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1-0139-03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公民素養的關鍵學科,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既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傳授,又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探索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的融合策略,對于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的學理分析
(一)灌輸性與啟發性的理論根基與協同效應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灌輸性與啟發性作為兩種相輔相成的教學方法,其理論根基深植于教育學、心理學及馬克思主義理論之中。灌輸性教學強調理論系統傳授與價值觀正向引導,基于認知心理學中的信息加工理論,認為知識是通過外部刺激與內部加工相互作用而建構的,教師作為知識傳遞者,通過系統講解、示范和強化,確保學生能夠掌握課程核心內容與基本價值觀。灌輸性教學不僅保證了知識系統性與完整性,還為學生提供了明確價值導向,有助于其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啟發性教學則側重于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培養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基于汲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精髓,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探索、討論與實踐,主動建構知識體系,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啟發性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質疑、反思與創新,從而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
灌輸性與啟發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統一,體現了教育目標與方法論的辯證統一。灌輸性教學為啟發性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與價值導向,確保學生認知發展方向正確;啟發性教學通過激發學生主動性與創造性,深化了灌輸性教學效果,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雙重目標。這種協同效應不僅可以提升課程教學質量,還能促進學生全面且有個性的發展。
(二)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的實踐路徑與現實意義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中,灌輸性與啟發性的統一需通過多元化教學策略得以實現。具體而言,教師需注重課程內容整合與創新,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形式,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并內化道德法則與法治精神。同時,教師需充分利用在線教學資源、虛擬實驗室等信息技術手段,拓寬學生學習渠道,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此外,教師還需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采用差異化教學策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求。在灌輸性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認知水平與興趣點,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在啟發性教學中,教師則應鼓勵學生表達自己觀點與見解,通過同伴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促進其批判性思維與表達能力發展。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中灌輸性和啟發性相割裂的現象分析
(一)理論灌輸的機械性與啟發性缺失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灌輸,而忽視了啟發性教學的重要性。有的教師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將教材中知識點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缺乏對學生認知水平和興趣點的考慮。這種機械性的灌輸不僅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剝奪了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的機會,使得學習過程變得被動而乏味,導致學生不僅難以深人理解道德與法治精髓,還逐漸喪失對課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這種教學方式忽視學生情感和價值觀培養,最終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產生厭倦,制約了學生良好道德品質與法治精神的形成,對其全面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二)啟發性教學的片面性與不足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部分教師過于強調啟發性教學,而忽視了理論灌輸的基礎性作用。有的教師試圖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互動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但在實施過程中往往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撐和明確的價值觀引導。例如,在統編版教材中“尊重他人隱私\"內容教學中,有的教師僅僅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體驗隱私被侵犯的感受,而不深入講解隱私權的法律基礎和重要性,導致學生難以形成對隱私權的全面認識和尊重。這種片面的啟發性教學不僅無法為學生提供堅實的知識基礎,而且容易使課堂陷入形式主義泥潭,忽視了教育的本質,導致學生雖然參與了課堂活動,但并未真正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甚至可能產生誤解或偏見。此外,這種缺乏理論支撐的教學還可能導致學生在面對復雜情境時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和決策,最終影響其道德和法治素養的全面提升。
(三)灌輸與啟發融合不當導致教學效果欠佳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部分教師雖然能夠意識到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結合的重要性,但在具體操作上卻存在融合不當的問題。有的教師試圖在灌輸理論知識的同時穿插啟發性問題或活動,但缺乏精心設計和準備,導致啟發性元素與理論知識脫節,無法形成有效互動和支撐。例如,在統編版教材中“網絡生活新空間\"內容教學中,有的教師只是簡單地將網絡利弊列舉出來,然后提出“我們應該如何正確使用網絡?\"這樣的啟發性問題,而不結合具體案例和網絡法律法規進行深人講解,導致學生難以從中獲得實質性的啟發和收獲。這種融合不當的教學不僅無法充分發揮兩者優勢,而且容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困惑和迷茫,難以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念,導致學生雖然接觸到了相關信息,但無法深入理解其內涵和意義,也無法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此外,還可能削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和信心,最終影響其學習效果。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的融合策略探索
(一)精準分析學情,構建\"理論一實踐\"橋梁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精準分析學情是實現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的重要前提。教師應基于對學生的深入了解,合理研判理論教學深度與廣度,確保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水平相匹配。
以統編版教材八年級上冊“遵守社會規則\"為例,教師在課前可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對社會規則的認識現狀、遵守規則意愿及面臨的挑戰,針對調查結果,教師可設計包含理論講解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方案。理論講解部分,教師需系統闡述社會規則重要性、類型及遵守規則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同時引人相關法律條文,為學生打下理論基礎。實踐活動部分,教師可組織角色扮演、模擬法庭等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規則遵守與違規的后果,從而深化對規則的理解與認同。通過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點,并在實踐中提升遵守規則自覺性與能力。
此外,教師還需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差異化教學任務,如為不同層次學生提供不同難度案例分析、討論話題等,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這種基于學情分析的精準教學策略,有助于構建“理論一實踐\"橋梁,實現灌輸性與啟發性的有效融合。
(二)深耕教材文本,實現\"知識-價值\"融合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深耕教材文本是實現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的重要環節。教師應深入分析教學資源,深度挖掘教材文本的內涵與價值,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
以統編版教材九年級上冊“建設法治中國”為例,教師在講解法治原則、法律體系等知識點時,需注重與現實生活案例的結合,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形式,使學生在理解法律知識的同時,認識到法治對于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權利的重要性。為實現“知識一價值\"融合,教師可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法治案例,如“校園欺凌案件的依法處理”“網絡謠言的法律規制\"等,引導學生分析案例中法律問題,探討法治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同時,教師可設計辯論賽、模擬立法等活動,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驗立法、執法、司法等法治實踐環節,從而加深對法治原則的理解與認同。
此外,教師還需注重憲法文本解讀與傳授,通過憲法宣誓、憲法日主題活動等形式,增強學生憲法意識與法治觀念。在憲法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具體條文,如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國家機構的設置與職權等,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憲法精神,樹立憲法至上觀念。這種深耕教材文本的教學策略,有助于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深度融合。
(三)厘清教學邏輯,打造\"啟發—探究\"課堂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厘清教學邏輯是實現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的關鍵。教師應以議題為支架,以情境為載體,以故事為依托,打造“啟發—探究\"課堂,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
以統編版教材七年級下冊“青春的時光”為例,教師在講解青春期生理變化、心理特征時,可設計一系列啟發性問題,如“青春期的你遇到了哪些困惑?你是如何應對的?”,引導學生分享個人經歷,探討青春期成長與挑戰。為增強課堂啟發性與探究性,教師可引入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青春期成長過程,感受青春美好與煩惱。同時,教師可結合時事熱點,如“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校園欺凌現象\"等,設計辯論賽、主題演講等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深化對青春價值的理解。
此外,教師還可借助歷史故事、名人傳記等素材,通過講述故事方式,激發學生情感共鳴與道德認同。如講述革命先烈為追求真理、捍衛正義而英勇斗爭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與奉獻精神。這種厘清教學邏輯、打造\"啟發—探究\"課堂的教學策略,有助于激發學生內在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
四、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中灌輸性與啟發性的相統一,是實現教育目標、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通過精準分析學情、深耕教材文本、厘清教學邏輯等策略,構建“理論一實踐\"橋梁、實現“知識一價值\"融合、打造“啟發一探究\"課堂,能夠有效促進灌輸性與啟發性深度融合,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道德素養與法治意識,還能激發學生內在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莊蕓.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的初中道德與 法治教學尋繹[J].讀寫算,2021(29):88-89.
[2]宋如堂.“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的初中道 德與法治教學[J].中小學班主任,2023(12):92-94.
[3]王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 養策略[J].現代教育前沿,2024,5(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