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本文系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初中國家課程項目式學習案例開發與實踐研究\"(批準號:FJKZZ22-004)的階段性成果;省市第六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題“基于信息化的PBL 閱讀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課題編號:Z637)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1-0061-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語文教學應“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倡導通過技術賦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應該重新建構閱讀教學模式。
項目化學習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又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新問題,人工智能能夠為項目化實施提供智能支持和輔助,提高項目式學習的成效,創新教學形式,推動學習深度且真實發生,學生的思維在經歷了“吸引一探索一拓展—評價\"后培育了學科核心素養。[2]
一、智能賦能,四環推進顯實效
本文在項目化學習的理論和教學實踐基礎上,嘗試構建了“四環”人工智能賦能項目化閱讀教學的應用路徑,具體如圖1所示。

(一)定位:基于數據分析的學情診斷
項目的設計要以目標為導向,以學情為起點,基于學情的精準分析確定教學重難點以及項目形式。沒有學情分析前提的項目很容易出現與學生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情感體驗、生活經驗等相脫節的情況,這樣的項自就難以賦能學生的思維發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學情分析,通過數據統計結果,精準定位學生的興趣點與認知盲區,輔助教師設計個性化項目主題,制定有效的對策。
在設計《十五從軍征》項自化活動之前,利用DeepSeek預習作業進行可視化處理,診斷學生對本首詩歌的反戰主題基本能掌握,但對于如何運用場景細節描寫來突出主題,以及對本詩以戰后視角描寫家園失序的藝術處理很少有學生能發現,教師以這份學情分析作為教學設計的起點設計適宜的項目活動來破解。
(二)吸引:基于場景重構的項目驅動
項目化學習需以真實問題為驅動,強調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利用AI技術,創設出更富有挑戰性、真實性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沉浸式、互動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他們閱讀文本、解構文本、重構文本,運用其他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思辨閱讀、個性表達和審美創造能力。我們可以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模擬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對話的形式,幫助學生更全面理解創作背景,為理解文學作品提供知識儲備。如人物說話的視頻,希沃、科大訊飛應用的模型驅動的數字人,百度、豆包等智能體等
例如,筆者在教授《十五從軍征》時,以“拍攝反戰宣傳片\"為項目推進詩歌閱讀教學,在項目驅動創設情境時,制作了以當前國際戰爭為素材的視頻,并在結尾設計了數字人一一戰爭中的兒童,向同學發出活動邀請,加上音樂的渲染,既造成視覺的沖擊,又呼喚學生的情感,用情感力量激發他們參與項目的興趣,學生帶著強烈的使命感積極參與了接下來的項目活動任務。
(三)探索:基于過程支持的思維深化
項目化學習是學生探索過程中知識與能力的再建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是核心知識與能力的習得,更是學生建構新知識,發展創造性、批判性思維,提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的過程。它要求老師通過創設學習任務,在動態跟蹤中提供資源和支架支持學生的探索行為,促進高階思維的發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的輔助對項目進程進行動態調整,如學生在將文本轉化為鏡頭語言的時候,片面強調文字的簡單還原,而未能對意象的選擇背后的意蘊進行深入思考,包括“松柏冢累累\"的“松柏”,“兔從狗竇人\"的“狗竇”等,這時候可以在課堂現場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思索功能即時推送詩詞中的類似意象解讀的資源,引導學生深化文本探究,探索詩歌意象的特殊性。另一方面,由于對文本解讀的不到位導致視頻鏡頭未能通過視覺引發情感共鳴,可以利用即夢AI現場操作不同的文本描繪轉化成的鏡頭,讓學生在對比中掌握詩歌創作手法。[3]
總之,借助人工智能,適時調整,搭建支架,可以不斷優化和迭代學生的項目成果,支持學生向思維更深處探索,在某個知識或能力維度上實現質的跳躍。
(四)評價:基于多元維度的素養落地
項目化學習需要通過顯性的項目成果看到學生的學習過程,它強調的是項目化學習的過程價值,關注核心知識與能力在過程中的轉化、成果中的體現。評價可以從多個維度展開,從項目實施過程來看,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交際能力等維度可以借助元助教的評價工具評估學生的參與度和貢獻值;從學習成果來看,可以利用AI工具從內容深度、與文本的貼合度、主題深度、邏輯性、創新性等角度進行點評,并生成改進建議;從項目實施的形式來看,利用人工智能創新設計現場展示、點評發言、頒獎儀式等環節,讓更多的孩子在獲得新鮮體驗感的同時獲得成就感。項目結束后,還可以運用AI工具設計文本解讀智能體,助力教學評估與個性化學習。如《十五從軍征》反戰宣傳片拍攝完成后,利用AI現場創作歌詞《我如果要寫反戰》,利用AI自動轉化成音樂作品,用創新形式強化詩歌創作手法。
二、智能賦能,深度閱讀創新境
(一)精準支持個性化學習,促進分層任務設計
人工智能借助技術的運用幫助老師更精準地把握學情,以學情為參照,設計分層任務目標,推送教學資源,實現因材施教。例如,在《十五從軍征》反戰宣傳片項目中,依據學生個體能力分配任務,每一個分工都可以在技術支持下高質量完成。DeepSeek和豆包可以讓學生快速獲取詩歌主題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即夢AI可以讓學生將文本的意象、情感轉化為視覺化表達;可靈可讓敘事進行重構??傊?,AI技術的輔助能確保每個學生有事可做,實現能力“最近發展區域”內的提升。
(二)重構沉浸式教學情境,深化文本情感體驗項目化學習強調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的意義建構,AI技術可將抽象文字轉化為生動化情景,幫助學生破除文字隔閡,直觀感知文本。例如,在《十五從軍征》項目中,通過創設老兵智能體,創建老兵的虛擬形象及語音模擬,讓學生與老兵進行跨時空對話,讓學生身臨其境。學生利用AI生成的歸家畫面、還原“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的荒涼景象,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戰爭之罪在戰后的延續,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三)實現多維度過程性評價,優化項目執行成效
項目化閱讀教學側重過程性評價和多元評價。有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助力,我們一方面可以借助技術對項目活動評價量表的分析動態追蹤學生在項目中的表現;另一方面,AI助推項目化實施過程中,可以創造多樣化的學習場域,讓學生在不同的成果形式中得到多元評價。而評價的多元化又可以反過來激發學生參與項目的積極性,在主觀能動性、個性發揮過程中優化項目執行成效。
三、智能賦能,適切融合巧運用
智能賦能不代表萬能,人工智能賦能項目化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融合有度,適切運用,把握好三個原則,確保教育本質的回歸。
(一)忌技術凌駕,堅守語文學科本質
項目推進過程中,我們需要平衡好技術賦能與人文功能。我們引導學生使用技術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明確對思考主體者的定位,切忌因過度依賴技術而導致思維惰性。學生需結合人文思考調整細節,避免技術依賴導致的表達淺薄化,實現工具賦能與思維深化的平衡。在以《十五從軍征》分鏡頭腳本設計過程中,有學生單純追求視覺奇觀,對于場景的設計過分炫技,嚴重脫離文本本義,這樣的技術運用不是錦上添花,而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不識語文真面目”
(二)忌技術越界,堅守作品文史本真
人工智能的生成能力可能帶來歷史虛構風險和人文內涵失真,因此,在項目化實施中我們需要警惕技術越過真實的界限,要用嚴謹的態度辨別技術提供的信息是否守住歷史的真實,是否貼合文本的本真。以《十五從軍征》老兵形象塑造為例,AI系統創設人物智能體與學生進行跨時空對話,要結合權威歷史數據庫(如漢代兵役制度),確保對話過程所提供的歷史背景信息符合西漢晚期時代真實情景,切不可全盤接收,導致錯誤信息誤導學生。
(三)忌技術僭位,堅守教學育人本位
項目化語文閱讀教學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有了創新路徑,但在實踐過程中需警惕技術僭位的潛在風險。當技術主導教學流程,評價過分注重數據量化,教學實踐異化為技術本位的模式時,它的實質是將教育簡化為程式化操作,與語文課程“以文化人\"的本質屬性產生根本沖突。項目化閱讀教學應回歸育人本位審視技術應用,在技術賦能中堅守人文教育的本質追求,從技術本位走向育人本位。
四、結語
人工智能賦能項自化閱讀教學,為學生創建了更真實更生動的“做中學\"“創中學\"的深度學習場域。未來技術的更新發展,AI將進一步助推項目化閱讀教學,優化項目實施過程,提升項目實施成效。然而,我們要時刻謹記,在技術賦能過程中,語文項自化閱讀教學應堅守學科本位,堅持教學本真,堅定育人本質,讓技術與項目齊飛,人文底蘊共數字素養一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夏雪梅.項目化學習的實施:學習素養視角下的中國建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
[3]李政濤.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轉型[J].教育研究,2021(3):45-52.
[4]張華.生成式AI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與反思[J].中國電化教育,2023(4):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