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數字化轉型加速的時代,新媒體以其強大的傳播力和廣泛的覆蓋面,全方位滲透至社會生活的每一處角落,對就業市場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高職教育作為與社會職業緊密對接的教育類型,其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也被卷入這股新媒體浪潮之中。一方面,新媒體帶來了海量就業信息與新興就業機遇;另一方面,高職畢業生群體的就業需求呈現多元化、個性化趨勢,傳統就業指導工作在信息篩選、精準服務等方面逐漸力不從心。因此,整合信息優勢、平臺優勢及專業優勢,為學生高質量就業提供積極助力,探索契合新媒體環境的高職畢業生就業指導創新策略迫在眉睫。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職畢業生就業指導的重要意義
(一)基于新媒體賦能,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與適應性
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朝著“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方向加速轉型。就業服務平臺建設持續完善,實現了多元信息的高效整合與順暢交互,對學生就業競爭力與適應性的提升賦能顯著。新媒體平臺涵蓋專業知識、行業動態、職業技能培訓課程等,學生可依據自身需求自主學習,拓寬知識儲備,提升專業素養。同時,依托數據平臺,人才市場的用人需求、畢業生求職意向、求職者基本訴求、個人特長及優勢短板等多維度信息均可以清晰呈現,為學生就業信息的統一管理提供便利,增強就業服務指導的精準性,便于學生提前規劃職業路徑。另外,借助新媒體的社交屬性,學生能夠與企業HR、行業專家交流互動,實時了解就業市場的最新趨勢和崗位需求,深度洞察就業前景、用人標準與職場動態,切實提升就業競爭力,以更好地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
(二)契合數字時代的發展邏輯,彰顯就業指導的信息化特質
隨著新媒體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滲透,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與變革契機。在這一趨勢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在指導形式、內容及路徑等方面都得到了顯著優化。一方面,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能夠快速整合廣泛的就業信息資源,便于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快速掌握就業信息,就業工作減少了人為的“信息壁壘”,提高了運行效率,降低了就業成本;另一方面,以線上平臺為依托進行信息化就業指導,能夠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通過線上講座、模擬面試、互動論壇等多元形式,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地獲取就業知識和指導服務,提升指導效率與覆蓋面。
(三)依托新媒體生態,實現學生就業的精準匹配與高效轉化
在數字化浪潮中,新媒體已成為推動學生就業變革的關鍵力量。得益于其廣泛傳播力、強大互動性和海量數據處理能力,新媒體平臺為學生就業開辟了新的路徑。一方面,通過對學生簡歷、實習經歷、技能證書等信息的深度挖掘與分析,結合人工智能算法,精準定位學生的職業優勢和發展方向。同時,新媒體可以實時捕捉企業發布的崗位需求,從崗位職責、技能要求到企業文化偏好等,實現與學生信息的精準匹配;另一方面,借助新媒體的即時通信和線上宣講功能,企業和學生能夠突破時空限制,快速交流,從而大幅縮短求職周期,實現從匹配到入職的高效轉化,為學生高質量就業提供有力支撐。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分析
根據教育部《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我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為4763.19萬人,其中,高職(專科)招生555.07萬人,在校生1707.85萬人,畢業生553.29萬人。職業教育以其獨特的定位和功能,已成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供技能型人才、推動產業升級、促進創新創業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其就業現狀也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新媒體憑借其強大的信息傳播能力、交互性以及便捷性,正在從多個維度深刻改變著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生態。
(一)信息過載,難以獲取真實有效的就業信息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生態發生了根本性變革,信息來源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性,傳播途徑亦趨于多元化。高職畢業生身處這一信息洪流之中,在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得到極大拓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信息過載和“信息繭房”帶來的挑戰。招聘信息海量且繁雜,充斥在各類招聘網站、社交媒體平臺,使他們難以辨別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同時,面對海量信息,畢業生缺乏有效的篩選方法,難以快速定位與自身專業、職業規劃相匹配的崗位,往往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更有甚者,部分虛假招聘信息打著高薪、輕松工作的幌子,大肆騙取畢業生的個人信息甚至錢財。
(二)信息透明,導致就業競爭壓力加劇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透明度顯著提升,這一特性深刻影響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格局,使其面臨更加嚴峻的就業競爭壓力。新媒體使得招聘信息的傳播不再受到地域、時間的限制,企業能夠將招聘信息精準地推送給全國各地的求職者。過去,企業招聘可能局限于當地高校或周邊地區的人才市場,而如今,通過各類招聘平臺、社交媒體群組,企業可以輕松收到來自不同省份、不同層次院校畢業生的簡歷。這使得高職院校畢業生不僅要與同校、同專業的同學競爭,還要面對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院校的畢業生。在一些熱門崗位的線上招聘中,企業收到的簡歷數量呈幾何倍數增長,篩選范圍大幅拓寬。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學歷、綜合能力等方面可能不占優勢,求職難度隨之增加。此外,新媒體環境下,就業市場變化迅速,企業的用人需求不斷調整,這也增加了高職畢業生就業的不確定性和壓力,對其職業素養和個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新媒體環境帶來的就業觀念不穩定
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導致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呈現出不穩定的狀態。一方面,畢業生可以輕松獲取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薪資待遇、工作環境、職業前景等信息。例如,在社交媒體上,各種職場分享帖子和視頻讓畢業生看到了不同職業的多樣生活。有的展示了高薪崗位的忙碌與壓力,有的則呈現了新興職業的自由與創新。這些豐富的信息使得畢業生在選擇職業時眼花繚亂,難以專注于某一領域;另一方面,網絡上對熱門行業和新興職業的過度追捧,容易使畢業生盲目跟風。比如,電商直播行業興起后,大量關于主播高收入、高人氣的報道,吸引了許多高職院校畢業生紛紛投身其中,而未充分考慮自身的興趣和能力是否與之匹配。一旦在實踐中遇到困難,就容易動搖就業觀念,頻繁更換職業方向。此外,新媒體環境雖然提供了眾多職業測評工具和職業規劃指導內容,但質量參差不齊。部分不準確的職業測評結果,容易使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能力優勢認識不清。同時,網絡上的職業規劃建議往往缺乏針對性,不能結合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專業特點和就業實際情況。這使得畢業生難以制定清晰、合理的職業規劃,在就業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就業觀念也隨之波動。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實施策略
(一)精準推送,拓展就業信息渠道
如今,高職院校在推送就業信息時,弊端逐漸顯露。推送內容往往不夠全面,如行業動態、企業隱性福利等關鍵信息有所缺失;信息更新速度遲緩,無法跟上企業招聘節奏,學生獲取到的多是過時信息;同時,信息推送方式單一,僅依賴傳統渠道,難以覆蓋全體學生。這一系列問題使高職畢業生在求職途中深陷“信息繭房”,遭遇“信息貧困”。信息閉塞的困境,嚴重阻礙他們找到理想工作,進而影響了就業質量。在高職畢業生就業指導體系中,助力學生全面認知就業市場是關鍵起點。就業指導老師應通過訪企拓崗,挖掘企業資源,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拓展學生的就業空間;借助新媒體整合招聘、就業及創業信息,搭建多元信息獲取渠道,助力學生精準定位職業方向。此外,鑒于媒體信息良莠不齊,教師需培養學生的信息識別能力,教會他們篩選優質信息源。要引導學生在信息選擇中多與教師溝通,以增加信息選擇的安全性。2從精準化就業指導視角出發,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專業背景、職業意愿及就業預期等個性化因素,實施精準信息推薦。運用大數據、云技術、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術,實現職位與學生需求的高效匹配,提升就業信息推薦智能化水平,增強學生的就業意愿與崗位的契合度。
(二)細化指導,助力職業規劃升級
引導高職畢業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使他們對自身的能力、性格、優勢、不足等情況有清晰的認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性地評價自己,也可以有效避免人才在市場上的無序流動,對學生、高職院校和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新媒體環境賦能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要突出智能化、信息化、個性化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講述各類就業政策和職業規劃方法,幫助學生了解求職技巧。比如,在視頻課程“面試技巧”中,以短劇的形式分享面試時的典型案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分享就業成功或失敗的案例,促進帥生溝通,從而提高就業指導的個性化色彩;3在學生制定自身職業規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輔助他們進行自我測試和評估,如“霍蘭德測試”。此外,網絡中還有一些職業生涯規劃測試題,學生可通過選擇打分的方式進行職業自測,了解自己面對就業、困境及職場的態度,通過測試幫助學生做出最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
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為畢業生開通“職業咨詢信箱”。學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咨詢自己在就業、職業規劃、職業意向方面面臨的問題和困惑,專業教師會及時回復學生郵件,從而構建線上就業指導模式。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郵件中提煉具有典型性的問題并將其撰寫成公眾號文章,在學校公眾號發布,以供學生參考、討論,為學生就業指導拓展更多的線上途徑。
(三)實戰培訓,夯實職業技能根基
專業能力是學生進入職場的關鍵。為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就業指導工作應圍繞拓展實踐、實習空間、校企合作,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到崗實習機會,使其更好地適應企業環境。高職院校可以采取“線上培訓”的方式,邀請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術骨干等在線為學生講解企業的生產流程、技術要求、安全要求等,讓學生通過線上溝通了解企業環境,對自己將要奔赴的實習崗位有更深入的了解。技術骨干還可以為學生講解具體的崗位要求,在線演示技術操作要點等。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相對輕松的環境下完成“實習初體驗”,激發學生投入工作崗位的信心,也讓學生懂得自己具體要做什么、怎么做。引導學生利用社交媒體加入適合自身專業的“職業圈”,如實習企業微信群,提前感受企業團隊文化和人際氛圍,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動態。關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微信公眾號,實時掌握企業的招聘信息和崗位要求,建立職業人脈圈,提升職業素養。學校內部也應加強就業指導活動,如開展職業技能大賽、選拔優秀學生參加社會職業技能競賽等,提升學生的就業層次。
(四)導師引領,完善就業指導體系
為提升高職畢業生就業指導質量,學校可建立職業導師制度,從“家校社”三個維度建設職業導師隊伍。邀請有職業指導經驗、創業成功或擔任企業管理職務的家長擔任兼職職業導師,分享就業經驗,幫助學生認識就業環境和人才特點,家長可通過線上方式參與家校合作;在社會職業導師招募中,優先考慮合作企業的管理層和技術骨干,邀請他們擔任職業導師,通過到校、到企、線上溝通、新媒體展示等方式,加強企業與畢業生的互動,幫助學生適應就業環境。此外,導師還可以為符合條件的學生提供郵件推薦,打通其職業發展脈絡。
(五)數據驅動,優化就業服務質量
隨著就業環境和趨勢的動態變化,高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面臨著持續創新和深度優化的迫切需求。在數字化浪潮席卷的當下,高職院校在就業工作中觸及的就業及相關信息的數量,以及對這些信息進行不定向收集存儲、定向抓取、精細化處理和創新化運用等工作方式都得到了極大的擴張。5學校應充分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強大優勢,全面精準地收集各類有效數據,成為提升就業指導工作科學性與實效性的關鍵舉措。通過搭建專業的數據收集平臺,整合多方數據源,極大地提高就業指導的量化評價比例,讓就業指導工作從傳統的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在畢業生就業狀況跟蹤方面,學校可運用先進的網絡監測技術,實時掌握畢業生的就業動態。從就業單位的性質、行業分布,到具體的工作崗位和薪資待遇等多維度數據,分別進行詳細的記錄與分析,以此精準評估就業質量。同時,積極與用人單位建立緊密的數據交互機制,定期從用人單位調取應屆畢業生的崗位數據,深入了解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能力匹配度以及職業發展潛力,從而實現對學生就業情況的精準評估。
四、結束語
在網絡信息時代,如何運用新媒體有針對性地開展精準就業服務工作,成為高校就業工作者和輔導員必須面對和解決的新課題。在高職畢業生就業指導中,我們要積極順應新媒體環境變化,在就業指導模式、方式方法上作出改進,充分發揮媒體平臺優勢,為學生創造更多接觸目標行業的機會。通過線上專家指導、就業指導空中課堂、成功校友線上經驗分享等形式拓寬學生的就業視野,提高學生就業的精準性和可靠性。同時,教師也要關注新媒體環境下就業信息良莠不齊這一問題,提高學生的信息甄別能力,幫助學生客觀分析、理性選擇,避免在就業途中走彎路。真正發揮新媒體技術和資源的優勢,為高職畢業生提供高質量的就業指導。
參考文獻:
[1]張正余.基于新媒體平臺的高職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轉型實踐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4(08):133-135.
[2]張宇.新媒體環境下的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策略[J].才智,2024(05):125-128.
[3]郭玉華.新媒體時代高職學生就業指導策略探析[J].中國報業,2024(08):228-229.
[4]彭聰.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創新路徑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學報,2023,36(04):14-16.
[5] 王美麗.大數據時代高校精準就業服務工作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6(06):84-88.
[6]尚億軍,彭自力.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就業服務精準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