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權國家的國際合作范疇中,高等教育合作占據著核心地位,尤其是在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員國這樣的國際群體中。這類合作促使成員國在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多個維度上建立直接的聯系與交流。RCEP框架協議背景預示著高等教育合作將成為RCEP國家之間深化交往的關鍵一環。國際關系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雙重作用,不僅決定了成員國之間高等教育合作的范圍與層次,同時也受到該領域內國際合作動態的影響,進而促進或限制國家間整體關系的演變。[
在RCEP框架下,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關系展現出合作、競爭乃至沖突的多元面貌。對于RCEP各國而言,加強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不僅是促進學術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更是提升各國“軟實力”、在國際舞臺上增強影響力的一種策略。通過這種合作機制,成員國能夠共享教育資源,推動學術創新,從而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
廣西與東盟的國際教育合作已實施多年。東盟十國是RCEP成員國的一部分。除了東盟十國之外,還加入了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和新西蘭四國。RCEP各成員國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和信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各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廣西與RCEP成員國高等教育合作機制的現狀如何?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構建廣西與RCEP成員國高等教育的合作機制?
一、廣西與RCEP成員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機制現狀
廣西與RCEP成員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機制,是在廣西與RCEP成員國的關系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的構建。國際合作機制理論于20世紀70年代以后在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開始流行,是一種研究國家間政治經濟關系的制度安排的理論學說。國際合作機制理論的核心關注點在于探討國際政治經濟領域內的合作議題,主要關注的是國際合作的組織形式、規則和規范以及國際合作的結構功能三個方面。目前,廣西與RCEP成員國在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機制的建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組織形式
組織形式關注國際合作機制如何構建,包括其組織架構、成員構成、決策方式等。在探索廣西與RCEP成員國高等教育合作機制的現狀時,組織形式作為構建合作機制的基礎,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涉及組織架構設計、成員構成,還涵蓋決策方式的確定,旨在確保合作的順利進行和目標的有效實現。然而,在實際運作中,廣西與RCEP各成員國高等教育合作的組織形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在組織架構方面,廣西與RCEP成員國的高等教育合作已經初步建立了多層次、多維度的合作網絡。這一網絡包括政府間的合作協議、高校間的校際合作以及學術團體間的交流互動。然而,組織架構的不足之處在于,現有的合作機制尚缺乏一個統一、高效的協調機構來統籌各方資源和力量;在成員構成方面,廣西與RCEP成員國高等教育合作的參與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既包括政府教育部門、高校等官方機構,也涵蓋學術團體、企業等非官方組織。然而,成員構成的不足之處在于,現有的合作機制中,非官方組織的參與度和影響力相對有限。
在決策方式方面,廣西與RCEP成員國的高等教育合作采用了協商一致及多數決策相結合的方式。這一決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合作項目的順利推進。然而,其不足之處在于,當面臨重大分歧或復雜問題時,協商一致的決策過程可能會變得冗長且效率低下。
(二)規則和規范
規則和規范即國際合作機制中所遵循的規則與規范,用于約束和指導成員國的行為。在國際合作機制中,規則和規范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約束和指導著成員國的行為,還確保合作活動的有序進行和共同目標的順利實現。盡管廣西與RCEP成員國在高等教育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規則和規范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加強。
第一,在規范教育服務質量和標準的制定方面,廣西與RCEP成員國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和分歧。各國的教育體制、文化背景和教學理念均不同,導致在教育服務質量和標準的制定上難以達成一致。這種分歧不僅影響了合作項目的順利進行,也限制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第二,在規范合作項目的評估和監督機制方面,廣西與RCEP成員國之間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盡管雙方已經建立了一些合作項目的評估和監督機制,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由于缺乏明確的規范和標準,導致評估和監督結果往往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難以保證客觀和公正。
(三)結構功能
即分析國際合作機制的結構和功能,包括其如何運作、如何協調成員國之間的利益沖突、如何實現共同目標等。
在運作方式上,廣西與RCEP成員國的高等教育合作機制主要通過簽訂合作協議、設立聯合項目、開展學術交流等方式進行。然而,這一機制在運作過程中缺乏足夠的靈活性和響應速度,難以快速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內部需求的調整。例如,在應對突發事件如疫情時,合作機制未能迅速調整合作方式和內容,導致部分合作項目被迫中斷或延期,影響了合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在協調成員國之間的利益沖突方面,廣西與RCEP成員國的高等教育合作機制主要通過協商、談判和妥協等方式進行。然而,由于各國教育體制、文化背景和利益訴求的差異,利益沖突的協調往往面臨較大困難。例如,在共同開發在線教育課程時,各國對于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評估標準等方面的要求存在差異,導致課程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的分歧和沖突。這些沖突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協調,將嚴重影響合作項目的順利進行和共同目標的實現。
二、構建廣西與RCEP成員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機制的措施
(一)成立廣西與RCEP成員國高等教育合作機構
針對廣西與RCEP成員國高等教育合作機制在組織形式、規則和規范以及結構功能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由政府設立一個專門的廣西與RCEP成員國高等教育合作機構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該機構將作為一個統一、高效的協調平臺,旨在整合各方資源、優化組織架構、提升成員參與度、明確規則規范、增強運作靈活性及有效協調利益沖突,從而推動廣西與RCEP成員國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入發展和目標的實現。[3]
具體而言,該合作機構將承擔起以下核心職責:首先,在組織架構層面,它將作為核心協調機構,負責統籌廣西與RCEP成員國之間的高等教育合作項目,確保各項合作協議的高效執行和資源的最優配置。通過定期召開協調會議、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以及推動建立跨區域的聯合研究中心或學院,該機構將有效促進政府間、高校間以及學術團體間的深入交流與合作,解決現有合作網絡中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問題;其次,在成員構成上,該機構將積極吸納非官方組織,提升其參與度和影響力,從而增強合作項目的創新性和實用性。通過設立專門的咨詢委員會或工作小組,邀請這些非官方組織代表參與,共同為合作項目提供多元化的視角和資源。在規則和規范方面,該機構將致力于制定統一的教育服務質量和標準,通過組織專家研討會、開展比較研究等方式,促進廣西與RCEP成員國在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相互理解和融合。同時,它將建立健全合作項目的評估和監督機制,制定明確的評估標準和指標,為合作項目的持續改進和優化提供有力保障;最后,在結構功能上,該機構將注重提升運作的靈活性和響應速度,建立快速響應機制,以應對突發事件或外部環境變化對合作項目的影響。通過加強內部溝通與協調,及時調整合作策略和內容,確保合作項目在面臨挑戰時仍能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此外,該機構還將設立專門的利益協調小組,采用多元化的協調手段,如調解、乾旋等,有效協調廣西與RCEP成員國在合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利益沖突,確保各方利益得到平衡和尊重,共同推動高等教育合作向更高水平發展。
(二)創新廣西與RCEP成員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管理機制
這一創新管理機制將著眼于構建一個更加高效、靈活且包容的合作框架,旨在提升合作效率、增強規則一致性、優化結構功能,從而有效應對當前合作中面臨的挑戰。4
創新管理機制將強化組織架構的頂層設計,推動成立一個由廣西與RCEP成員國共同參與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聯合委員會”。該委員會將下設多個專業工作組,分別負責教育服務標準制定、合作項目評估標準制定等關鍵領域,確保合作機制的高效運轉。同時,通過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和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提高合作項目的透明度和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增強合作機制的公信力。在成員構成上,創新管理機制將積極拓展合作網絡的邊界,鞏固政府教育部門、高校等官方機構的合作基礎,通過設立“合作伙伴庫”和“專家咨詢委員會”,充分利用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實踐經驗,為合作項目注入更多創新元素和實用價值。此外,將建立定期溝通機制和反饋渠道,確保非官方組織的聲音能夠被充分聽取和采納,提升其參與度和影響力。在決策方式上,創新管理機制將引入更加靈活和高效的決策流程,如“快速響應機制”和“以共識為基礎的分階段決策”,以應對重大分歧或復雜問題。在面臨緊急情況時,快速響應機制能夠迅速啟動,確保合作項目不受影響;而在涉及教育資源分配、課程設置等關鍵問題時,分階段決策充許各方在充分討論和協商的基礎上,逐步達成共識,既保障了決策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又提高了決策效率。
(三)制定廣西與RCEP成員國“走出去”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政策
為了深化廣西與RCEP成員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推動廣西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邁向新高度,本文提出以下創新性政策。首先,應構建政府、高校、企業及社會團體\"四位一體”的留學資助與合作網絡。通過設立專項留學基金、開展校企合作獎學金項目、引人社會資本支持等方式,為廣西學子赴RCEP成員國留學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資助體系。同時,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打造留學預備課程與跨文化交流平臺,拓寬留學人員的國際視野與跨文化適應能力,為其未來在海外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推動建立廣西一RCEP成員國高等教育聯盟。通過聯合舉辦國際學術會議、設立跨國研究中心、開展雙學位項目、共建海外實踐基地等形式,促進雙方高校間的學術交流、科研合作與資源共享。同時,設立“留學回國創新創業基金”,為有意向回國發展的留學人員提供資金支持與政策引導,鼓勵其將海外所學應用于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最后,深化國際漢語教育合作。打造“廣西一RCEP漢語橋”品牌項目,通過增加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派遣、開設線上漢語教學平臺、舉辦國際漢語教育論壇等方式,擴大廣西漢語教育在RCEP成員國的影響力。以上政策不僅有助于促進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同時也能加深RCEP成員國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四)建立在線合作平臺及信息共享機制
為了提高廣西與RCEP成員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機制的信息化水平,加強各方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本文提議建立專門的在線合作平臺,并推動數據共享機制的落實。在線合作平臺將作為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的核心樞紐,其設計需充分考慮用戶友好性和功能性,確保各方參與者能夠便捷地接入并高效地利用平臺資源。該平臺應集成項目管理、學術交流、課程共享、在線會議、資源下載等功能模塊,使廣西與RCEP成員國的高校、研究機構、企業及社會團體能夠實時共享最新的合作進展、學術成果、教育資源等信息。通過設立專門的項目管理模塊,各方可以共同跟蹤和監控合作項目的實施情況,及時協調解決遇到的問題,確保項目按計劃順利推進。學術交流模塊鼓勵學者、研究人員在線發布論文及研究成果,參與線上研討會,促進知識的快速傳播與創新。課程共享模塊將打破地域限制,使優質教育資源得以廣泛傳播,助力學生跨國學習。在線會議模塊支持多方視頻通話、屏幕共享,為即時溝通提供便利。資源下載模塊匯集各類政策文件、研究報告、教學資料等,供參與者自由獲取。同時,推動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意味著在確保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各方需達成數據交換協議,共享關鍵合作數據,如學生流動統計、科研項目進展、教育資源使用情況等。這將有助于各方更全面地了解合作現狀,精準定位合作需求,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合作效率。數據共享應基于統一的數據標準和格式,便于數據的整合與分析,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三、結束語
在RCEP框架下,廣西與RCEP成員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機制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臨諸多挑戰。通過深入分析當前合作機制的現狀與不足,筆者意識到成立專門的合作機構、創新管理機制、制定“走出去”的合作政策以及建立在線合作平臺和信息共享機制對于推動廣西與RCEP成員國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些措施不僅有助于優化組織架構、提升成員參與度、明確規則規范,還能增強運作靈活性并有效協調利益沖突。展望未來,廣西應繼續秉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原則,深化與RCEP成員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優化,促進學術創新與人才培養。同時,廣西也應積極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內部需求的調整,不斷提升自身教育質量和國際競爭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朱耀順.中國一東盟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機制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20.
[2]宋海靜,蔡梅,牟波.“貴州—東盟\"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現狀及機制創新研究[J].貴州商學院學報,2020,33(02):72-78.
[3] 韓進,陳東英.構建中國一東盟高等教育命運共同體:阻礙、機制和計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1(04):9-12.
[4]李光,王瀟,張海.“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波工科高等教育國際合作運行機制構建研究[J].科教導刊,2022(3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