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5-0092-03
【D0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5.02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度重點課題(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研課題)“陸豐皮影設計元素融入當代中國水墨畫創作的研究”(項目編號:CXGY24-005)研究成果。
一般提到中國畫,就會談及工筆和寫意。在繪畫過程中,主要采用勾勒線條和填充色彩這兩種方式。而線條在中國畫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與西方繪畫不同的是,中國畫主要用白描,即用線條來表現事物。顯而易見,線條在中國畫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國內的中國畫論壇上,人們更傾向于研究國畫的筆墨、形式和色彩等方面,而較少有人對線條這一元素提出相關論述。
回顧中國畫的發展歷史,不難看出在各個時期的優秀繪畫作品中,創作者都善于運用線條描繪具體的景、物和人,陳老蓮、展子虔等都為后人留下不朽佳作,包括《水滸葉子》《游春圖》等,足以體現出這部分畫家扎實的線條功底。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畫中的白描作品寥寥無幾,工性線條與寫性線條的價值逐漸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水墨”,它尤其強調色彩與形式的重要性。十二屆全國美展舉辦期間,入選作品只有出自劉文西之手的《潘天壽—我敬愛的老師》,而在過去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白描作品數量也是很有限。在長期創作實踐中,歷代藝術家深刻感受到線條的價值,線條藝術成為東方藝術寶庫中最具有東方魅力的藝術特性,下文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古代人物畫中線條藝術的表現特征
中國畫線條發展的歷史久遠且不太平坦。從新石器時代的巖畫藝術和仰韶文化彩陶藝術的研究論證來看,中國的線條藝術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這種藝術既有深刻的歷史淵源,又有獨特的民族特色,既以其別具一格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于世界藝術文化,又貫穿于中國的造型藝術之中。
(一)線條的含義
中國工筆畫人物造型主要用線條來表現,而中國工筆畫勾勒輪廓的線,有曲線、直線、折線,有粗線、細線,有實線、虛線,統稱“線條”。中國古代畫家經過長期積累,創造了十八描。“十八描”中使用一些基礎的線條特征(疊放、彎曲等)賦予人物畫豐富的變化和層次,畫家通過用筆的力度和速度表現出線條走向的過程,并表現出整個畫面整體的節奏感。
中國的傳統繪畫在色彩處理上,會先統一一個主色調,在此基礎上將同一色調和不同色調分開,形成冷暖、明暗的對比。這些巧妙的方法顯示了造型藝術的創造性和其豐富的成就。
(二)古代不同時期線條藝術的表現特征
自古以來,中國工筆人物畫中的線條,不僅可以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輪廓,更是傳遞畫家情感、表達意境和內涵的重要手法之一。自原始社會以來,人們對線條形式的理解和描述的原始目的一直都沒改變過。雖然在中國畫發展史上,一些畫家對線條的理解和現實有所不同。
1.秦漢時期的線條藝術
秦漢時期是封建社會興起的階段,也是線路藝術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特別是在漢代,為了贊美功臣,服務于政府和宗教,人們畫了大量的紀念壁畫。當時,“孝誠審查”制度和分離主義政權的形成,加上厚葬的盛行趨勢,使墓葬壁畫、絲綢畫、磚石等以線塑藝術的形式迅速發展。
其中,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字絹畫是一種典型的線狀繪畫,為業界所熟知。這幅圖描繪了墓主受到神仙啟發的情景。在線條表現手法上流暢有力,細膩簡單,類似于后世所謂的“高古游絲素描”,再加上其的色彩渲染,使畫面更加絢麗厚重。
磚石藝術盛行于西漢時期,其主要以線條表現。從功能上看,磚石藝術能起到美化與裝飾建筑物的作用,是一種應用率較高的構件。“馴馬畫像磚”在洛陽上屯出土,它在制作中同時使用了陽線與陰線。
從上面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秦漢時期的用線技術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在描述意象時,我們注重形式與精神的結合。雖然形式簡潔而富有表現力,卻能產生較強的裝飾性,而借助簡潔大方的線條描述復雜的情節,由此可以形成獨特的意境。
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線條藝術
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畫的線條藝術得到了快速發展,甚至達到巔峰時刻。在這段歷史中,戰爭時有發生,經濟、政治都處于混亂之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方面,悲觀、消極的情緒逐漸滋生;另一方面,人們對未來美好的生活又充滿憧憬向往。此外,當時的宗教思想盛行,提倡自我解放,滿足了當時戰爭中人們的精神需要。因此,藝術家們為了滿足他們的這種需求,便用藝術來表現,從而宣泄他們的這種情緒。這時,中國出現了第一批文官畫家。他們將老莊的形而上學注入藝術中,形成了“生動”和“筆法骨”的概念。這時,線條的使用出現了程式化的趨勢。
東普時,顧愷之開始強調線條的形狀要根據形象和作者的感受,通過輕、重、慢、急的變化,以達到“心神相依”的目的。它要求筆墨簡單,線條如春蠶絲般細膩,如“春云飄天,流水”,不斷波動,均勻舒緩,雖細如絲,卻無細態。如:在《列女傳》及《列女仁智圖》中,賢淑貴妃溫文爾雅的辭呈,穿衣鏡下的淑女,線條都處理得都非常謹慎。
在魏普時期,繪畫理論也處于蓬勃發展之中,顧愷之的多部作品都產生了較強的影響力,包括《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他尤為擅長運用線條。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指出,陸探微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畫家,其在線條方面的功底遠遠超出顧愷之;張僧繇是“疏體”的創始人,其佛像人物畫被稱為“張家樣”;曹仲達的人物畫,線條密集且微妙,衣服略顯緊繃,被稱為“曹衣出水”,其影響力可以與吳道子的“吳帶當風”相抗衡。進入隋唐時代,吳道子在運用線條方面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沒有受到傳統線條風格的束縛,將線描的方式運用于創作中,是當之無愧的“畫圣”。將顧愷與吳道子兩位畫家的線條進行對比,可以發現,顧愷之的線條沒有明顯變化,給人以圓潤之感,吳道子則不然,在運筆中講究時提時頓,創新性地運用蘭葉描,勾勒出的線條如同蘭葉一般,給人以靈魂、灑脫、飄逸之感,能震撼觀賞者的心靈。
3.隋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線條藝術
從唐代豐富多彩的線條藝術,一直到成熟的宋代線條藝術,五代十國時期的線條藝術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元朝到明清時期,由于文人畫占據了主流地位,大多數畫家注重精神修養和基本技能,主攻山水畫、花鳥畫和人物畫等,但是仍然有許多優秀的杰作擅長用線條來創作作品。特別是唐代,是中國畫線藝術發展最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涌現出了一大批獨具特色的線描藝術家。其中有吳道子、閻立本、周昉。他們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技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線描的藝術語言。
二、不同時期敦煌壁畫“飛天”中的線條藝術
線描作為中國工筆人物畫最基本的特質,組成了中國工筆人物畫的脈絡,在線描上被廣泛運用和具有鮮明特色的代表作便是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人物造型。
自古以來,在中國古代人民浪漫的想象中,飛天一直作為一個必不可少的意象而存在。飛天造型的產生正是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心底最美好的祈愿,是與畫工技法相互融合后的產物。莫高窟過半的洞窟中遍布著多達幾千個飛天壁畫。在繪有飛天形象的洞窟中,飛天形象的數量眾多,大小也相差甚遠(兩個數量級)。他們自由多姿,變化萬千。
敦煌壁畫具有悠久的歷史,經歷了從十六國到清朝等十余個朝代,其中在唐代又分為四期。在這十余個朝代的進程中,其形象風格與繪畫規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下面按照這種變化將敦煌壁畫的發展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早期階段:十六國、兩魏、后周;中期階段:隋代、唐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晚期階段:五代、宋代、元代。
(一)早期
在敦煌早期階段(北涼,北魏)的壁畫中,簡筆描法是其主要使用的表現手法。在這片大漠里,畫工先在洞窟上勾畫出飛天人物形象的主體結構(身體和面部輪廓),然后固化線條、賦彩,最后使用濃墨線描畫定形。這種構造方式與后人顧愷之繪畫理論《論畫》中的觀點相應。
20世紀初,人們發現了敦煌洞窟,在藝術界引起了轟動。于是,與敦煌壁畫飛天形象有關的研究越來越多,伴隨著相關研究的持續深入,“飛天”這一稱謂也引起專家學者的關注。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較為獨特,既沒有羽毛與翅膀,也沒有頭頂佛光,哪怕站在彩云之上,卻也沒有將彩云當成支撐物,而是在絲帶與衣裙的帶動下翩翩起舞。
兩魏和后魏的塑形方式差別較大,主要表現在顏色深淺的運用上,兩朝壁畫之間也因此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北涼壁畫豐潤豪放,北魏壁畫圓潤遒勁。在西魏之后,繪畫沒有定型線,要求底稿一次性描畫定型,正是這樣的要求,西魏壁畫才能取得顧愷之“輕物宜利其筆”的藝術效果。到了西魏、北周時,便出現了定型線,此時的線描包括起稿線、定型線和提神線,三條線互不重疊,交錯輝映,使洞窟和形象之間存在朦朧的中間地帶,顯得不那么呆板,更加靈動有生氣,讓人產生別樣的感受。在這個階段,秀骨清像的描法得到使用,通過其細密勁秀的曹衣出水描,能給人帶來薄紗罩體的美感。
(二)中期
到了隋代時期,針對飛天形象的白描,其初期稿子所用線條生動靈活、虛實結合、粗細分明。輕逸的飄帶便就是壓力不均,忽粗忽細的蘭葉白描,在它上色之后用相對輕盈的墨色勾勒描繪,從而突出衣裙的變化和飄帶的伸張。接著,再使用自然的顏色描繪山,使其飄揚貫通。
唐朝飛天的線描已經非常完善了,其流程包括起稿、定型、提神、裝飾等,這些都屬于不同的繪畫流程。它們多是采用淺色作為起稿線,先大致描繪出人物的周身形態,再用深色描畫定型。另外,畫家也非常注重人物面部的描紅和人物裙袂的描白,以此來豐富人物形象。同時,唐代的畫家們也非常重視主輔二線之間的搭配。人物面部和身體的外形線是為主線,相對來說敦實,而對于頭發和衣服上的紋飾則是為輔線,相對來說輕細,這樣虛實相結,輕重有度,主輔二線的巧妙結合,使人物形象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總而言之,唐代莫高窟規模之宏偉,內容之豐富,造型之生動準確,色彩之絢爛,藝術水平之高超,已經超越了其他朝代。由于唐代壁畫畫師精湛的技法,對于人物形態的認真刻畫,動作情態的入微觀察,這些都給予了觀者極大的心靈震撼。
(三)晚期
元代壁畫由于特殊的歷史境況(歸義軍時期),以土紅色為基礎色調的壁畫作品產生較少,但是其仍然發展了線描技法,為線描賦予了屬于元代的特色。在這一時期,線描在定型后的上色階段,人物肌體采用鐵線描技法使其線條顯得硬朗,而服裝裙袂則采用折蘆描技法使其棱角分明,眉毛頭發采用線描技法使其顯得纖細柔和。線描描法雖變化豐富,但人物的神韻卻相對僵硬,可見,晚期的飛天形象線描程式化嚴重,畫師技法也大不如前。
綜上所述,敦煌飛天始于十六國時期,延至元朝。千百年來,敦煌飛天的形象、姿態、形式、風格千變萬化,令人驚嘆不已。敦煌畫家對于線條的深刻理解和靈活的運用令世人驚嘆,他們的思想是自由開放,包容創新的,他們用專業的繪畫技巧和細致的繪畫態度為人類貢獻了大量的佛教經典之作。無論是他們的繪畫技巧還是他們本身的藝術品質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參考文獻:
[1]張天一.敦煌飛天造型藝術賞析[J].絲綢,2013,50,(06).
[2]王廣.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線條美[J].榮寶齋,2013,(07):242-244.
[3]申林.略論敦煌壁畫在唐代的藝術風格[J].蘭臺世界,2013,(27):146-147.
[4]閆嘉哲.試析敦煌飛天的美學意蘊及其在現代藝術創意中的新生命[J].發展,2012,(05):108-109.
[5]崔玉.淺析中國古代人物畫對線的運用及發展[J].美術教育研究,2012,(20):23.
[6]張鵬.神游的飛天——敦煌飛天的“飛動美感”研究[J].齊魯藝苑,2012,(06):65-70.
[7]江山.敦煌飛天藝術造型研究[J].大舞臺,2014,(11):247-248.
[8]侯莉.淺談中國古代人物繪畫中線條的審美特點[J].戲劇之家,2014,(17):225.
作者簡介:
林培亮,男,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