色文化,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該文創集市將熊貓文化與創意產業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品牌,也為當地文化藝術活動的創新提供了更多創意。
(六)抓住關鍵節點
群眾文化中不乏與傳統節日、民間故事等有關的內容,組織和策劃群眾文化活動時,可以將其作為節點,營造出與之相關的氛圍,既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又能讓人真正感受到群眾文化活動的魅力。例如,春節是我國最為傳統的節日,可以在春節前夕組織策劃寫春聯、貼窗花和化“福”等活動;七夕也是重要節日,可將“不七而遇,滿心歡夕”作為主題來組織活動。活動形式應更加豐富,包括情歌對唱、講述牛郎織女故事、重現影視劇經典片段等,以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促使傳統節日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另外,策劃該活動時還應融入一些“愛情觀”的因素,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愛情觀、婚戀觀等。我國的傳統節日較多,應根據具體節日和當地群眾文化發展現狀靈活設計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4
(七)完善活動機制
群眾文化活動應充分發揮管理機制的作用,確保活動能夠順利開展。組織活動前,根據本次活動主題在內部組建高精尖隊伍,以活動經驗豐富、專業知識扎實、想法新穎的人員為主。相關人員的工作內容和責任范疇等均應明確,強調彼此之間的溝通,以免因溝通不到位而造成某些事項被遺漏,或出現重復性操作等情況。確定時間地點后先派人與相關人員取得聯系,確認時間和地點是否合理,若不合理應及時調整。
另外,相關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也直接關系到群眾文化活動的好壞,群眾文化活動的相關承辦單位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組織和管理,在活動前對其進行專業化的培訓,使其能夠提升綜合能力,正確認識自身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職責,認真完成相關活動工作,確保群眾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要加強相關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使其能夠為群眾提供貼心熱情的服務,提高群眾對活動的滿意度和認可度。由于部分藝術性較高的文化活動需要進行專門的講解和指導,應盡量選拔有藝術才能和基礎的文藝骨干作為活動工作人員,切實保障群眾文化活動的質量。
四、結束語
近年來,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越來越豐富,受眾群體也愈發寬泛。通過組織和策劃群眾文化活動,不僅能夠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還能夠豐富群眾生活,在維護社會穩定和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在組織和策劃群眾文化活動時,應合理運用當地資源,并做好宣傳工作,吸引更多社會群體參與其中。同時,組織形式上也應有所創新,可以從傳統節日的角度入手。另外,還需建立完善的活動機制,避免出現安全事故或造成其他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劉志萍.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中文化傳承與創新模式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4(01):113-115.
[2] 曹修群.探析新時期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以及策劃路徑[J].參花(下),2022(11):134-136.
[3] 李群.新時期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與策劃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21(14):7-8.
[4] 楊凱.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與策劃應用分析[J].財經界,2021(09):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