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產業振興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在“雙碳”目標與共同富裕戰略協同推進背景下,鄉村產業面臨著多重挑戰,使得傳統績效審計體系難以適應鄉村產業多目標協同發展的需求。基于國家戰略導向與鄉村產業特性,引入ESG理念,系統構建ESG驅動的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涵蓋E環境、S社會、G治理3個一級指標以及9個二級指標和54個三級指標,突破了傳統審計重財務輕非財務、重短期輕長期的局限,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融合,為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系統的審計監督保障。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將鄉村產業振興視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支撐。在“雙碳”目標與共同富裕戰略協同推進的宏觀背景下,鄉村產業承擔著統籌城鄉要素流動、破解區域發展失衡、推動生態價值轉化的歷史使命。然而,當前鄉村產業發展實踐仍面臨著一些結構性矛盾,使得傳統績效審計體系難以適應鄉村產業多目標協同發展的新型治理需求。ESG理念作為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全球共識框架,其環境、社會、治理三維評價范式,與鄉村產業振興所需的生態農業建設、聯農帶農機制、現代經營體系構建具有天然耦合性。但實踐層面仍存在評價體系碎片化、指標本土化不足等現實瓶頸,鑒于此,亟待構建具有中國鄉村產業特色的ESG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以精準匹配政策導向與產業需求,從而為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系統的審計監督保障。
一、構建ESG理念下鄉村產業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必要性
(一)契合國家戰略與政策導向,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ESG理念與我國“雙碳”目標、鄉村振興戰略、共同富裕等政策高度協同。國家戰略強調高質量發展需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鄉村產業作為連接農業現代化與城鄉融合的關鍵載體,肩負著生態保護、社會價值創造及治理效能提升等多重責任。這與ESG理念中的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等內涵相契合[1]。通過構建基于ESG理念的鄉村產業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將國家戰略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評估標準,有助于引導鄉村產業按照國家戰略發展方向進行轉型升級,促進鄉村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保護生態環境,進而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彌補傳統審計局限,全面準確評估鄉村產業績效
傳統的績效審計主要聚焦于財務指標,如收入、利潤等,這種以財務為導向的審計模式存在諸多局限性。在鄉村產業領域,傳統審計往往只關注短期的經濟收益,而忽視了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的考量。而ESG審計體系能夠系統地整合多維評價指標,彌補傳統績效審計的不足。國際經驗表明,ESG評級體系對企業長期績效有積極影響,我國鄉村產業構建適配的ESG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能夠更精準地識別鄉村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和機遇,從而為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鄉村產業績效審計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制度體系與標準建設滯后
我國鄉村產業績效審計缺乏系統性制度框架,現有審計框架未能全面覆蓋鄉村產業特點,難以適應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帶來的新挑戰。一方面,鄉村產業績效審計在頂層設計層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難以形成系統性指導和可持續的審計監督機制;另一方面,現有審計標準模糊且碎片化,難以適應鄉村產業項目(如特色種植、鄉村旅游)績效多元化的需求。
(二)評價指標體系不完善
首先,現有的指標體系過于單一,主要關注財務性指標,而忽視了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等其他維度指標。這種單一化指標構建模式導致審計結果片面化,指標設計未能體現鄉村產業多維度目標協同,無法全面反映鄉村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益,不僅削弱了審計結果的信服力,更無法為產業升級提供決策依據。其次,指標的設計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未能根據產業特點與地域進行差異化設計,無法全面反映鄉村產業項目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導致審計結果與實際發展需求脫節。
(三)審計人員專業素養不足
鄉村產業績效審計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要求審計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但現有審計隊伍存在明顯能力短板。一方面,審計人員多來自會計審計領域,知識結構單一,對鄉村產業發展規律、政策導向及多領域交叉知識掌握不足[2];另一方面,審計人員對績效審計理念的認知不足,習慣于傳統合規性審計模式,將審計等同于財務合規檢查,缺乏動態化、全流程審計思維,忽視價值創造型評價,制約了審計效能的提升。
三、ESG理念下鄉村產業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以ESG理念為基礎,構建了包括環境、社會、治理3個一級指標、資源效率與循環利用等9個二級指標,以及單位產值水耗等54個三級指標的鄉村產業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一)環境指標體系
環境維度作為ESG理念的核心支柱,聚焦鄉村產業在資源利用、污染防控與低碳轉型中的可持續性表現。本維度基于“資源效率-污染防控-低碳發展”三級遞進邏輯,構建了包括3個二級指標、17個三級指標的評價框架,既體現環境治理的底線約束,又彰顯綠色轉型的增值潛力,為鄉村產業生態價值評價提供量化工具。
在資源效率與循環利用二級指標中,單位產值水耗和能耗等指標衡量資源利用效率,促使產業在生產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包裝材料回收率體現了企業對包裝材料的循環利用程度,有助于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單位資源經濟產出創新性地融合環境與經濟效益評價;灌溉水利用系數、冷鏈物流能耗強度、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率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率等針對特定行業設定,從不同角度衡量了企業對各類資源的綜合利用能力,鼓勵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提高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污染防控與生態安全二級指標強調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其中,廢棄物合規處理率和污染物排放達標率是衡量企業對環境法規遵守情況的重要指標,確保企業妥善處理產生的廢棄物,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生態紅線區合規性則關注企業在生態保護重點區域的開發建設活動是否符合規定,堅守生態保護底線;生物多樣性保護投入體現了企業對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視程度,通過資金投入支持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恢復工作;農藥/化肥減量使用比例、廢水循環利用率以及生態景觀維護面積等指標,分別從農業生產、工業加工和旅游服務等領域,引導企業采取環保措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以維護生態平衡和生態安全。
低碳發展與綠色轉型二級指標有助于驅動產業低碳化與能源結構優化。其中,碳排放強度作為衡量產業碳排放效率的關鍵指標,可推動各行業降低碳排放,實現低碳發展;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則鼓勵產業采用清潔能源,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加速綠色轉型進程。
(二)社會指標體系
社會維度指標以“共同富裕”為價值導向,圍繞經濟發展成果共享、主體權益公平保障、鄉土文化傳承創新三大目標,構建了覆蓋經濟賦能、權益維護、文化激活的評價框架,包含3個二級指標、18個三級指標,這些指標共同引導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社會效益的提升,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經濟發展與普惠共享二級指標關注經濟成果的廣泛惠及。其中,農民就業帶動人數直觀反映了企業為農村地區創造就業機會的能力,有助于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則體現了企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通過產業運營推動農村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本地農產品采購占比關注企業在產業鏈中與農業生產的對接,鼓勵企業優先采購本地農產品,提高農業生產附加值;聯農帶農收入乘數衡量企業利潤對農戶增收的帶動效應,可識別“高利潤低帶動”的失衡問題,推動企業優化聯農機制;訂單農業覆蓋率和鄉村旅游從業者本地化率分別從種植業和旅游業角度,衡量企業對當地產業的融入程度,促進農村產業的穩定發展;低價保供產品覆蓋率和惠農金融服務滲透率則針對民生企業和金融企業,考察其在保障民生、支持農業方面的貢獻,確保農村居民能夠享受到實惠的產品和便捷的金融服務。
權益保障與參與公平維度致力于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包容的社會環境。其中,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支付率、女性員工占比等指標,直接關聯勞動者的基本權益保障,是衡量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標尺;農戶/員工投訴響應率衡量企業對農戶和員工訴求的重視程度,及時響應并解決投訴有助于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社區共建投入占比反映多方共治水平,促進了社會參與的廣泛性和有效性;供應鏈勞工權益合規率、殘障人士雇傭比例、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得分等特定領域指標,進一步推動了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與支持,彰顯了社會的包容性與進步性。
文化傳承與社區共融維度,聚焦于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及社區的和諧共融。其中,社區公共服務滿意度展現了企業在社區建設中的成效,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能夠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鄉村文化教育活動舉辦頻次體現了企業對鄉村文化建設的參與度,大量舉辦可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非遺技藝保護投入則針對文旅產業,強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三)治理指標體系
治理維度作為ESG理念落地的制度保障,聚焦鄉村產業在合規風控、透明運營與創新驅動三大層面的治理效能,構建了“風險防控-結構優化-創新驅動”三位一體的評價框架,涵蓋3個二級指標、19個三級指標,既強化剛性約束,又激活內生動力,為鄉村產業治理現代化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合規風控與權益保障維度強調對法律法規的嚴格遵守與對消費者、農戶及員工權益的有效保護。其中,法律法規違反事件數和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率是衡量企業合規經營和風險防控能力的重要指標;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反映了企業對產品質量的把控能力,保障消費者購買到安全放心的農產品;供應商ESG合規率體現了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中對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要求,選擇合規的供應商有助于降低整個供應鏈的風險;農戶/員工投訴處理及時率考察企業對內部利益相關者訴求的響應速度和解決能力,以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自然災害保險投保率為種植業等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的行業提供了風險保障,以降低自然災害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沖擊;消費者隱私保護機制完備性針對電商企業,隨著數字化時代的發展,保護消費者隱私成為企業的重要責任;社區環境糾紛調解成功率對于重污染行業至關重要,企業需要積極應對生產過程中對周邊環境產生的影響,妥善處理與社區居民的環境糾紛,以維護良好的企社關系。
治理結構與透明運營維度致力于構建一個高效、透明、民主的治理環境。其中,股東會/成員大會召開頻率反映了企業決策層的民主程度和科學決策水平,定期召開會議有助于保障股東和成員的知情權與參與權;財務報告審計覆蓋率確保企業的財務狀況真實可靠,從而為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準確的信息;涉農補貼公示率體現了企業在使用涉農補貼方面的透明度,便于接受社會監督;合作社成員投票權平等性保障了合作社成員在重大決策中的公平參與權利;家族企業職業經理人引入度有助于提升家族企業的管理水平,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ESG報告第三方鑒證率為規模企業提供了更具公信力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有助于增強社會對企業的信任。
創新驅動與持續發展維度聚焦于企業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其中,管理流程優化投入占比體現了企業對內部管理效率提升的重視程度,通過優化流程提高運營效率;合同履約率反映企業在商業合作中的誠信度和可靠性;綠色資產收益率可驗證投入有效性,量化綠色創新的經濟效益,遏制“為綠色而綠色”的無效投資,以推動技術經濟性評估;數字化管理系統覆蓋率對于科技型企業來說,可反映信息化水平和競爭力;綠色技術研發經費占比推動加工業等傳統產業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本文立足國家“雙碳”目標、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戰略背景,針對鄉村產業績效審計面臨的多目標協同困境,系統構建了ESG理念驅動下的鄉村產業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這一體系既契合國家戰略需求,又回應了鄉村產業多目標協同發展的現實訴求,為審計監督從合規性審查向價值創造評估轉型提供了科學工具。未來研究需進一步完善指標體系,加強實踐應用,推動ESG審計與鄉村產業政策的深度協同,以助力鄉村產業在綠色化、數字化與可持續化道路上實現高質量發展。該體系的實踐應用,將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系統性審計保障,從而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鄉村治理智慧。
參考文獻
[1]王衛東,曾遠.ESG實踐對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促進效應研究[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24,31(6):61-69.
[2]賀正綱,馬瑞嬌.鄉村振興背景下財政涉農資金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寧夏灘羊產業為例[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4(11):168-171.
(作者單位: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
黃仕英,1989年出生,女,漢族,湖南慈利人,講師,注冊會計師。主要研究方向:會計與審計、職業教育;
李鳳,女,漢族,湖南長沙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會計與審計、職業教育。
課題項目:
2024年湖南省社會科學評審委員會課題《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鄉村產業振興績效審計研究》,課題編號:XSP24YBZ062。
2024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基于職教賦農視角的鄉村振興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4B1180。