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1-0064-03
自然地理學科的關鍵,在于闡釋“理”,即各類地理原理與規律,然而其難點聚焦于“空間\"維度學生普遍空間概念薄弱,空間思維能力亟待提升。在當今教育環境下,現代信息技術、自制教具以及地圖各自扮演著獨特角色,對助力學生提高自然地理學習能力、培育核心素養方面有不可小覷的功能。接下來,我將以“地球的運動\"的教學為例,詳細闡述現代信息技術、自制教具以及地圖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具體運用策略。
一、“融車”: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的深度融合
熟練駕馭這一“知識之車”,能夠引領學生更為透徹地認識與領悟地球運動的規律,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其地理知識體系的構建筑牢根基。
伴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地球的運動\"相關知識被納入選擇性必修課程范疇,具體為“選擇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礎\"部分,學生系統學習該部分內容的時間也相應調整至高二選課后。即便如此,“地球的運動\"知識對于學生而言,仍然是一道較大的認知鴻溝,依舊宛如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過去傳統教學中,一般使用示意圖和地球儀作為輔助教學手段,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云里霧里。后來將多媒體技術運用于地理教學中,多媒體圖文音像并茂,可以通過動畫模擬演示地球運動過程,實現動靜結合,使學生站在地球之外看地球,直觀、形象地觀察地球的自轉、公轉,理解地球自轉、公轉過程中帶來的地理意義。
在“地球的運動\"教學中,可以使用地球運動的Flash動畫或者利用基于3D模型的同方“數字地球”組織教學,通過動態模擬實現了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全視角觀察、時空控制和定點分析,與圖表數據分析結合起來,就可以幫助學生直觀、科學地建立起地球運動與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系,從而使相關學習變得簡單輕松
當前,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圖文并茂、聲像兼具的形式,將原本抽象晦澀的地理知識具象化,為教學過程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當教師深入剖析其教學模式時,不難發現,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舊未能掙脫傳統教育的桎梏。課堂上,教師往往占據主導地位,負責主講知識要點、演示各類地理現象及原理,學生們則多處于被動聆聽與觀看的狀態,主動參與課堂構建的意識淡薄,動手操作的機會少之又少,更遑論獲得豐富的實踐體驗經歷。但是多媒體輔助教學依舊沒有擺脫教師主講、教師演示的教育教學方式,學生缺乏主動參與的意識,缺少動手操作、實踐體驗的經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難以真正深人其內核,更無法將所學靈活運用于實際情境,無疑背離了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索、深度思考與實踐應用能力的初衷。因此,如何打破這一僵局,讓多媒體輔助教學實現從“教師主演\"向“師生共演\"的華麗轉身,成為擺在教育者面前亟待攻克的難題。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它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借助虛擬現實(VR)前沿技術,學生仿若擁有了穿越時空的“任意門”,曾經只能憑借想象勾勒的畫面,如今真切地呈現在眼前,極大地拓展了學生對地理空間的認知視野。另一方面,現代信息技術讓地理知識的獲取變得更加多元便捷。網絡學習平臺匯聚了海量的優質資源,從精細入微的地理數據查詢,到實時更新的氣象衛星云圖分析,學生根據自身需求自主篩選、深度學習,告別了以往單一教材、有限課堂講解的知識汲取模式。再者,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來看,現代信息技術具有獨特魅力。酷炫的3D動畫演示地理原理,趣味十足的地理知識闖關游戲,互動性極強的線上地理社群討論,都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主動投身于地理學習,化被動為主動,一改往昔對地理課程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為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地理知識的熱情奠定堅實基礎。比如中教啟星VR系統、GoogleEarthVR,將地球立體地、全方位地、可視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多視角地觀察地球的運動和地理現象,AR技術實現了虛擬與現實的結合。手機作為普遍的通訊工具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手機App 的應用,比如StarWalk、Solar System3D,學生可以親自動手操作與實踐、實時觀察地球運動的過程,增強對地球運動的感知與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提升了學生地理實踐力。
當然,“融車\"并非否定傳統教學常規媒體,但在多媒體教學中,由于設計的程序化,課件不能根據學生的反饋隨時隨地地進行修改,課堂中突現的“靈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學中活的思維也被固定程序給束縛了,教學效果反而不如傳統教學模式。
“互聯網 + ”被充分利用的今天,“網課\"給教育教學帶來新的沖擊和挑戰的同時,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地球的運動\"的“難\"在學生預習了課本,讀了教材依舊是似懂非懂,利用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省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可以享受到“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通過學習任務單和微課的形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球運動的規律并解釋地理現象。
二、“造車”:自制教具
通過師生共造教具,經由師生攜手共同打造這輛助力知識傳遞的“快車”,能夠達成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在共同動手操作、齊心探索的過程中,學生得以近距離接觸知識的內在機理,深度理解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地理規律。如此一來,課堂將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師生互動、思維碰撞的活力舞臺,教學效果也會隨之顯著提升,節約教育資源,在操作中理解規律,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在一些發達地區,“數字星球系統\"已應用于地理教學中,甚至是建立地理專門實驗室,AR技術、VR技術也已應用于地理教學中,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直觀而形象地展示地球運動的過程及引起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及晝夜長短的變化過程。但是無論是“數字星球系統\"還是地理專門實驗室,甚至是多媒體教室(電腦、背投或投影儀等),這都需要硬件設施作為支撐,而對落后、偏遠的農村高中來說這是不具備的,因此,制作簡單、操作方便、取材廣泛的自制教具,可以直觀展示地球運動的同時,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實現學生在做中學。
在地球運動教學中,讓學生做自制地球儀(如圖1所示),并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可以更好地把握地球運動的基本特征。我還自制了太陽直射點移動演示儀(如圖1所示),操作方法如下:把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演示儀放在桌面上,打開驗鈔筆開關(圖 ⑦ ),一手固定紙筒的底座,一手轉動地球儀(注意轉動地球過程中地軸始終指向正北方),觀察地球在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及移動方向。學生利用自制的地球儀演示地球公轉,使用箭頭(如圖1所示)代表太陽光線,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演示、觀察就可以輕松理解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的教學中,有的老師自制簡易教具(如圖2所示),左側球罩代表夜半球,轉動球罩就可以直觀、立體、形象演示晝夜長短的變化。結合他人經驗,我們自制了多功能演示儀(如圖2所示),轉動手柄演示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學生根據老師制的教具,在課堂上設計了他們自己的教具:利用手中的半圓量角器、圓規就可以演示正午太陽高度角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具體操作如下:(1)用圓規在紙上畫出與半圓量角器一樣大小的圓,表示地球畫出地軸、赤道、回歸線、極圈。(2)半圓量角器代表晝半球,量角器 90° 附近用紅點表示,代表太陽直射點,把 90° 的線描紅表示太陽光線。(3)轉動量角器就可以演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具的自制,不是教師的專利,同樣屬于學生,學生在設計、制作中,加深了對地理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和地理基本技能的形成。
三、“快車”:畫圖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是地理課堂的\"眼睛”,我們可以把看到的、理解的地理規律、地理原理用地圖的形式表現出來,構建自己腦中的“心理地圖”和“思維導圖”,實現地理知識的地圖化,學生可以在讀圖、析圖、用圖尤其在畫圖中應用規律,使枯燥的地理知識“快速\"地“動起來”
板圖板畫對加強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增強課堂教學的凝聚力,加強學生的理解記憶,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學過程中,板圖板畫技能正是地理學科教學基本功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特色所在,實為學生喜聞樂見。
在地球運動教學中,引導學生將觀察到的多媒體動畫、親身操作演示的地理教具展現的地球運動的過程,用地圖的形式展現出來,以圖釋文,圖文結合。如指導學生畫出太陽直射點移動示意圖,把動手操作演示教具觀察到的二分二至日光照圖畫出來,“點哪哪長、往哪哪長\"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躍然紙上。
“左手圖,右手筆,中間還要想問題,這是學習地理的方法。\"學生畫其\"圖\"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明其“理”,通過畫圖實現地理知識的地圖化,使枯燥的地理規律、原理形象化,變得“有血有肉”。教師不僅引導學生畫圖,還要指導學生讀圖,學會利用地圖掌握地理知識。
荀子云:“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現代信息技術一自制教具一地圖的三位一體,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動手做”“動筆畫”,實現了“動中學\"“學中思\"\"思中悟”,達到了學生的知行合一,培養學生多元智能及提高學生學習的非智力因素。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解讀(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