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順利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中再次強調,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從“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培育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健全公辦養老機構運營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推進互助性養老服務,促進醫養結合”等方面,對進一步完善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作出了部署,聚焦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基于老齡化發展趨勢,2021年,江蘇省印發了《“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中指出,要推廣“原居養老”服務模式。2022年,江蘇省印發《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工作方案(2022-2024)》(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推廣“原居享老’服務模式,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日常探訪、生活照料、助餐助潔、輔助出行、緊急救援等居家上門服務”,并計劃到2024年,全省接受居家上門服務的老年人占比不低于 18%。
一、“原居享老”的概念內涵
“原居享老”是指立足機構支撐社區、社區支撐家庭,使老年人能夠在不離開居住環境、不缺少親情陪伴、不改變生活習慣的情況下接受養老服務,讓其在原本熟悉的環境中享受晚年。從“原居養老”到“原居享老”,一字之差,背后既反映出對養老服務能力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又代表著養老觀念的一種轉變,即推動被動型養老向主動型享老轉變,調動老年群體的生活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引導全社會樹立“積極健康老齡化”理念。大力探索建設“原居享老”生活圈,是加快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完善高質量養老服務供給體系、提升廣大老年人獲得感和幸福感、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二、江都區“原居享老”生活圈前期建設經驗
江都區緊扣國家、省市系列部署,大力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推進頤養社區建設,居家養老覆蓋面不斷擴大,社區養老服務網不斷拓展,“原居享老”服務效能不斷攀升。
(一)堅持多方聯動,優化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一是突出頂層設計。建立由32個職能部門組成的養老服務聯席會議,啟用“一事一議”程序。制定出臺《“十四五”江都區養老服務發展規劃》。持續加大養老服務領域資金投人,完善養老服務體系資金管理辦法;二是優化資源布局。331個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相繼建成區級老年人活動中心1個、市級頤養示范社區22家、示范性農村互助睦鄰點22家、標準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87家、社區嵌人式養老服務機構1個、中央廚房和助餐點10家,點面呼應、城鄉統籌的“15分鐘養老服務圈”基本形成;三是吸納多元參與。突出提升政府購買、兜底服務質態,撬動多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產業。龍川控股等國有企業主動參與中高端養老機構建設。大力引進“居家樂”等省內外知名養老企業,著力培育“綠康緣”\"華江佰安”等本土民資品牌,組建“都享福”助老服務隊。
(二)立足多元需求,拓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
一是提高上門服務覆蓋面。4.5萬余名高齡老人享受尊老金即申即辦、上門幫辦、網上代辦,5.2萬余名經濟困難和高齡老人每月享受政府購買上門服務。加大對經濟困難、失能失智、空巢獨居等特殊困難老人的幫扶力度,創優“家庭床位 + 關愛巡訪 + 照護培訓”等服務模式,累計建成家庭床位1030戶、適老改造2182戶。同時,按照風險等級將空巢獨居老人分為A、B、C三個類別,社工、網格員、志愿者每周探訪1-4次。此外,開展失能老人家庭成員照護能力培訓,累計培訓老人家屬100余名;二是打造社區養老服務特色。堅持“一居一品”“一村一特”,全力打造全市范圍內有影響力的“公園 +' “智慧 +′′ 等品質型頤養社區。積極引人學校食堂、愛心商家、養老機構等多元主體開展為老助餐服務,推出適老套餐、定制點餐、配送入戶等個性化服務,讓老人6元吃飽、10元吃好;三是創新“1333”“黨建 + 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實現“高齡、困難老人 + 低齡活力老人、志愿者、社會組織”定向結對、定時走訪、定責扶助,丁伙鎮延慶村互助睦鄰點獲評全省首批老齡文明實踐基地。
(三)注重多維攻堅,夯實養老服務保障基石
一是培訓增能建強隊伍。開展養老從業人員養老護理、醫療護理、烹飪、消防設施操作技能“四證”培訓,護理員職業技能認定率達 65% 。舉辦養老護理員技能大賽、老年人營養餐大賽,集中展現一線從業人員的職業風采和“工匠精神”;二是數字賦能,建好平臺。健全“都享福養老服務系統”,在完善居家服務工單監管、機構安全監管等功能的基礎上,上線具備政策查詢、便民服務等10余項功能的微信小程序;三是品牌聚能,建優項目。培樹以江都地域命名的“都享福”養老服務品牌,項目化推動“舌尖上的都享福”“指尖上的都享福”等品牌活動,開通“都享福”公眾號、視頻號,每周更新“小潘院長說養老”視頻,宣傳養老事業產業的發展成果。
三、完善江都區“原居享老”生活圈建設的路徑對策
雖然江都區“原居享老”生活圈建設成效明顯,但與上級的要求、群眾的期待相比,與“銀發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相比,還面臨巨大的挑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仍存在諸多不足。一方面,江都區老齡化形勢嚴峻。目前,江都區老年人口30.45萬人,占比 30.62% ,屬深度老齡化地區。2020-2022年的老齡化比例分別為 28.23% 28.41% 產 29.22% ,呈逐年增長趨勢;另一方面,“原居享老”生活圈在建設過程中遭遇種種困境。主要表現為養老服務供給有待提高、養老服務質量亟待提升、“醫養結合”不夠緊密、養老服務多元參與不足、現代養老意識尚未普及等,難以有效滿足本地老年群體的需求。應突破縣域養老資源的有限性,充分滿足老年群體的異質性養老需求,借力“銀發經濟”發展浪潮,推動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真正讓老年人實現“原居享老”。
(一) 異質:基于異質性特征的老年群體劃分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物質水平的不斷提升,養老服務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基礎生活照料,逐漸向著多元化、個性化、差異化、全面化等方面發展,傳統的不加區分的“一刀切”“同質化”養老服務已逐漸難以滿足新時代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基于異質性特征對老年群體進行劃分,從年齡情況、經濟條件、身體機能、家庭狀況四個主要維度進行考量,可以將老年群體劃分為異質性明顯的三種類別:一是自我服務型老年群體。自我服務型老年群體通常具備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與自主購買能力,不僅身體健康狀況較好,能勝任各種社會工作,而且思維活躍,保持著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二是部分依賴型老年群體。部分依賴型老年群體的特點是具有部分自我服務或購買服務能力,在獲取養老服務時,需要依賴對象給予一定支持,如子女支持、政府支持等;三是完全依賴型老年群體。完全依賴型老年群體喪失全部購買服務的能力,只能依賴政府、社會給予幫助。他們無法進行自我服務,也不存在家庭服務的支持。
(二)互補:差異化養老服務的適應性供給
村(社區)作為在特定地域的生活共同體,在資源稟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在提供養老服務供給時,需立足村(社區)客觀的基礎環境和資源系統,針對區域范圍內老齡群體的主要類型,合理選擇養老服務模式,將有限的優勢資源充分整合,形成統籌協同的養老服務供給格局。
第一,硬件資源豐富、軟件資源不足的村(社區),適應以市場化為導向。發展“企業 + 養老”的服務供給模式。這一類村(社區)應充分利用自身具備的資源優勢,借助區域內的物業公司或引入第三方社會化力量,對養老服務內容進行拓展。通過物業公司或第三方整合村(社區)內部的各類客觀資源,由物業(第三方)進行日常經營。市場化養老模式的出現,不僅提高了養老服務的可及性、多樣性,還實現了養老服務的智能化飛躍。
第二,軟件資源豐富、硬件資源欠缺的村(社區),適應發展以內生性為導向的互助養老模式。這類村(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的重點在于充分發揮軟件資源的作用。這一模式既有效降低了養老服務中對外界資源的依賴,又充分激活了老年群體的自我價值感。
第三,硬件資源、軟件資源都不占優勢的村(社區),適應行政化引導,“社區基礎服務 + 公共福利補充”的供給模式。針對村(社區)“軟硬資源雙弱”的困境,可采取加強政府干預與介入的方法,提高養老服務的適應性供給,保障老年群體的基本生活。一方面,政府可統籌基層政府部門、社會工作者及市場主體等購買基本養老服務進入村(社區),建立制度目標融合與嵌入機制,制訂養老服務支出計劃,吸納更多服務資源的加入,拓寬養老服務內容;另一方面,構建以政府為主導、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為服務整合載體、各相關參與主體和村(社區)輔助協同的上下聯動機制,加強內外互動,推進家門口養老服務體系的形成,以解決社區資源不足,老年人對政府、社區缺乏信賴感等問題。
(三)共享:區內外養老資源的合理有效流動
目前,江都區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發展還不夠均衡,城鄉之間、村(社區)之間在醫療資源、服務項目、政策支持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異,亟須促進資源的合理有效流動,破解地區差異。
第一,統籌全區養老資源,梯度推進跨區域資源共享。由區級層面進行統籌,逐步將中心城區養老資源向下輸送,推動全區的養老床位布局優化,大力鼓勵推進養老機構床位跨區域開放;每月實行差別化發放養老服務券,憑券可在全區范圍內任意選擇養老服務,直接抵扣養老服務費用,不足部分由本人或家庭承擔;推進養老服務信息與戶籍脫鉤,實現資質互認、標準互通、監管協同的管理模式,激活全區的養老資源。
第二,擴容下沉醫療資源,發展智慧醫療高品質業態。完善縣域醫共體建設,充分發揮江都人民醫院、江都中醫院為牽頭單位的縣域醫共體以及以五家農村區域醫療中心為牽頭單位的亞中心區域醫共體作用,推進縣鄉醫療一體化管理,將優質醫療服務資源從城區下沉至鄉鎮;抽調醫護人員和專家,組成基層對口幫扶團隊,組建縣鄉村三級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定期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村(社區)坐診、巡診;充分運用“互聯網 +' ”“物聯網+\"\"醫療大數據”等,加強與中心城區醫療機構的緊密合作,開展互聯網醫院診療服務。
第三,構建信息化、共享化“互聯網+”養老服務平臺。打造覆蓋中心城區、連通農村養老服務的全區聯網養老服務數據平臺,推動信息互通和共享應用。老年人在選擇跨區域養老時,其在原有養老區域的相關數據,可同步轉移至遷入后的養老地區,通過數字化管理平臺形成老年人的動態信息數據庫。同時,對接社會配套服務資源,推動社會力量進行數據整合和供需對接,完成養老服務的生成與遞送。
第四,推動家庭之間養老合作,打造親密養老合作網。按照“就近、就親、方便”的原則,建立鄰里互助服務養老點。遴選有愛心、孝老敬老的人員,以其住所為互助點,為每個互助點配備百寶箱一個,為附近的老年人提供基礎性服務;鼓勵和支持村(社區)內家庭之間的養老合作,共享醫療資源、護理資源等,形成養老互助合作網;整合村(社區)內人力資源,鼓勵黨員、低齡老人和留守農村婦女結對幫扶孤寡、殘疾、空巢等老年人;依托網格員,做好網格內老年人的信息采集、困難排解、隱患排查等工作,通過網格化監測管理模式及時了解老年人動態,精準滿足老年人需求。
(四)保障: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全要素集成
養老服務事業需堅持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領導、有關部門和群團組織的密切配合以及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構建全要素集成的保障體系。
第一,堅持系統思維,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政策體系,一要發揮好政府的兜底性保障作用,重點關注經濟困難的空巢、獨居、失能、特殊家庭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二要強化家庭養老的政策性支持。通過設立或改造家庭養老床位、提供短期照料的“喘息服務”等措施,鼓勵并支持家庭切實履行養老責任;三要完善養老服務業支持體系。制定社區養老服務運營保障政策,鼓勵全社會參與社區養老服務。
第二,加強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老年宜居環境。一是盤活村(社區)內的閑置資源,優化養老基礎設施的空間布局,實施無障礙改造和適老化改造;二是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精準匹配老年人所需服務。鼓勵企業開發與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互聯網應用,設置方便老年人操作的“關懷模式”;三是宣傳普及現代養老理念,營造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氛圍。同時,引導老年人樹立新時代養老觀,從消極的“被動養老”轉向積極實現自我價值的“主動享老”。
第三,著力培養專業人才,提高養老服務隊伍業務水平。一是構建養老服務分級分類培訓體系,定期對養老從業人員進行規范化培訓和考核,提高養老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二是建立養老護理人才激勵機制。可從薪酬激勵、職務普升、培訓與發展、團隊合作、文化建設等方面入手,通過出臺就業優惠政策,對從事醫護養老服務工作的人員予以福利獎勵。拓寬養老服務專業人才供給渠道,提升養老護理員對工作的認同感,增強職業吸引力,提高工作滿意度;三是定期組織免費或低成本的養老護理培訓,提升家庭成員或老年人自身的養老護理能力。
第四,凝聚部門行動合力,共促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一是加強政府統籌,將養老工作納入當地社會發展戰略部署,將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國土空間規劃,推動政策落地和資金保障;二是健全養老服務工作協調推進機制。針對多部門參與的政策措施,發揮行業監管部門的牽頭作用,推動精細化落實,促進養老服務規范化;三是強化養老服務的監督和問責,制定部門責任清單,壓實各部門的責任。
四、結束語
養老服務事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囿于資源等方面的限制,縣域范圍“原居享老”生活圈建設應充分立足實際,基于老年群體的異質性特征,通過差異化養老服務的適應性供給、區內外養老資源的合理有效流動和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全要素集成等途徑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真正讓“養老”變“享老”,持續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2024-07-21].https://www.xinhuanet.com/20240721/62ea30d40ef44ef7af63449446179b86/c.html.
[2] 同[1].
[3] 江蘇省民政廳.江蘇省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工作方案(2022-2024)[EB/0L].[2022-06-13].http://mzt.jiangsu.gov.cn/art/2022/6/13/art_79985_10487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